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繡花”功夫進行微改造 “網紅”永慶坊成為廣州舊城改造、歷史街區活化標桿
跟著總書記學黨史
1921-2021
第三系列 總書記走過的紅色史跡
廣州永慶坊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考察。他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廣彩、廣繡、粵劇……一條老街,一間間老店鋪,仿佛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
2018年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并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了解粵劇藝術傳承和保護情況。談到城市規劃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文明傳承和根脈延續十分重要,傳統和現代要融合發展,“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近日,記者走進永慶坊,和絡繹不絕的打卡者們共同感受“網紅”永慶坊的旺盛人氣、文化氣息,探尋“老城市新活力”背后的廣州舊城改造、歷史街區活化之路。
故事鉤沉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五一”假期,位于廣州老西關的永慶坊游人如織,打卡人流遠超平日。住在恩寧路單號街面的街坊許姨,一如往常經營著自己的小店,生性喜歡熱鬧的她十分樂見這樣的人來人往:“比起以前的冷冷清清,當然是微改造好啦,街區環境變好,又恢復了人氣。”
從大拆大建到修舊如舊、建新如故 第一次提出在老城區做減量規劃
回憶起1997年嫁到恩寧路時的景象,許姨向記者介紹說,彼時恩寧路沿街開滿店鋪,以糧油、藥店、家私、五金等街坊營生為主,繁華程度并不遜于今日。然而,誕生于1931年的恩寧路騎樓街以及內街里巷在歲月沖刷下日漸衰老,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里是廣州市危舊房最集中的區域之一,亟需修繕維護及更新改造,恩寧路的改造開始提上議程。初期,恩寧路項目試圖通過連片危破房改造,拆舊建新。2007年,拆遷全面啟動,恩寧路地塊內2760戶居民,完成動遷1816戶。
然而,恩寧路一帶有廣州保存最為完整的騎樓建筑群,李小龍祖居、詹天佑紀念館、八和會館、鑾輿堂、寶慶大押等具有嶺南特色的歷史建筑坐落其間,還集聚了粵劇曲藝、武術醫藥、手工印章雕刻、剪紙、西關打銅、廣彩、廣繡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改造的同時保護這些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在各種聲音中,荔枝灣河涌綜合整治工程完工后,恩寧路地塊停下了建設的腳步。
恩寧路一帶有廣州保存最為完整的騎樓建筑群。
一艘游船行駛在粵劇藝術博物館旁的荔枝灣涌中。
許姨一家和為數不多的鄰居選擇留守,與恩寧路一起經歷了最寂靜的一段時光,“亂磚亂瓦、斷壁殘垣……騎樓街變得冷冷清清,留下的相熟的街坊,一雙手可以數過來。”
荔灣區住房和建設局副局長黃志忠當年負責跟進動遷工作。他回憶,動遷后,恩寧路項目開始求索經濟利益、公共利益以及城市文化價值的平衡。
轉折出現在2009年前后。廣州以保護歷史文化為前提,第一次提出在老城區做減量規劃;不再大拆大建,采用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微改造方式,保護舊的街區肌理和傳統騎樓街,恢復河涌,取消貫穿地塊的城市主干道。2011年6月,《恩寧路舊城改造更新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導則更改》通過,提出街區整治和修復“整舊如舊”“新舊建筑風貌相融”“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引入新產業”的原則。“從大拆大建到微改造,不僅是恩寧路命運的轉折,更是整個廣州舊城改造思路的轉變。”黃志忠說。
社會資本+政府監管 廣州首個舊城微改造BOT項目
明確采用微改造方式后,誰投資、誰改造的思路也逐漸明朗。2012年6月,廣州市決定“將恩寧路地塊除博物館用地以外的土地及已征收的保留房屋整體打包,交由荔灣區按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嶺南文化名城建設’的要求進行建設開發、經營管理”,荔灣區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推動恩寧路片區微改造的BOT(建設-經營-轉讓)模式浮出水面。“廣州采用BOT項目進行舊城微改造,恩寧路項目是第一個。”黃志忠表示。
永慶坊片區一期于2016年初公開招標,中標企業運營期為15年。一期在2016年10月完成改造、對外開放。二期同樣采用該模式,于2018年9月公開招標,運營期為20年。
永慶坊小巷中,年輕游客與“雞公欖”賣欖人合影。
永慶坊門樓
除了企業外,荔灣區城市更新建設項目管理中心在改造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監管者的角色,以確保項目兼顧社會效益、歷史文化價值,“在項目報建、安監質監等各環節都有職能部門的身影,在關鍵建筑節點的微改造上則盯得更緊。”黃志忠表示。
永慶坊二期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高人氣吸引嶺南文化非遺大師進駐
如今的永慶坊被認為是廣州舊城改造、歷史街區活化的標桿之一。從一期的8000平方米到二期的7萬平方米,物理空間更廣,業態更加多元,人氣也越來越足。
