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1日下午,2023年大灣區科學論壇最重磅的環節——主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今年論壇邀請百余名全球頂尖科學家與會。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對獲得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IPCC報告作出貢獻者、中國香港兩所大學校長等作主旨報告,分享科技前沿新知、建言灣區科創發展、呼吁全球科技合作、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邁克爾·萊維特:
諾獎統計數據證明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邁克爾·萊維特
“我覺得地球上有三種智能,生物智能、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在主旨論壇中,邁克爾·萊維特分享了自己關于基礎科學和諾貝爾獎的看法。
他表示自己多年來一直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堅持做有益人類健康的事。“我在斯坦福讀醫學的時候,有人邀請我加入初創公司嘗試制作更好的抗體。現在因為新冠疫情,人們都知道抗體是什么了。”他解釋道,“比如說每個蛋白質都像是三個手指,那兩個這樣的結構就可以組成很多種不一樣的東西,比如說就像三只手指去拖著一個蘋果。”
除了談及自己擅長的領域,邁克爾·萊維特也分享了關于獲得諾貝爾獎的經驗。他表示,過去40年,美國醫學院和研究機構的基礎科學家比其他領域科學家所獲得的諾貝爾醫學獎更多,進一步證明了基礎科學的重要性。
“1958年以來的80位美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中,46.3%的得主是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博士生或博士后研究員。1958年以來的57位美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33.3%的得主是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博士生或博士后研究員。他們占1958年以來137位美國諾貝爾醫學獎和化學獎得主的41%。”
現場,邁克爾·萊維特利用歷年來的統計數據說明了這種“傳承”,即諾貝爾獎獲得者指導出了其他諾貝爾獎得主。
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報告突出貢獻者、加州伯克利大學分校教授丹尼爾·科曼:
綠色能源比傳統能源更有經濟優勢
丹尼爾·科曼
丹尼爾·科曼圍繞全球氣候和能源問題發表主旨報告。他表示,全球氣候問題要得到解決,首先必須讓全世界各國最好的經濟學家、科學家和哲學家等能夠密切合作。
“在本世紀中葉之前,世界必須要實現零排放。”丹尼爾·科曼表示,但是由于每個國家的能耗標準不一樣,需要國家間做好平衡來調整能源結構。“我們有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可以發展更多的電動汽車,用更多的儲能電池。”
“如果建立可再生能源電站的話,成本可能比現在的化石燃料電廠還要低。”丹尼爾·科曼認為,大規模應用這些新技術,成本也會隨之下降,綠色能源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比傳統產生污染的能源更有優勢。
丹尼爾·科曼希望未來國與國之間能夠加強合作,實現跨越式的能源轉型,滿足自身的能源需求。他也希望,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可以利用好電池等產業優勢,與世界其他國家共同解決能源、氣候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
呼吁設立大灣區基金和大灣區實驗室
滕錦光
設立11個城市共同出資、共同使用的大灣區研究資助基金,設立一批大灣區實驗室,共同建設大科學裝置,設立短期(1個學期至1年)的教師交換機制,以各種形式增加學生交流交換機會……在“促進跨學科研究,貢獻大灣區建設”主旨報告中,滕錦光對進一步提升大灣區科技合作提出了系列建議。
滕錦光認為,香港需要改善多種科創產業要素。作為一所矢志在開拓及轉移知識、提供優質全人教育方面均領先的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可瞄準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他期待該區成為“特區中的特區”,兼具香港和深圳的政策優勢,以此無縫鏈接大灣區的土地與空間、無縫鏈接大灣區產業鏈、無縫鏈接全國及全球市場。
滕錦光還介紹了該校跨學科教育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僅在學生課程有跨學科改革,教師體制也區分學術類和實踐類教師,前者注重基礎研究,后者注重實戰經驗。他舉例道,康復科學是香港理工大學的特色專業之一,該專業的教師未來應該分為三類:1/3為生命科學和神經科學科學家,1/3是康復科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的科學家,1/3為成熟的、正在行醫的護理治療師。
