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時期,花都區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主動對接中新知識城,融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完善創新服務體系,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和發展模式,建設廣深港澳創新走廊重要支點,打造創新花都。
大力培育引進創新型企業
●推動創新型企業質量雙提升
圍繞新能源汽車、智能電子等先進制造業、航空相關設備、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產業,以及皮革皮具、服裝等優勢產業,大力培育引進創新型企業,提升本地重點領域的技術創新水平。積極開展創新型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圍繞對企業政策扶持、平臺支撐、金融支持、人才集聚“四條”主線,扶持一批規模以上企業發展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助推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壯大成為規模以上企業。
●培育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創新型龍頭企業
實施龍頭企業培育行動計劃,推動創新政策、創新資源、創新人才向企業集聚。聚焦產業升級和新興業態培育,選擇一批骨干企業和龍頭企業進行轉型試點,扶持成為行業創新型領軍企業。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通過并購重組等形式,加快培育一批研發實力與創新成果國際一流、產業規模與競爭能力位居前列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
●扶持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
加大創新型中小企業創新普惠性支持力度,推動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鼓勵中小企業制定企業科技創新戰略,參與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攻關。堅持聚焦企業的成長性,從科技政策、培育企業、金融服務、優化環境等方面發力,加快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良的隱形冠軍和單打冠軍,提升創新型中小企業“辦大事”的能力。
構建技術創新平臺體系
●積極謀劃建設研發創新平臺
支持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世界500強企業、中央企業、省一級企業等到花都設立研發總部或區域研發中心。積極對接國家、省、市創新驅動戰略,支持區內重點實驗室開展行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項目。
加快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在汽車、智能電子信息等先進制造業領域建設區域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充分發揮花都區現有的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等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機構的作用。促進提升中山大學花都產業科技研究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廣州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研發、產業化應用能力,推動各類平臺有機銜接,形成優勢互補,融合支撐態勢。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鼓勵花都企業與港澳深的高校、科研院所聯合開展多元化創新合作。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
制定促進和規范化技術轉讓機構發展保障體系,培育和挖掘一批服務能力強的技術轉讓服務機構,鼓勵和推動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技術轉讓機構發展。積極引進、建設重點領域研發成果中試與應用推廣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具體場景應用示范。積極對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等機構,吸引一批國內外高端科技服務機構落戶花都,搭建粵港澳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完善科研成果轉化保障體系
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信息庫,匯集財政資金支持產生的科技成果信息,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信息共享。加快建立面向科技成果需求征集機制,推動科技成果與企業技術需求有效對接,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綜合體。大力支持和鼓勵專利代理機構、產品創意設計機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等科技服務業機構落戶,形成比較完備的產業公共服務支撐體系。支持和推動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在花都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專業化服務。
完善科技創新服務生態
●建設產業和園區服務平臺
集中力量建設一批上規模、上檔次、有特色的汽車、電子重點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重大關鍵技術創新平臺和科技創新創業園區平臺。建立資源引入和共享機制,加強與粵港澳及國內外高校、研究院所的著名學科和學科帶頭人建立緊密型合作關系,把大學、科研院所的人才、成果、裝備等資源為我所用。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優勢企業,構建帶動核心技術和培育新興產業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提升科技中介服務水平
構建面向中小企業發展和科技創業需求的科技創業服務平臺,做大做強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科技信息服務機構、技術檢驗檢測機構、科技咨詢業機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等一批科技服務骨干機構。支持業內的標桿企業牽頭建立科技中介服務聯盟,建立信用等級評價體系,對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進行等級評分,并將等級評分情況予以公開,強化科技中介的行業自律和職業道德建立。根據等級評分情況,優先扶持等級評分高、信譽度好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切實樹立科技中介服務聯盟的公信力、影響力。鼓勵政府運用中介體系實行對經濟社會管理,繼續加快職能轉變,將目前政府的部分職能交由科技中介機構辦理。
●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鼓勵商業銀行設立科技支行,吸引天使投資、創投機構落戶花都。設立花都區科技型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專項資金,探索設立政策性子基金、市場化子基金等,探索投資風險多方分擔機制。積極探索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對接的新機制,加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力度,探索開展知識產權風險交割、分期交易等創新交易服務,促進科技、金融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全面提升孵化服務能力
完善孵化育成體系,構建全鏈條、全要素專業孵化園,建設有全國示范意義的龍頭標桿孵化器。引入知名眾創空間,建設一批有較強影響力的示范特色眾創空間。支持各類機構建設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大力支持發展“企業內孵化”,加強創客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推動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強化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建立多元、有序的創新創業退出機制。
●提升創新成果服務保障
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和激勵機制,深化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加大科研人員股權激勵力度,保障科研人員成果轉化合法收益。
構建大灣區人才集聚高地
●加大多層次人才引育力度
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系列計劃,借助海交會等重大平臺,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實施花都區“人才綠卡”“人才白卡”政策,重點支持引進高層次產業創新創業團隊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人才。重視創新型企業家人才隊伍的建設,啟動優秀企業經營者和青年人才培育計劃,加快打造大灣區人才聚集高地。
加大高質量梯次人才引育。強化對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的人才支持,加大對青年人才、一線科技人才、企業科技人才的傾斜,建立梯次人才培育架構,抓好青年人才培養,支持有能力的優秀青年人才承擔重要任務。加大對優秀中青年的發現、引進、培養及資助力度,完善產學研用的協同育人機制,強化高質量人才隊伍的建設。
積極引培高技能人才,積極引進花都區行業緊缺、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進一步加大對產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優化人才入戶制度,針對花都制造業對技能人才需求大的實際,適當降低技能人才的入戶門檻,為花都經濟社會發展吸引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優化人才服務
建成區“人才管家”,為企業引進的優秀國內外高端人才提供安排入住人才公寓、子女優質義務教育學位、配偶就業、家屬就醫便利等“上管老下管小”的優質服務。根據省市部署做好職業資格認定、人力資源服務平臺建設等工作,推動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優質平臺,深化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