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聚天下英才 共創灣區未來
11月3日,廣州獲22項國家科學技術獎,鐘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這是2020年度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創新團隊,也是廣東首次獲得該獎項。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以鐘南山院士為代表的各類人才正投身廣州發展廣闊天地大展才華、大顯身手。這座經久不衰的千年商都,始終保持開放、包容、務實的精神,廣開進賢之路、廣聚天下英才,擘畫出城市與人才融合發展的美好圖景。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近年來,廣州全面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大力實施高水平人才強市戰略,出臺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更加精準的人才政策。從實施“廣聚英才計劃”到成立廣州人才集團,從制定廣州市人才綠卡制度,到加快創建南沙“國際化人才特區”,廣州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幸福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在廣州,引才愛才、重才用才的體制不斷創新,聽人才聲、察人才情、問人才意的人才機制不斷完善,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的人才局面不斷拓展。目前,全市大專以上學歷人才資源總量510萬人,全市在校本專科大學生數量達130.7萬人。
珠江之畔,百舸爭流、千帆競發、萬馬奔騰,正成為各類人才創新創造、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理想之濱,奮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戰略支點。
天下英才聚羊城
“我的心每天都在廣州。”自2013年起,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朱爾斯·霍夫曼教授不僅每年都要來到廣州開展研究工作,幾乎每天還要在線上與廣州研究所的同事進行溝通交流,他把廣州稱為“心之所在”。
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廣州醫科大學與朱爾斯·霍夫曼教授及其團隊開展免疫研究合作,掛牌成立廣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吸引國內外高水平相關人才來到廣州。
如今,研究所成立了以鐘南山院士和曹雪濤院士牽頭的學術委員會,現有教授、副教授33名,國內外博士后、在讀研究生70多名。“得益于廣州的探索與支持,研究所已成為廣東地區關鍵的轉化醫學研究平臺。”研究所所長焦仁杰說。
開放、包容、務實,是廣州的城市品質,也塑造了廣州海納百川、引才用智的大都市氣質。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深深嵌入了城市基因。
四年前,謝黎煒來到廣州,依托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組建腸道微生態與健康研究團隊,擺脫微生物菌種資源進口依賴,建成華南最大菌種資源庫。“我們在這里努力奔跑,看到了最前沿的‘風景’。”他說。
——引進領軍人才。廣州以領軍人才為核心引進戰略人才團隊,在穗工作的“兩院”院士和發達國家院士120人,近5年內增長73%。
“今年我們又辦成了一件大事!”9月13日,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廣州第十家登陸科創板上市企業,公司董事長周振高興地說。作為專注高端質譜儀器研發、制造、銷售及技術服務的行內“小巨人”,禾信擁有超過800人的人才隊伍。
——聚集產業人才。廣州通過實施產業領軍人才集聚工程,已累計遴選產業領軍團隊80個、產業領軍人才471人、產業高端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近12000人,形成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人才與產業良性互動的良好局面。
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年僅18歲的廣州選手胡耿軍過關斬將,最終奪得移動機器人項目的金牌。正是在廣州,讓他與不曾有過交集的移動機器人結緣,用技能實現價值。在胡耿軍心里,“這座城市英雄不論出處。”
——培養技能人才。廣州加快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在國內外舞臺大放異彩。全市高技能人才92.4萬人,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獲金牌數占全國1/4,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獲得金牌數居全國城市首位。
過去十年,廣州常住人口增長近600萬人。目前,全市在校大學生超過130萬人,排名全國第一。識才、愛才、育才、用才、敬才的春風吹拂這方熱土,各方英才紛至沓來、齊聚羊城。
“最強大腦”立灣區
11月2日,廣州描繪出“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藍圖。力爭到2025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示范城市;到2035年,為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城市的競爭力取決于人才,城市的未來依靠于人才。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廣州無疑是科教和產業人才資源最為集聚、豐富的地區。