創業青年林云的陶藝店在2018年就入駐了永慶坊一期,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永慶坊期間曾走進店里參觀,這給了他莫大的鼓舞。“今年人流量明顯變大了。”林云表示,永慶坊已從最初的園區變為景區,人氣更加旺盛,接下來要把永慶坊從人氣打卡點變成旅游消費旺地,需要每一個創業者的努力。
去年8月22日,廣州首個非遺街區在永慶坊開市,10家非遺大師工作室進駐,廣彩瓷燒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翟惠玲便是其中之一。“永慶坊的高人氣和年輕人打卡點的屬性最具吸引力,我們把這里作為廣彩的宣傳窗口。”據粗略統計,走進翟惠玲工作室的七成是年輕人。“從目前看還是有收效的,起碼知道廣彩的人多了。”
“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和歷史文化名城,廣州近年來深入挖掘嶺南文化、廣府文化內涵,持續加大保護利用力度,讓老城市持續煥發新活力,讓嶺南文化持續煥發新魅力。在永慶坊,二期整體計劃將于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屆時一個傳統與現代融合、獨具粵韻情調和嶺南風情的活力街區將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專家新讀
留下城市記憶,核心要靠“繡花”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永慶坊時指出,要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呢?核心就是精細化操作,一街一巷,一房一瓦,一草一木,都要認真對待。一座城市的發展應基于整個生態系統的和諧演進,一個片區的復興應保持傳統文化的價值特性,一棟建筑的書寫應尊重歷史根脈的理性邏輯。
恩寧路處在嶺南文化核心區,其歷史悠久、厚重,且片區風貌肌理完整,歷史價值高,屬廣州老城區珍貴遺產,對其歷史文化價值的重視是改造的前提。必須要承認的是,良好的商業運營是街區持續煥發活力的前提。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項目對于片區活化、舊城改造起到了帶動作用,未來若能與上下九、荔枝灣連線成片,對于廣州這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城市來說意義重大。同時,歷史街區的保護活化需要在平衡商業利益和歷史文化價值的前提下更加精細化, 這也是“繡花”功夫所在。
從目前看,恩寧路的改造仍有一定改進空間。比如,對地塊內建筑分類、分級的保護工作應該做得更加精細;對文化生態的認識和系統性保護也有待進一步加強。
目前永慶坊偏向年輕人喜歡的網紅業態、服務游客的旅游業態,從效果看是比較成功的,同時我認為改造的眼光應長、格局應大、視野應廣,做好文化品牌、保護文化多樣性,應以各種方式鼓勵書店、非遺等文化產業的入駐,例如廣州首個非遺街區的運營,我們樂見永慶坊有這樣的業態。此外,街區也要為原住民生活創造便利,注重對原住民生活生態的保護。
受訪專家/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粵劇藝術博物館設計主創 郭謙
廣州實踐
擦亮“城市更新”名片 探索高質量發展模式
近幾年來,在城市更新行動的精雕細琢之下,廣州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進一步煥發新顏。
“十三五”期間,全市“三舊”改造新增實施面積18773畝、完成改造面積17712畝,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25億元、同比增長31%。老舊小區微改造完成232個,“三線”整治496千米,累計改造老舊建筑2342萬平方米。社區道路平整干凈,街心公園花開芬芳,大街小巷成為鏡頭下最熱的打卡點。城市更新帶來的幸福感,也成為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奮發努力的動力源泉。
去年8月,中共廣州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對新一輪城市更新作出部署,形成了“1+1+N”政策體系。城市更新和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并列成為推動全市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雙引擎”。
2021年,廣州城市更新迎來“大干”之年,1月6日即召開城市更新現場會,全面推進城市更新新一輪工作正式展開。“十四五”期間,廣州計劃推進183條城中村、541個村級工業園、182個專業批發市場以及11個物流園改造,基本完成422個舊街區改造項目,利用城市更新“1+1+N”政策體系,用繡花功夫統籌推進“三舊”改造、“三園”轉型、“三亂”整治等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
經過一系列改造,海珠區海幢街仁厚直社區以海棠花元素作為鮮明特色主題,塑造了區街新貌,讓居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舒適更優美。在荔灣區聚龍灣片區,通過市屬國企改造帶動舊廠、舊城、舊村連片改造,一個全新的集合商務、旅游、總部經濟、居住功能的片區正在誕生。
向存量要空間、以質量促發展。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點,廣州將上下齊心擦亮“城市更新”名片,加快開拓步伐,打造全國前列、市民滿意、經濟發展“高素質”和生態環境“高顏值”協同并進的美麗廣州,高質量為人民譜寫滿意答卷。廣州也將以城市更新為契機,在全國超大城市中率先探索老城市煥發新活力有效模式,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探索新模式,以精彩蝶變書寫改革創新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