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走讀見聞錄
“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我們立足全局和長遠作出的重大謀劃,也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
“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
“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
“粵港澳大灣區要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向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奮力前行
三月春光正好。
“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4年前的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作出重要指示。
牢記囑托,勇毅前行,大灣區人的足音鏗鏘有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從2008年到2020年,習近平同志先后9次到粵港澳大灣區考察調研,為大灣區發展領航掌舵,把脈定向。當前,廣東正抓住建設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和在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機遇,凝聚各方力量推動大灣區建設。廣州,則緊緊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的定位,聚焦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扎實推進灣區建設,走出“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南海之濱,珠江兩岸,灣區建設熱火朝天:橫琴“升格”前海“擴容”,兩個合作區建設加速;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獲批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廣州港南沙港區發出首趟海鐵聯運班列。在廣州、佛山、東莞……一座座灣區城市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開啟新一年的復工復產,邁出“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堅實一步。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灣區故事越發精彩。
“智”聯“鏈”通釋動能 引領高質量發展
春暖花開,孕育生機。
大灣區之“大”,在于經濟體量大、綜合實力強,是真正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廣東深深銘記總書記山高水長的關懷厚愛,在推動“雙區”建設中,交出來之不易的優異答卷。
在這里,囊括粵港澳三地11座城市和8000萬人口,擁有5個經濟總量超過萬億的城市。各地區經濟發展齊頭并進,各城市定位各具特色,“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等城市群加速“破圈”融合。
在這里,位于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并謀劃推進二期建設,廣州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列入國家專項規劃……一批重大創新載體正拔地而起,灣區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早春時節,位于廣州開發區穗港智造合作區的京信5G高端智造示范產業園項目動工建設;隨著廣藥國際(澳門)制藥廠落成填補市場空白,“澳門制造”名優中成藥將加速出海……累累碩果背后,是大灣區積蓄起高質量發展的巨大能量。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實現重大突破,產業升級步伐加快、攜手灣區形成更多世界級產業集群,也成為廣州引領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面向未來,廣州必須更加堅定走“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之路,加速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助推大灣區實現從“世界工廠”到“世界灣區”的轉型。
“軟”“硬”聯通再提速 共筑開放新格局
向海而生,奮楫爭先。
大灣區之“灣”,代表著開放包容、面向國際,不斷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隨著“橫琴方案”“前海方案”發布,橫琴、前海再擔新使命,迎來新機遇。廣州正舉全市之力,扛起支持兩個合作區建設的擔當,并將其轉化成廣州深化改革開放的共同機遇。
去年,“大灣區最快地鐵”18號線首通段開通,未來向南延伸至中山、珠海。今年,廣州將加快推進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不斷提速;去年10月,全國首個專為個人投資者設立的金融互聯互通機制——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首批產品開賣,截至去年底共發生業務5855筆,總金額4.86億元……從基礎設施“硬聯通”持續推動城市之間攜手共進,到制度機制“軟聯通”實現穗港澳市場一體化,“軟硬”聯通正不斷釋放出利好疊加的“化學反應”,成為激發灣區活力的“金鑰匙”。
作為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之一的廣州,今年將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接任務清單落地。其中,位于灣區幾何中心的南沙被賦予更大的使命。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以南沙為主陣地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推進南沙高水平開發開放,建設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合作戰略平臺。
交融交往“心”相通 灣區逐夢創未來
逐夢大灣區,拼搏正當時。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走向縱深,不僅體現在經濟發展產業布局上,也體現在人員往來、社會民生等方方面面。
要創業來廣州,要創新到廣州。廣州開啟定向港澳招錄公職人員,為港澳青年拓寬就業空間。南沙區產業園管理局的洪逸曦是首批入職的港澳青年,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部工作一年多,很快他就能見證新校區的開學。如今,廣州正推動共建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實施支持港澳青年來穗發展“五樂”行動計劃,設立10億元規模的港澳青年創業基金,45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吸引港澳348個創業項目、3100多名青年落戶。
2022年是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一年。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前行,從廣東到廣州,這片昂揚奮進的土地正向著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