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委統戰部新年“計劃書”
為黨的二十大召開營造良好氛圍
組織好統一戰線迎接黨的二十大系列活動,開展好各領域主題教育活動。
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城市
深化打造《民族同心圓》專題節目,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
創建民營經濟“兩個健康”示范城市
提升廣州民營科技園建設水平,夯實“全國工商聯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品牌。
助力東西部協作和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積極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深入開展“同心光彩行”系列活動。
持續推動“五樂”計劃落地見效
提升港澳臺青創基地建設質量,著力打造一流的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高地。
建設新時代樞紐型僑都
推動增城區僑夢苑、黃埔區海歸小鎮、南沙創享灣高質量建設。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全面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一年,是全面落實廣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的開局之年,也是迎來我們黨統一戰線政策提出100周年、開啟統一戰線事業第二個百年的重要一年。
緊緊圍繞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這條主線,廣州市委統戰部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貫徹落實好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堅持統籌兼顧、穩中求進,堅持服務大局、擔當作為,堅持聚焦重點、精準發力,堅持狠抓落實、善作善成,堅持底線思維、防患未然,不斷提高統戰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水平,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為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凝聚最廣泛的人心力量。
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全力打造“五樂計劃”2.0版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去年,市黨代會報告提出,今后五年,要堅持縱深推進“雙區”建設、“雙城”聯動,服務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引領全省“一核一帶一區”發展,融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不斷強化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
近年來,廣州市委統戰部緊緊扭住大灣區建設這個“綱”,以“樂游、樂學、樂業、樂創、樂居”為抓手,聚焦“生活有便利、事業有成就、情感有認同”三大目標,全力支持港澳青年來穗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在番禺,粵港澳大灣區首家社區港澳政務中心成立;在白云,全市首個區級港澳臺青年志愿服務基地成立;在南沙,集交流交往、創新創業、休閑文化功能于一體的創享灣帶動全區10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形成矩陣效應。截至2021年底,“五樂計劃”15條政策47項任務總體上落地落實,全市建成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基地46家,吸引3100多名青年落戶,引進港澳臺創業項目1200多個。目前,廣州港澳青年示范基地數量、引入團隊人數和質量都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下一步,市委統戰部將繼續結合國家、省、市“十四五”發展規劃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方案對支持港澳青年發展的最新政策,全力打造“五樂計劃”2.0版,進一步完善支持港澳青年來穗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聯動協同力度,持續擦亮穗港澳青年交流品牌。
聚焦優化營商環境:
推動建設“兩個健康”示范城市
堅持牢牢把握改革開放關鍵一招,高標準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城市和國際交往中心,推動創造型引領型改革攻堅,增創現代化建設新優勢,同樣也是市黨代會報告中提出的今后五年廣州市的主要任務之一。
近年來,廣州市委統戰部充分發揮政企民溝通專題組的統籌協調作用,圍繞優化提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做了大量工作,非公企業的認可度滿意度越來越高,廣州在2021年度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評選中位居前列。
“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營商環境的優化帶來的是廣州市非公經濟的高質量發展:2020年、2021年廣州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連續超過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0%,展現出廣州民營企業發展的超強韌性和潛力。
今年,廣州市委統戰部將抓住廣州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全國工商聯“兩個健康”首批試點推廣城市的利好機遇,對標對表世界銀行和國家營商環境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落實常態化服務企業的制度機制,努力營造更加有利于非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
聚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助推廣州當好示范和表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市黨代會報告提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強化規劃引領和剛性管控,科學有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加強城市精細化品質化管理,大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升城市樞紐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去年,廣州全市統一戰線參與東西部協作、助力鄉村振興的“直播+旅游”“直播+鄉村振興”等光彩行系列活動,觀看量超過350萬人次。今年,廣州市委統戰部將持續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深入開展“同心光彩行”系列活動,大力開展產業幫扶、消費幫扶、智力幫扶,助推廣州當好全省鄉村振興的示范和表率。
此外,廣州市委統戰部還將聚焦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組織動員廣大統一戰線成員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尤其是將加強宗教活動場所歷史建筑、古樹名木的依法保護,深化華僑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建好用好廣州中華文化學院,更好發揮“海歸小鎮”“僑夢苑”等平臺載體引智引技引資作用,助力廣州煥發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