南邊,自廣州大學城投入使用以來,以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16年來已向全省輸出超60萬大學畢業生。
北邊,廣州科技教育城一期,即將完成所有校區施工并交付,未來包括13所市屬職業院校(含技校)在內,每年可容納學生約12.9萬人。
一南一北,“創新大腦”與“產業大腦”聯動構建“最強大腦”,鑄造全領域創新領軍人才支撐,已經成為廣州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紐帶。
作為省會城市,廣州集聚了全省80%的高校,同時也擁有全省97%的國家級重點學科、69%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58%的獨立研究機構。這座客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匯聚的綜合性門戶城市,也是大灣區人才集聚的重要樞紐。
連續舉辦21屆“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向全國各地輸送了近5萬個項目,已經成為國內規模最大、開放度最高、在海內外最具影響力的海外人才與科技信息交流平臺;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校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加速建設,合作培育了63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支持全市科研單位、企業對港澳開展合作項目153項……廣州不斷打造人才合作高端平臺,拓寬人才交流渠道,促進人才資源有效配置。
未來,人才流動將從單個城市競逐向城市群競爭演進。“人才將不是某個城市的競爭力,而是都市圈、城市群的競爭。”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表示,中心城市在借助人才流動引領區域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
上世紀80年代,廣州來的“星期六工程師”騎著自行車到珠三角腹地幫助當地企業成長。現在,來自廣州的人才借助便利的軌道交通往來于珠三角城市之間,為格力、美的、華為等先進制造業企業提供科技的智慧,他們活躍在各行各業一線,匯聚成大灣區創新生力軍。
人才吸引的“留”和輻射擴散的“流”無疑是廣州作為大灣區核心城市的最佳印證。從廣州到大灣區城市群,一張智力共享的網絡加快鋪展。
人才高地“闖”世界
作為第一批“拓荒者”,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在2007年博士畢業后便從香港來到了廣州南沙。
14年過去了,霍英東研究院已成為廣州重要的產學研基地和科技創新平臺,匯聚了200余名研發人員,孵化出84個青年創新創業項目。
“當時‘又荒又遠’的地方現在已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越來越多國內外人才選擇來到這里干事創業。”高民感嘆道。
人才競爭是面向世界的賽場。放眼世界,紐約灣區的波士頓、舊金山灣區的硅谷、東京灣區的東京,全球三大灣區無不依托周邊的頂尖科研人才資源而崛起。
從廣州到深圳,從香港到澳門,這里是大灣區燈火最為璀璨的區域。在這條科技創新走廊上,串聯著廣州科學城、深圳灣創新總部基地、東莞松山湖等關鍵節點,分布著一批行業領先的龍頭企業和潛力巨大的“瞪羚企業”。
知識流動、創新活力以及高效快速的產業化優勢,多種元素聚合疊加,一條人才的“智帶”應運而生,這正是國家賦予大灣區的使命所在——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廣州,擁有大灣區內超過55%的高校和超過49%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任務更重、責任更大。
拉開時間的軸線,人才優先、近悅遠來已經成為城市文化、廣州風尚。2019年,廣州出臺實施“廣聚英才計劃”,加快政策創新和體制改革,在全國一線城市率先制定實施人才綠卡制度,先后推出各行業領域的專業人才項目。
國際化的浪潮涌向這里。抓好南沙國際化人才特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人才自由港等改革試點……一系列舉措在廣州陸續鋪開,這座大灣區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以更大力度和決心匯聚天下英才。
當下的廣州,留學歸國人員超過10萬人,持有效工作許可在穗長期工作的外國人超過1.6萬人。千年商都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融匯東西南北,多樣性的城市文化成為廣州與世界互通的紐帶,國際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廣州是一座讓夢想者追夢的城市,無論你從世界哪個角落而來,只要你肯努力、肯創新,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廣州生活近12年,廣汽研究院首席技術官吉·馬克·馬里奧自豪地說。
立足灣區,放眼世界,面向未來。這座千年商都正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戰略支點,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蓄勢賦能,為在全省實現總定位總目標中勇當排頭兵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廣州,大灣區之心、人才高地,正奔涌出海,“闖”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