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學者聚焦智慧城市 建言廣州“數字孿生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
對接30多個部門的業務系統,歸集超30億條城市運行數據,囊括交通、城建、城管等20余個專題,實現對城市運行體征的實時監測和大數據分析應用。在廣州市智慧城市運行中心內,廣州城被數字化復制后的孿生品,華麗地躍然超大顯示屏上——這就是廣州歷時一年多時間的建設,已經搭建完成核心底座的“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
廣州正在打造涵蓋態勢感知、運行監測、決策支撐的“數字孿生城市”,這將為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和疫情防控、安全生產等城市運行管理水平,推動綜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提供重要支撐。廣州日報請來北京、上海及廣州三地知名業內專家、學者,共同為廣州的數字化智慧城市建設出謀建言。
“數字孿生城市”,其實就相當于通過數字化重構一座現實的城市,實現實體城市向數字空間的全息投影和精準映射,以此增強城市治理靈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處置能力。
——梁文謙
廣州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梁文謙
“穗智管”城市管理中樞是廣州在建設“數字孿生城市”、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探索和實踐,將為全國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提供參考和示范。
——袁媛
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袁媛
廣州的數字政府建設、公共服務數字化工作在全國都走在前列。廣州這方面基礎扎實,創新方面力度較大,成效非常顯著,應該說充分發揮了數字技術對政府服務能力的賦能作用。
——余坦
廣東省數字政府研究院院長余坦
要讓一個2000萬人口級別的城市正常有序地運轉,需要更為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輔助。“數字孿生城市”最大的意義,就是讓超大城市得到有效的智能化管理。如果這個技術水平能進一步提升,未來中國甚至可能出現人口超過3000萬、4000萬的超級城市。
——孫不熟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
數字化是新階段,智能化則是發展趨向。其實,包括杭州的城市大腦、廣州的穗智管以及上海的一網統管,基本路徑是一致的,只不過各自的切入點或者聚焦的地方不太一樣。
——陳吉棟
上海大學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陳吉棟
深化大灣區城市聯動發展
廣州日報:各位都對廣州的數字化改革建設有很深的了解和研究,那么對于廣州數字化建設接下來的工作有些什么建議呢?
余坦:我認為三個方面的工作可以加強。一是政務服務以及民生服務的能力。數字政府建設,永遠要把老百姓的獲得感放在第一位,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二是城市的治理能力,“放管服”,如果管理不好的話,那么服務也會面臨瓶頸。三是數據要素的配置改革,就是要釋放數據紅利。中央連續把數據作為第5大生產要素明確列出,廣東省也發了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行動方案,廣州未來應該做出更多的探索。
袁媛:我也有三點建議。一是探索建立“自頂向下+自底向上”相結合的城市治理機制。“自頂向下”指的是市政府正在積極推動建立市、區、街(鎮)、村(居)四級聯動的數字化治理體系;“自底向上”指的則是在一些場景下,以市民和企業等社會力量為主體的網絡社群式治理方式也可以成為與“穗智管”、智慧社區等治理體系的重要補充。
二是深化“穗好辦”與“穗智管”的互通和協同。“穗好辦”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對象是個人、企業,側重服務和質量;“穗智管”圍繞高效處置一件事,對象是事件,側重管理和處置;未來可以在以人為中心的價值尺度下,進一步加強兩者的數據互通和業務、場景聯動。
三是探索數字化如何支持城市間的聯動發展。廣州正積極發揮重要引擎功能,著力推動穗港澳合作,深化廣深雙城聯動機制,推動更高水平的廣佛全域同城化和廣清深度一體化。
陳吉棟:數字化轉型、智慧城市建設需要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互動與結合,而具有信息化素養的人是關鍵。有了大的投入、好的技術,還需要具有“信息素養”、規則意識的人。廣州的“穗好辦”“穗智管”也好,上海的一網統管也好,最終要實現的都是精細化管理,更好地為市民提供服務。所以,我的建議是大力培育具有信息化素養的人,運用各種技術手段,為市民提供更精細化的服務。
