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廣州開通第一段地鐵線路,成為國內第一個擁有地鐵的省會城市。28年過去,從5.4公里的1號線首通段,到超過1000公里的地鐵+城際網絡,廣州地鐵一直在變:列車速度更快、線路延伸更遠、網絡更多層級……縱橫交錯的軌道交通大動脈,為市民出行提速,為城市發展加力。
1999年,廣州地鐵1號線全線通車,一線牽起芳村、老城區以及當時重點發展的天河區。過往以小時計算的路程,地鐵半小時跑完全程,廣州市民開啟出行的新紀元。
2000年,番禺撤市改區,廣州啟動“南拓”,亟須拉通一條貫穿珠江新城CBD的南北向快速走廊。地鐵3號線應運而生,廣州在國內率先采用時速120公里的地鐵列車,比當時普遍采用的時速80公里列車快一半,創造全國最快地鐵的紀錄。線路實現了番禺廣場半小時到珠江新城,后來往北延伸直抵白云機場,為珠江新城注入澎湃活力,推動形成了城市新中軸線。
隨著城市格局的打開,區域發展面臨不平衡的問題。路通財通,廣州以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區域協調發展,開啟“區區通地鐵”之路。2014年獲批的14、21號線,在時速120公里列車的基礎上,首次采用“快慢車”運行模式,實現從化、增城一小時到達廣州中心城區。兩條線路及其支線連起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天河智慧城等片區,為產業功能區的聯動發展打通快速走廊。
立足長遠,在城市“未來發展核”的南沙,廣州開全國先河,2021年開通國內首條時速160公里的全地下市域快線——地鐵18號線,實現中心城區與南沙30分鐘互達。這也是廣州地鐵與城際鐵路融合發展的先聲。未來,18號線將與建設中的廣花城際、南珠(中)城際貫通,自北向南串聯廣州六個區,通達中山、珠海,形成廣州都市圈重要的南北向骨干軌道快線,助力南沙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
從城市地鐵到大灣區城際,廣州邁向“地鐵+城際”的軌道交通新時代。2024年,廣州地鐵運營的佛莞、廣佛南環城際開通,與既有的佛肇、莞惠城際實現“四線”貫通運行,打通一條串聯大灣區五座城的東西向軌道交通大動脈。今年,廣州地鐵將新開通10條(段)共173公里的“地鐵+城際”線路,進一步織密地鐵和城際兩張網,推動“四網融合”取得新突破。
28年間,廣州不斷“長大”,從老中軸到新中軸再到活力創新軸,地鐵的速度、觸角、網絡持續升級,不變的是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列車速度一再刷新紀錄,是為了適應城市拉開骨架之后,快速互達的出行需求,把更多區域納入一小時通勤圈。線路從廣州延伸到大灣區,網絡從地鐵拓展到城際,折射出廣州城市能級的不斷躍升。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不變的是廣州的城市擔當。廣州跳出行政區劃的局限,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高度謀劃軌道交通,強化廣州作為大灣區核心引擎的區域輻射和帶動作用。未來,廣州將實現中心城區至南沙新區、東部中心、外圍綜合新城30分鐘互達,市域至大灣區城市60分鐘互達的快速交通服務目標,進一步促進城市群、都市圈基礎設施的融合發展,為滿足人民群眾幸福出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力。
廣東城際為“軌道上的大灣區”提速
積極探索 打造舒適便捷的出行體驗
孫元廣 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
作為地鐵設計者,我們深知市民對出行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在設計線路時,以全生命周期設計理念,應用人性化、智慧化設計,力求打造更加便捷、舒適的地鐵出行體驗。
近年來,從地鐵到城際、從廣州到大灣區,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成為廣州地鐵的高頻詞。對設計者來說,變化意味著挑戰,地鐵與城際之間的換乘、信號系統、供電系統等需要銜接和兼容,這無疑增加了設計難度。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加強交通一體化銜接,統籌做好“干線鐵路、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規劃對接,促進各種軌道交通融合發展。同時,積極探索創新體制機制,以“公交化運營、一體化管理、一站式服務”為目標,探索多元化、有序競爭的運營模式。通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管理,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層次清晰、布局合理、融合銜接、一體高效的現代化多層次軌道網絡。
以廣州地鐵11號線與城際鐵路換乘的琶洲站為例,這是廣州第一個應用“標簽閘機”的地鐵站。乘客在換乘位置使用地鐵票(公交化票種)在“標簽閘機”刷卡后,即可進入城際/地鐵區段,該閘機可覆蓋包括佛肇、廣佛環線、廣清、佛莞、莞惠、穗莞深(含琶洲支線)等城際線路。
市民乘坐地鐵11號線
廣州地鐵正在推進第四期建設規劃的申報以及大灣區城際鐵路的落地,未來將有四個方面的新變化。
