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
革命圣地西柏坡紀念碑。
游客在西柏坡紀念館廣場參觀。
西柏坡精神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西柏坡考察時指出,全黨同志要不斷學習領會“兩個務必”的深邃思想,始終做到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實事求是、一心為民,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使我們的黨永遠不變質、我們的紅色江山永遠不變色。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地處太行山東麓的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辦公,在這里指揮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召開了著名的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同志向全黨發出“兩個務必”的號召。
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是因為始終強調和堅持“兩個務必”,我們黨才能保持同群眾的血肉聯系,團結帶領人民戰勝了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要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就要靠頭腦清醒,靠保持“兩個務必”。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戰友們從西柏坡這個小山村出發,一路向北“進京趕考”,由此翻開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同樣在春風拂面的3月,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回到了這個風光秀美的小山村,重走革命足跡,找尋紅色初心。
隨堂練習題
(單選題)
1.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調研時強調,全黨同志要不斷學習領會( )的深邃思想,始終做到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實事求是、一心為民,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使我們的黨永遠不變質、我們的紅色江山永遠不變色。
A.“兩個敢于” B.“兩個務必”
C.“兩個堅持” D.“兩個善于”
2.( ),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辦公,這里成為黨中央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
A.1948年4月至1949年3月
B.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
C.1947年5月至1949年5月
D.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
3.中共中央在西柏坡辦公期間,曾召開了著名的( ),毛澤東同志向全黨發出“兩個務必”的號召。
A.七屆一中全會
B.七屆二中全會
C.七屆三中全會
D.七屆四中全會
(答案在本版內找)
故事鉤沉
1947年5月,國民黨反動派對我解放區大舉進犯,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轉戰陜北,最后進駐西柏坡。作為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著名的革命圣地,小山村的命運徹底被改變。
3月的革命老區西柏坡,正是草長鶯飛的時節。1949年,同樣是春風拂面的3月,在全國革命即將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這里召開,迎來了新中國的曙光。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從這個普通的小山村出發,一路向北“進京趕考”,由此翻開中國歷史嶄新一頁。
一代代傳承西柏坡精神
“共產黨是我的再生父母”
早春的崗南水庫桃紅柳綠、煙波飄渺,西柏坡村如今一派祥和安寧的景象。75歲的老黨員閆青海是西柏坡精神的忠誠傳播者,數不清跟多少人“主講”過西柏坡的革命故事。多的時候,老人一個月能講30場,幾乎每天都要講。他不僅自己不知疲倦地講,還支持大學畢業的女兒回西柏坡紀念館當講解員,用他自己的話說:“西柏坡人就應該講西柏坡的故事,一定要把西柏坡精神講好,講清楚了,把西柏坡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開場白往往是老人自己小時候的傳奇經歷。當年,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董必武和家人借住在閆青海家,年幼的閆青海生了一場大病,多方求醫宣告不治,父母無奈將他打了個包裹扔在碾盤上,準備天黑埋掉。董必武夫婦回家時看見了,打開包裹發現小房東還有鼻息,急忙將他送到部隊醫院搶救。“幾個星期治好病后,董必武拉著我的手高高興興回了家,對我父母說:‘這么好的孩子怎么能扔掉呢?這孩子歸我了。’母親說,按當地的風俗,是要認干爹的。父親就將我一把推到董必武跟前說,讓我叫干爹。”每回想起這件事,閆青海都熱淚盈眶。“我的命是共產黨救的,共產黨是我的再生父母,我一直記得這個恩情。”至今,這個碾盤還一直擺放在閆青海家的院子里。
盡管年逾70歲,只要有人來找閆青海,他總是滿口應承,帶著大家在村子里轉轉。他最喜歡把大家領到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這里是他特別熟悉的地方,一間間土墻泥頂的小平房是1970年在距原址500米、海拔高于原址57米處復原建設的,這都是他和西柏坡鄉親們一起出力蓋起來的。
1949年3月23日,七屆二中全會結束后的第十天,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同志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乘坐11輛吉普車和10輛美制十輪大卡車,浩浩蕩蕩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閆青海告訴記者,毛澤東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之前,跟西柏坡村民依依惜別,邀請村民以后到北京逛故宮、頤和園。“我后來去北京,逛故宮、頤和園不下十次。”
1968年,閆青海當上了當地黨支部副書記,一心帶領西柏坡村民脫貧致富。改革開放以后,他更是買了游船搞起了水上觀光旅游,開了西柏坡第一家農家樂、第一家大飯店……如今,西柏坡人做大紅色旅游,道路平坦通暢,農家小院林立。僅有85戶人家的西柏坡村,村集體年收入達60余萬元,人均年收入超過10000元,村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在閆青海家客廳的墻上,掛著他和習近平總書記握手的照片。閆青海說:“總書記到西柏坡來視察,我就坐在對面。總書記對我頭上戴的毛巾特別感興趣,說這是勞動人民的本色,天熱了能擦汗,洗臉時可以擦臉,天涼了可以鋪在地上坐著。開會的時候,我坐著發言,頭上還是戴著毛巾,一位村書記看別人都戴帽子,只有我戴著毛巾,悄悄把我的毛巾摘了,總書記看見了連忙說不能摘,就喜歡這毛巾。”