孫不熟:我們現在的數字化,面對個人的應用場景是很多的,比如“穗好辦”“穗康碼”,但是面向企業的是不是還可以更多一點?粵港澳大灣區有大量的制造業企業,這些企業對數字化、智能化的需求其實是非常大的,我覺得下一步可以在這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更多跟數字化聯系起來。
梁文謙:我們將以讓市民更幸福、讓企業更滿意、讓城市更智慧為工作目標,深入推動“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設,更好地發揮廣州市數字政府建設的牽引作用,全面推動廣州市“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智慧城市”一體發展。接下來的工作將著力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充分釋放數字化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效應,構建城市服務便捷高效、城市治理精細智能、產業經濟領先發展、城市部件泛在感知的創新型城市框架,將廣州市打造成為全球創新型智慧城市的引領者,全國數字政府、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的排頭兵,全省數字化轉型發展新格局的戰略支點,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政務服務、城市治理體系及發展模式,讓老城市持續煥發新活力。
廣州市級政務服務實現了4個100%,即市級“一門率”100%、“一窗率”100%,市級依申請事項100%可網上辦理、100%“最多跑一次”。
數字化發展支撐城市智能化管理
廣州日報:“數字孿生城市”對于老百姓來說,還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到底什么是“數字孿生城市”?廣州在這方面的發展現狀又是怎樣的呢?
梁文謙:“數字孿生城市”,其實就相當于通過數字化重構一座現實的城市,實現實體城市向數字空間的全息投影和精準映射,以此增強城市治理靈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處置能力。
廣州自2020年起全力攻堅建設“穗智管”,按照數字孿生、萬物互聯、實時感知、運籌帷幄的建設原則,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建立“一圖統攬、一網共治”運行模式,通過經濟、醫療、城管、交通、生態、民生等各領域要素的數據聯動融合分析,在20多個主題場景基礎上打造“羊城先鋒”“疫情防控”等一體化應用專題,建成泥頭車跨部門綜合治理、三防綜合指揮調度、重大節日專題等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綜合應用場景。
“穗智管”將建設成為城市運行管理的總樞紐、總平臺、總入口以及領導決策的指揮部、駕駛艙、調度臺,實現對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重點領域運行狀態“一網統管、全城智治”,支撐城市治理智能化、精細化、科學化,努力探索一條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子。
廣州市智慧城市運行中心。
袁媛:按照我們的理解,“數字孿生城市”實際上是三個空間的融合共生,就是城市的物理空間、社會空間以及數字空間。物理空間就是城市的建筑物、道路、橋梁等實物;社會空間更多是以人的活動、人的組織為主;數字空間則是前二者轉化為數字化的映射。“數字孿生城市”首先要對城市物理空間進行全面的模擬和非常逼真的呈現,在此基礎上把社會空間中人的活動以及城市各種信息流、事件流、資金流等信息疊加進來,進行數字空間的分析,再反哺到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進一步去優化真實世界,達到三個空間的融合共生。
“穗智管”城市管理中樞是廣州在建設“數字孿生城市”、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探索和實踐,將為全國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提供參考和示范。
余坦:廣州提出打造“數字孿生城市”,其實是數字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第一是廣州本身有基礎,整個城市的數字化發展,包括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數字化,都已經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基礎底座非常牢固。第二是確實有很迫切的需求,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在國家的全面深化改革層面也好,對外開放層面也好,都是承擔標桿和窗口職責的。所以,廣州不光要解決自己的問題,還承擔著為國家解決問題、樹立標桿、探索經驗的使命和職責。打造“數字孿生城市”,既是廣州自身的需求,也是廣州履行對省和國家使命職責的需求。
廣州日報:廣州在“數字孿生城市”方面與國內外其他城市相比,有哪些異同呢?
