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籌備九年施工 數萬名建設者披荊斬棘定義世界一流品質橋梁
跟著總書記學黨史
1921-2021
第三系列 總書記走過的紅色史跡
港珠澳大橋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并宣布大橋正式開通。
習近平強調,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碑斈晡奶煜檫^伶仃洋時,應該想不到,七百多年后,中國人憑借自己的智慧,讓如此雄偉的一座大橋猶如巨龍般飛越浩渺伶仃洋,盡把碧波化通途。
這是一座奇跡之橋,它創造了諸多世界之最:世界上里程最長、設計使用壽命最長、鋼結構最大、施工難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長、技術含量最高、科學專利和投資金額最多。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暨會見建設者代表時指出,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回憶起那一幕時仍激動不已:“大橋管理局員工將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用好橋、管好橋,重整行裝再出發?!?/p>
諄諄囑托,殷殷期望。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以來,迅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黃金通道”,客流、貨流屢創新高。粵港澳大灣區數千萬人,生活從此大不同。
故事鉤沉
早在1983年,香港愛國人士胡應湘就提出了興建大橋連接香港及珠海的構想。從2003年成立協調小組,啟動港珠澳大橋前期研究,蘇權科是第一批進入大橋前期協調小組辦公室的骨干之一。他出任總工程師(后來成立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至今,圍繞港珠澳大橋奮斗了整整17年,今后仍要為用好大橋、管好大橋、推廣大橋繼續努力。
超級工程必須是超級質量
在驚濤駭浪前展現“鋼筋鐵骨”
“經過無數建設者年復一年的苦干、巧干,我們形成了港珠澳大橋專用技術標準體系。我希望把這個標準進一步完善,使以后的跨海工程,能形成中國橋隧工程的一個新標準。希望通過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使中國的橋梁和建設標準能夠走向世界。”與港珠澳大橋的緣分,幾乎跨越了蘇權科的大半生。
蘇權科初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時,又蓄了胡須,以明建橋之志?;貞浧鸫髽蚪ㄔO中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蘇權科神情凝重。這是連接香港、澳門和廣東的超級工程,三地的政治制度、管理體制、技術標準迥異。大橋必須執行統一的技術標準以同時滿足三地規范,第一步就走得非常艱難?!霸缭趧庸で?,我們做了多年論證,三地范圍內選了13人建立團隊進行前期論證?!?/p>
大橋建成至今,臺風“玉兔”“韋帕”都曾影響珠海。面對臺風帶來的狂風巨浪,許多人不由得擔心:深入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橋是否扛得住?蘇權科對此胸有成竹:“沒什么好怕的,我對大橋安全性有信心?!睆?017年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至今,大橋先后經歷多次強臺風考驗,在驚濤駭浪前展現了“鋼筋鐵骨”。超級工程必須是超級質量,在水文條件極其復雜的外海作業,還要保證120年使用壽命,抵御8級地震、16級臺風,在如此嚴苛的標準下,科技創新成了這個超級工程之魂。
港珠澳大橋建設(翻拍)。
港珠澳大橋建設(翻拍)。
開通7個月客流突破千萬
正爭取更多有利通行的措施落地
大橋建成通車是否就意味著大功告成?實際上,港珠澳大橋通車時,蘇權科并沒有把自己在建設過程中殫精竭慮“積蓄”下的胡須全部剃完。他說:“我的使命還沒有完成,我們要繼續把橋管好、用好,維護好這座國之重器?!睘榱颂岣叽髽蚴褂眯?,相關部門爭取更多有利通行的措施落地?!氨热鐮幦∵M一步放寬跨界通行政策,增強三地互信聯動機制,盡力實現人車物能上橋、愿上橋?!?/p>
港珠澳大橋自開通后,迅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黃金通道”。受大橋交通樞紐和知名景點的疊加影響,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出入境客流呈現內地和港澳旅客大進大出的趨勢??土鞣矫?,開通7個月,單單大橋珠??诎哆厵z站驗放出入境旅客就突破千萬人次大關。貨運方面,港珠澳大橋開通,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進出口貨值突破百億大關用時不到半年,增長態勢十分明顯。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國出入境通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港珠澳大橋也不例外,但隨著11月香港特區政府“回港易”計劃實施,在內地工作或旅居的香港居民陸續通過港珠澳大橋回港。據了解,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返回香港的港籍旅客主要集中在珠海、中山、江門等粵西地區,“回港易”計劃實施首日就有300多人經港珠澳大橋返回香港。
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標準成免檢通行證
迄今十余國將橋梁送往中國制造
橋上無人機盤旋,水下無人潛艇游弋,海面無人船穿梭,大橋幾乎每個部位都在智能設備的24小時監控之下,一旦遭遇問題能第一時間使用智能化手段診斷修復……這是蘇權科為記者勾畫的大橋未來的管理場景。
在世界范圍內,超長跨海大橋運營維護都是一個難題。蘇權科介紹,數字化港珠澳大橋工程科研攻關已納入交通強國戰略實施項目。目前5G網絡已實現全橋覆蓋,一體化云平臺服務項目已初步建成,感知及維養設備研發、資產管理系統、應急管理系統、系統平臺集成等主線任務均在推進中。
蘇權科還告訴記者:“以往我們建設單位接國外工程,業主都會選擇用歐美標準而非中國標準,但現在港珠澳大橋的標準成了免檢通行證。自港珠澳大橋問世后,美國、德國、挪威等十余個國家將跨海大橋在中國制造好后,再運回國內安裝。”