跨學科教育將有利于知識轉移,以創新技術造福社會。據悉,香港理工大學已孵化超過480家公司,其中有4家已經是獨角獸公司。目前,該校正計劃在全國各地設立若干技術創新研究院,通過“理大科研+內地產業鏈+內地市場”實現造福社會的目標。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
推動大灣區建設成為老齡化領域的科技創新中心
葉玉如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葉玉如在主旨報告中提到,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應對人口老齡化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葉玉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應充分發揮其優勢,匯聚國內以及國際科技創新力量,為國家有效應對老齡化的戰略需求貢獻力量。她介紹,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多所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醫療機構,包括了5所世界排名前100強的大學,159家三甲醫療機構,還有眾多的醫藥企業、生物技術公司等。“這些可以為老齡化的研究成果轉化提供廣泛的合作機會,有利推動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粵港澳通過科技創新手段應對人口老齡化還有許多挑戰。”葉玉如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可以通過三個方面應對老齡化的挑戰,首先是跨領域合作,加強跨學科的合作,如建立老齡化研究跨學科合作機制,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健康老齡化研究中心;其次是跨地域合作,加強各城市間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最后是跨界別合作,如可以構建世界級的創科生態,推動老齡化研究成果的商業化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
利用GPT大模型為企業提供“百科全書”
高文
“從去年開始,ChatGPT非常火。之所以能夠對整個技術的發展帶來如此大的沖擊,最關鍵在于它使用了一個GPT大模型。”高文表示,這個模型類似生物學里面的神經元連接,因為它的規模相當龐大,所以起到了理想的連接效果。“所以說,規模是大模型里面最核心的內容,有了規模才能產生類似ChatGPT這樣的結果。”
巨大的算力、海量的數據以及精準的算法,三者合一才能達到理想效果。“我們知道Open AI就是美國的ChatGPT,它后面是微軟提供的算力,讓它在30天左右就把一個模型訓練出來了,當然到了GPT4需要的算力還要更大。”高文表示,中國其實也有這樣的算力,鵬城實驗室在2020年就做出了這樣一臺機器,到現在已經運行了兩年半時間,既可以做理論研究,也可以做核心技術,同時也適合較大的應用。
記者了解到,目前這臺機器大概只有1/4是鵬城實驗室自己使用,另外3/4開放提供給國內的合作伙伴、高校甚至企業使用。高文表示,現在為止該機器已經訓練出了一系列的大模型,包括自然語言處理的“盤古大模型”、計算機視覺的“大圣大模型”等。
可以說,模型的研發對企業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支撐作用。“就相當于說,我們預先幫你把‘百科全書’做好了,至于你用‘百科全書’去干什么,我們把選擇權讓給你。”高文說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張鎖江:
工業碳減排是“重中之重”
張鎖江
“氣候變暖正威脅人類生存。”張鎖江介紹,現在世界碳排放量接近每年400億噸,二氧化碳濃度已超400ppm,比工業革命前高50%以上,“碳中和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
“工業碳減排是‘重中之重’。”張鎖江認為,碳排放的重點在能源生產和工業生產過程。“如果我們按照現在的方式不加以控制,要實現碳中和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要有相應的政策、技術的變革來實現碳中和。不管是學校、企業還是個人,碳中和與人人有關,大家都要積極投入到碳中和的行動中。”
張鎖江提出,國家要實現零碳目標要分四步走,首先是按照現行系統降低碳排放量;然后是減碳,新能源發電成本降低以后,要大幅度地通過市場調節來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推動工業結構調整;接著是低碳,大規模的電力成本越來越低以后,隨后進行大規模地推進工業的實驗,繼續減少碳排放;最后是實現碳中和階段,此時的新能源的電力系統成本非常低且穩定,工業結構的調整必須按照低碳的方式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