第一是線網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通過連接更多城市節點,提升地鐵網絡的覆蓋范圍和服務能力,形成更加完善的軌道交通網絡。
第二是線路互聯互通,乘客可在地鐵和城際鐵路之間實現便捷換乘,實現大灣區城市之間的快速連接,提高出行效率。
第三是出行更加智能,大灣區多層次軌道交通融合將進一步推進智慧地鐵建設,實現智能客流預測、智能調度、智能運維等,提高地鐵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
第四是TOD綜合開發,互聯互通的軌道交通網絡將有利于站點與商業、住宅、辦公等設施相結合,改善城市交通擁堵,打造宜居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質。
我們將以“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理念,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努力構建結構合理、換乘高效、共建共享的世界級軌道交通。
地鐵11號線站廳
“全程為你” 讓乘客感受到便利與關懷
羅冬梅 廣州地鐵11號線中心站站長
我進入廣州地鐵工作18年,從站務員起步,歷經值班員、值班站長的磨礪,到現在擔任地鐵11號線中心站站長,全程見證并深度參與了廣州地鐵的發展。
如今,乘客的需求早已從單純的出行需求向多元化、品質化方向轉變。這就要求我們在車站設備設施上、人員服務上作出積極回應。比如新開通的11號線,各站均設置了母嬰室、公共衛生間、第三衛生間等設施,為母嬰群體和市民帶來更多便利;各站均設有輪椅坡道、寬通道閘機,重點車站設有大字換乘導向,更好地解決適老化和無障礙的問題。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會通過多種方式收集乘客意見。如我曾在其他站點收到過乘客反映早晚高峰時段候車時間較長、站臺擁擠的情況,我們通過現場觀察,分析一段時間的客流數據,研判該時段特定方向的客流量確實比較大。于是,我向上提出增加列車空車投入的建議,同步優化站臺候車引導方案。通過一系列調整,乘客候車時間明顯縮短,站臺秩序大有改善。
最近,廣州地鐵11號線對站臺、列車電視等乘客界面顯示進行了優化,指引更加直觀清晰。這是自線路開通以來,我們密切關注市民搭乘環線出行的反饋,對線上所有站臺、列車電視的顯示版式作出調整的成果。
不斷迭代升級的服務,不變的是廣州地鐵“全程為你”的服務承諾。我覺得這一理念不僅體現在地鐵高效、安全、便捷的運營服務中,更通過一系列人性化、貼心的舉措,讓乘客感受到溫暖和關懷。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位行動不便的市民長期在棠東站與員村站之間往返,日常出行需要依靠輪椅輔助。工作人員從地鐵出入口接應,全程護送乘客上車,當列車到達目的地時,工作人員已經提前預備輪椅踏板在車門處等候。就這樣,乘客每一次乘坐地鐵,都能“享受”接力式護送。后來,這位乘客特意送來錦旗,肯定我們的付出。
每日與成千上萬的乘客擦肩而過,要始終保持高水平的服務,“不變”絕非易事,卻也并非無章可循。我覺得還是要將心比心,用真心去感受乘客的需求,用真情去提供服務。
“全程為你”不僅是一個理念,更是通過無數個平凡而溫暖的瞬間和融入日常的貼心舉措,讓乘客感受到出行的便利與關懷。廣州地鐵的暖心服務,不僅展現了地鐵員工的專業素養,提供了優質的出行體驗,也傳遞了社會正能量,成為“廣式服務”的代表之一,擦亮了這座城市的溫暖名片。
上千條建議 “地鐵迷”推動地鐵越變越好
嚴嘉漢 廣州地鐵服務督導員
1985年,在廣東省氣象局工作的我去香港出差,第一次接觸到地鐵。那個年頭,廣州還沒有過江隧道,從市區去芳村要搭船,當時我就期盼著廣州能建地鐵。
1988年,我在報紙上看到廣州籌備建設地鐵的新聞。根據當年的方案,1號線經過中山八路之后轉彎往南,在多寶路設站。我覺得這里多走了“彎路”,經過實地考察和反復計算后,我寫信建議線路經陳家祠之后往南,在長壽路口設站,后來公布的實施方案與我的建議不謀而合。
從此,我與廣州地鐵結緣。最初,1號線采用的是德國進口列車,車廂扶手偏高,更適合身材高大的外國人。線路開通前,我寫信建議地鐵增設扶手拉環,讓不同身高的乘客都能扶穩。這個建議后來得以采納,扶手拉環也成了廣州地鐵列車的“標配”。
由于經常給地鐵寫信,2000年,我成為廣州地鐵第一批監督員,隨時發現問題并提出建議。業余時間,我習慣一個人“游車河”,隨身帶一個筆記本,隨時記錄上下車站、時間、途中發現的問題,回家后整理成文字向地鐵反饋。早年身體硬朗,每開通一條線路,我都要走遍每一座車站。4號線遠至南沙的車站我也去過,還結合自身專業,建議高架線路要設置氣象監測站,與氣象部門聯動,遇上雷雨大風隨時作出運營調整。
隨著地鐵線路越開越遠,我也遇到過“人有三急”的情況,當時是找車站職員“借廁所”解決。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我給地鐵提建議:新線路要把衛生間納入其中,既有線路要梳理周邊衛生間的情況,給市民清晰指引。廣州地鐵從善如流,從6號線開始的新線,站站都有廁所。
這些年來,從書信到電子郵件、再到開會建言,我給地鐵的建議,大大小小達到上千條,見證并推動著廣州地鐵越變越好,市民出行越來越方便。
28年間,廣州地鐵從無到有,再到如今里程超過1000公里的地鐵和城際網絡,今年還將開通10條(段)新線。作為一位關注地鐵40年的“地鐵迷”,衷心希望廣州地鐵明天更美好,我也期待自己養好身體,享受一張票暢游大灣區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