在蘇權科看來,港珠澳大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先導工程和試驗田,在歷時15年的規劃建設中,創新共建共管模式,鍛煉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這些寶貴經驗、創新技術對“一帶一路”建設也有借鑒意義,將為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作出應有貢獻。
專家新讀
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深度融合的結晶
伴隨著港珠澳大橋2018年的全線通車,南沙大橋2019年建成通車,以及未來深中通道、虎門三橋等連接粵港澳大灣區東西兩翼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基本實現1小時通達。屆時,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宜業、宜商、宜居、宜學、宜游優質生活圈的藍圖,將從理想變為現實。作為世界級城市群的粵港澳大灣區,現階段在產業生態完善、經濟增長活力等諸多方面是優于紐約、東京、舊金山三大世界頂級灣區的,但是在基礎設施的連通方面,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粵港澳大灣區東西兩翼基礎設施未能便捷連通,經濟發展東強西弱。目前,大灣區東部在經濟快速發展,產業不斷升級的過程中,勞動力與土地要素瓶頸的制約十分明顯,而粵港澳大灣區西部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勞動力與土地要素的儲備相對豐富。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在新一輪的經濟快速發展中,迫切需要打通東西兩翼基礎設施有效聯通的瓶頸,實現資源互補,協同發展。
展望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路徑,在實現了全區域城軌與地鐵的高速連通以后,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的建設,就可以在基礎設施有效連通、公共服務有效共享的基礎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宜業、宜商、宜居、宜學、宜游同城化的美好生活環境。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天塹變通途,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首尾相連、陸路全線貫通,粵港澳一小時經濟圈、生活圈指日可待,粵港澳大灣區超級都市圈呼之欲出。港珠澳大橋開通后三地的“1小時”通達,撬動原有資源版圖、經濟格局,大灣區未來將迎來更多可能。
港珠澳大橋也是“一國兩制”背景下,粵港澳三地緊密合作的成功典范。它開創了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建重大工程之先河,大橋建設過程中創立了三地協同決策、協調發展和協商解決爭端的管理機制。這一協同機制正延展至管理運營甚至更多領域,為大灣區深度融合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袁持平
廣州實踐
大灣區高質量合作 廣州不斷“闖新路”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之一,廣州正朝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不斷邁進,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建好大灣區,關鍵在創新。借助來自廣州的“超級算力”——“天河二號”,香港科技大學甘劍平教授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新的三維高分辨率多尺度海洋環流模型,首次把三層環流的奧秘展現在世人面前。目前,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合作、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個范例。
當前,廣州正不斷深化穗港澳科技合作,加大港澳高校牽頭申報或參與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開放力度,試行科研人員持因私證件出國(境)開展科研活動管理辦法;出臺《港澳籍專家入選廣州市科技專家庫條件(試行)》,首度征集港澳籍專家進入廣州科技專家庫……全省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中有10家落戶廣州,23家粵港澳科技企業孵化載體已孵化創業企業(團隊)1257家,其中港澳創業企業(團隊)228家。
隨著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優勢互補、人才資源流動,國際一流灣區在我們眼前逐步展開。在推動大灣區高質量合作中,規則對接、交通樞紐、產業協同、廣深聯動、民心相通等都成為廣州的“關鍵詞”。
今年以來,廣州更是大動作連連,接連發布了《廣州市推動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貿易自由化通關便利化行動方案》《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建設方案》《廣州市關于推進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實施意見》《廣州市關于推進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和《荔灣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在貿易、旅游、金融、生物醫藥等不同領域,整合粵港澳三地要素資源,實現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協同發展,也為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