陳吉棟:一切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的基礎都在于對數據的管理,廣州在數據管理方面,尤其是公共數據市場化利用方面起步早、步伐快。
城市的信息化轉型要經歷信息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三個發展階段,信息化國內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開始,數字化是新階段,智能化則是發展趨向。其實,包括杭州的城市大腦、廣州的穗智管以及上海的一網統管,基本路徑是一致的,只不過各自的切入點或者聚焦的地方不太一樣。
孫不熟:廣州是現在全球少見的幾個常住人口超過1500萬的超大城市,超大城市的治理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技術難題。為什么全球很多發達城市,比如紐約、倫敦,常住人口只有1000萬左右?這是因為城市規模達到了邊際效應遞減的階段,如果規模繼續擴大,城市的管理水平就跟不上日益膨脹的人口了。國外基本上發達的超大城市一般到1000萬就是極限,但在我們國家,未來達到2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可能會有10個以上。要讓一個2000萬人口級別的城市正常有序地運轉,需要更為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去輔助。“數字孿生城市”最大的意義,就是讓超大城市得到有效的智能化管理。如果這個技術水平能夠進一步提升,未來中國甚至可能出現人口超過3000萬、4000萬這樣的超級城市。
廣州的特點首先是城市規模特別大,第二是流動人口特別多,第三是城市管理復雜度特別高。除了是國家中心城市,廣州更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從某種意義上說,廣州要服務管理的不僅是市區的近2000萬人,還要服務整個大灣區的超7000萬人。為什么一到節假日,廣州地鐵、廣州南站的客流量就要超過北京、上海?就是因為北京、上海沒有廣州這么多的流動人口。所以說,廣州對城市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管理的需求是最緊迫的。
廣州數字化公共服務全球領先
廣州日報:除了社會治理的數字化建設,廣州在提升公共服務的數字政府建設工作上也有飛速發展,哪些亮點讓幾位專家印象最深刻呢?
梁文謙:近年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廣州緊緊抓住數字技術變革機遇,大力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和智慧城市建設,為推動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供有力支撐。我們大力對政務服務提檔升級,深化全國首創的“一窗”集成服務改革,著力打造一網通辦、全市通辦的“穗好辦”政務服務品牌,推出了全市移動政務總門戶“穗好辦”APP,向群眾和企業提供流程最優、操作最簡、體驗最佳的一站式移動辦事服務。
目前,廣州市級政務服務實現了4個100%,即市級“一門率”100%、“一窗率”100%,市級依申請事項100%可網上辦理、100%“最多跑一次”。“穗好辦”APP累計注冊用戶超1100萬,提供服務事項1700多項。廣州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已整合各區、40個市直部門的81條非緊急類政務服務專線,服務量累計近7000萬件,接通即答、接訴即辦,是政府和市民之間的連心橋。
袁媛:廣州在數字化公共服務方面,目前應該是全球領先水平。在騰訊研究院去年發布的《2020數字中國指數報告》中,廣州市數字政務指數在全國排名第一。
今年5月、6月,“穗康碼”創新賦碼標識,首創“黃碼”制度,支撐控制疫情蔓延、外溢;上線“高考”標識,為封閉封控區域考生保駕護航;上線核酸檢測結果48小時有效“紫碼”功能,支撐離穗人員管理,簡化核酸有效期識別方式,提高查驗效率。這些都體現了,政府利用數字技術迅速化解疫情風險的能力在增強,數字化的溫度和包容性也在不斷增強。
余坦:廣州的數字政府建設、公共服務數字化工作在全國都走在前列。廣州這方面基礎扎實,創新方面力度較大,成效非常顯著,應該說充分發揮了數字技術對政府服務能力的賦能作用。
國辦委托中央黨校做的全國重點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評估,廣州連續多年處在全國前列。“數字政府2.0”就是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和一網協同“三網融合”,“穗好辦”和“穗智管”一樣,都是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探索。廣州一直是一個非常強調服務的城市,“穗好辦”也是廣州在智慧化城市服務和城市管理方面的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