
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新年“計劃書”
深化市場準入準營改革
積極推行“集成聯辦場景一網通辦、全程精準導辦一次告知、信息雙向反饋一站聯動、創新證照歸集e證準營、提升公示便利一碼覆蓋、強化審管協同一體銜接”的“六個一”舉措,打造涉企服務“廣州模式”。
打造質量強市標桿
大力推進質量強市、品牌強市戰略,實施質量領航、質量比對、優質服務、品牌創新、質量強企、卓越標桿培育、質量人才培育等“卓越質量”七大行動計劃。
爭創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完善食品安全領域信用監管,加強食品安全智慧監管,加強食品銷售、餐飲服務風險分級動態監管,持續開展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完善優質食品供給體系,提高食品安全群眾滿意度。
深化質量管理改革創新
制定《質量強市建設綱要》,修訂《廣州市市長質量獎評審管理辦法》,加大中國質量獎、省政府質量獎培育力度,催生更多的知名企業和品牌。
廣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高標準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同時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就此,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趙軍明表示:“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將更加積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服務‘六穩六保’為工作重點,用心用情用功推進市場監管工作高質量發展。”
堅持創新監管,著力營造公平公正市場環境
2021年,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展現打造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新作為,特別是市場準入準營更加便利,全年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64.34萬戶,至年末市場主體總量達303.77萬戶。此外,廣州與北京、上海、重慶、杭州、深圳6座城市入選首批全國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標志著廣州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再上新臺階。
乘勢而上,行穩致遠。2022年,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將進一步統籌活力和秩序,優化市場主體發展環境。據趙軍明介紹,在優化市場主體發展方面,將重點抓好三項任務。一是高標準推動開辦企業標準化智能化電子化,全面實現開辦企業一網通辦通取全覆蓋,探索拓展更多登記事項“跨省通辦”“灣區通辦”;二是實現涉企經營許可事項“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便利企業“準入即準營”;三是暢通市場退出通道,全面實施簡易注銷、探索市場主體除名等便捷退出渠道,解決注銷流程繁瑣問題。
同時,提升事中事后監管效能,構建“信用風險判定分類→風險監測預警→風險研判處置→信用監管約束”的全鏈條閉環式智慧型監管新機制,推進信用風險分類結果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深度融合。
在構建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方面,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扎實開展公平競爭集中審查試點,全面加強反不正當競爭監管執法,探索推進商業秘密保護工作。
打造質量強市標桿,提升質量供給水平
市黨代會提出,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提高“廣州制造”“廣州服務”“廣州質量”“廣州品牌”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質量對制造業至關重要。今年,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將以實施卓越質量七大行動為抓手,大力推進質量強市、品牌強市戰略,提升質量供給水平。
其中,將實施質量領航行動,制定《質量強市建設綱要》,召開全市質量大會,強化政府質量工作考核。實施質量比對行動,選取與消費者密切相關、社會高度關注的產品開展質量國際比對提升,實現產品安全性能、質量水平、品牌競爭力、經濟效益的全方位提升。實施優質服務行動,圍繞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制定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發布廣州市重點服務業服務質量標準。實施品牌創新行動,創建全國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打造區域品牌,舉辦廣州市品牌創新成果發布會。實施質量強企行動,為企業提供全鏈條、全方位、全過程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綜合服務。實施卓越標桿培育行動,修訂《廣州市市長質量獎管理辦法》,創新市長質量獎宣傳推廣機制,催生更多知名企業和品牌。實施質量人才培育行動,支持鼓勵更多企業引入首席質量官制度,推動在具備條件的大學、職業院校開設質量管理課程。
嚴守安全底線,強化市場監管部門責任擔當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廣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創造高品質生活。如何緊扣全市發展定位和任務目標,把加大市場監督管理力度,筑牢市場監管領域安全底線,充分展現市場監管新作為?
“保障安全是市場監管工作的重要職責。2022年,我們將聚焦民生關切,更加注重風險防范,堅持底線思維,守護市場安全。”趙軍明表示,要堅決落實“四個最嚴”要求,筑牢全市食品、藥品、特種設備、工業產品質量“四大”安全底線,護航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讓群眾買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據介紹,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將以爭創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牽引,加大風險隱患排查及防范:食品生產環節,持續抓好“兩超一非”(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塑化劑遷移、黃曲霉毒素超標、鎘超標等重點問題防控;食品銷售環節,進一步規范以“農貿市場(大型超市)自檢—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指導—政府監督考核”為架構的廣州特色快檢體系建設,加大“肉、菜、魚”等食用農產品快檢力度,全年全市農貿市場、大型超市和食用農產品銷售新業態快檢不少于190萬批次;餐飲服務環節,有計劃有步驟推進社會餐飲“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提升餐飲服務經營者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加大對網絡餐飲服務經營者的整治力度,積極推廣“食安封簽”,保障餐食配送“最后一公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