從西柏坡“進京趕考”
“這里是定規矩的地方”
西柏坡紀念館研究部主任康彥新長年從事西柏坡歷史和精神研究,在他看來,西柏坡之所以能夠走向歷史前臺,是大勢所趨。
第一,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目標。1947年,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在西柏坡召開,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更是贏得了農民的支持。第二,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第三,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兩個務必”的提出,表明經過28年的風雨歷程,我們的政黨正在走向成熟。
西柏坡東臨華北大平原,西依太行山,交通便利,優越的戰略位置、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富饒的物產,是中央工委和中共中央選址西柏坡的重要條件。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在西柏坡召開。會場設在村東的惡石溝里,主席臺搭在溝端的地坪上,上面搭了布棚用來遮陽,代表們坐在自帶的凳子上或石頭上參加會議。正是在這里,誕生了影響深遠的關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了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
在西柏坡,還可看到當年指揮“三大戰役”的中央軍委作戰室舊址,這處小小的作戰室坐北朝南,共有5間。西邊一間為資料室,東邊相通的四間為辦公室。據不完全統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在西柏坡短短10個月里指揮了24次規模較大的戰役,從這里發往前線的電報有408封之多。周恩來曾風趣地說:“這個作戰室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揮所。在最小的指揮所里卻指揮著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一不發人,二不發槍,三不發糧,只靠天天往前線發電報,就把國民黨打敗了。”
七屆二中全會會址位于中共中央大院的西北角,原是中央工委自己動手建造的大伙房,臨時被布置成會場。全會指出,在奪取全國勝利后,黨的工作中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告誡全黨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根據毛澤東提議,全會做出六條規定: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做地名、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要求全黨同志永遠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革命到底。講解員介紹,9天的會期實際只開了8天,因為其中一天是“三八婦女節”,但為了表示對鄧穎超、蔡暢和陳少敏這3位僅有的女代表的尊重,大會休會一天。
“西柏坡精神是在偉大的革命實踐中凝結而成的,對當下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康彥新介紹,從西柏坡“進京趕考”,毛澤東一直在思考“決不當李自成”,而是要長期為人民服務,在巨大勝利面前保持憂患意識。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西柏坡時曾說,這里是定規矩的地方。“西柏坡精神延續至今,成為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將使我們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專家新讀
改革攻堅期同樣需要發揚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誕生于河北平山縣一個普通的小山村西柏坡,這里是我們黨在解放戰爭時期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七屆二中全會就在這里召開,會上提出了一系列主張和目標,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為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勝利做好了充分準備。
西柏坡精神有三層重要內涵:第一,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在面臨多重任務的轉型期,“進京趕考”出發之際,要讓同志們深刻認識到封建王朝的教訓,準備考好成績。在光輝的前景面前,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優良的作風,“兩個務必”即使到今天都是不過時的。只要我們的黨員能夠保持“兩個務必”,我們的很多事業必定平穩有序,能夠克服很多困難。和平年代的改革同樣是一場革命,也需要我們發揚西柏坡精神,方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第二,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在歷史關口上,當時三大戰役已經完成,黨號召要有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斗爭精神和奉獻精神,不要以為到了勝利前夜就可以松懈。作為一個革命黨,我們肩負著執政黨的使命,還要繼續學習和摸索。現在我們面臨復雜的國內外局勢和更為艱巨的使命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有斗爭精神。如果只管躺在功勞簿上,遇到困難就躲,我們的事業難以成功。改革走到了“啃硬骨頭”的攻堅區,靠的正是敢于直面困難的斗爭精神,對未來充滿信心,而不是失望彷徨。
第三,我們爭取勝利并保持好作風,一方面要靠自己,另一方面還要依靠廣大老百姓。要依靠人民群眾,要團結統一思想往前走,這是我們黨一個優良的群眾路線作風。在歷史關口,我們尤其需要大范圍地發動群眾,解決一些迫切的問題,在當今同樣如此。隨著改革開放43年的變化,很多新的階層涌現,我們應該依靠和團結所有的階層,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和胸懷,歡迎所有新階層的人物一起為國家發展做貢獻。當然新時代的具體方式方法會有所變化,但凡是有利于國家民族的力量我們都要吸納,為我所用。
這三個精神內涵從建黨以來一直在孕育并逐漸成熟,并且歷久彌新,而且需要我們堅持和創新。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給西柏坡黨員回信時就強調了這種精神。也就是說,無論在哪個時代,“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夠真正聚合蓬勃之力,才能夠完成共同的事業。團結一致的精神是紅色基因的內核,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就是一部團結帶領人民為美好生活共同奮斗的歷史。
受訪專家/中央黨校文史部中國史教研室主任、教授 王學斌
(本期正確答案:B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