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事興“龍” 打造“更多的南沙”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指出,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同時寄望廣州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
“一點兩地”的全新戰略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領頭羊,自當探新路、闖在前;火車頭,必是挑大梁、擔重任。
機遇面前,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始終胸懷“國之大者”,肩負起新的使命,做強南沙這一關鍵引擎,激蕩大灣區建設的澎湃動力,全力增強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攜手港澳和灣區其他城市,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廣州南沙
規劃在手項目落地 粵港澳合作平臺建設大動作連連
2023年開春,力箭一號遙二運載火箭在位于廣州南沙的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開展總裝測試工作,為基地投產做最后的沖刺。到如今,短短一年間,中科宇航“力箭一號”運載火箭已實現三戰三捷,累計成功發射37顆衛星。
“廣州造”火箭一飛沖天,映射出南沙開發建設發展跑出的“加速度”。
進入2024年,南沙依然大動作連連——
1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委發布《支持廣州南沙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支持南沙在市場準入以及監管體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為大灣區乃至全國探路。
1月19日,《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條例》發布,廣東強力立法支持 “南沙的事南沙辦”。
短短3天后,南沙一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竣工,56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達630億元;立春時節,南沙在全市首推“穩經濟八條”,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火箭升空、巨輪入海、汽車出廠、冷泉涌動……無論是從國家到地方的支持力度之大,還是南沙開發建設的步伐之穩,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盤大棋的“棋眼”,南沙開發開放牽引著廣州以改革開放排頭兵大作為,書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文章。
聚焦“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定位,廣州把規劃抓在手上、把項目落到地上、把未來融在路上、把百姓記在心上。
當規劃變成現實——南沙科學城發展總體規劃獲省批復實施,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首屆本科生招生計劃順利完成,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南部組團交付使用;當項目持續推進——南沙全民文化體育綜合體、深茂鐵路、南珠中城際等項目穩步推進,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為越來越多“灣區居民”提供同質化的港式醫療服務,港科大(廣州)也迎來新學年……“從最初的定位看,港科大(廣州)落地南沙,正是希望它像硅谷的斯坦福一樣,培養高端人才,賦能廣州與南沙高質量發展?!毕愀劭萍即髮W(廣州)校長倪明選期待,港科大(廣州)之于廣州的作用,能像斯坦福之于硅谷的作用。如今,這樣的愿景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成為現實。放眼南沙,“精明增長、精致城區、嶺南特色、田園風格、中國氣派”的理念逐漸落在規劃上、空間上和項目上。
如何打造“更多的南沙”?廣州提出將謀劃一批新的重點合作平臺,包括積極爭取國家支持,高標準謀劃建設番禺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支持越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創新區,打造國際化、高端化港澳青年雙創中心,謀劃建設廣州海絲城、東部中心等一批引領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新產業平臺,讓更多的重大合作平臺承載起粵港澳大灣區競逐世界一流灣區的使命。
創新驅動產業協同 粵港澳三地共繪“同心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廣州充分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的優勢,更好服務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如今,戰略科技力量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放眼羊城大地,各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為廣州鍛造創新策源之“芯”。
廣州先后掛牌成立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落地實施“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推動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2個大科學裝置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航空輪胎大科學裝置項目竣工,布局建設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向港澳有序開放在穗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廣州超算中心打通全國首個將超級算力直達香港的網絡專線,已服務港澳地區用戶近300家,將廣州超算與香港科創力量緊密相連。
得益于這片“創新雨林”,創新要素在高效流動中推動著穗港澳產業協同發展更加緊密。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廣州攜手港澳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先后獲批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服務業擴大開放等系列先行先試試點。廣交會四期展館正式投入使用,廣州期貨交易所掛牌運營,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保險服務中心加快籌建,大灣區跨境理財和資管中心簽約項目21個、金額超過2000億元。廣藥集團澳門青州工廠實現試生產,香港賽馬會從化馬場(二期)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廣州穗港智造合作區、穗港科技合作園、穗澳創新園等重大平臺建設加快推進,穗港澳產業合作持續深化。
增進民生福祉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大灣區”作為一個整體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正加速成形。
這一年,廣州深入實施“五樂(樂游、樂學、樂業、樂創、樂居)計劃”,建成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55個,累計落戶港澳臺創業項目2100多個,吸引來穗就業創業港澳青年2900多人;揭牌成立港澳居民(廣州)健康服務中心,切實解決港澳居民在穗參保等問題,港澳居民在穗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4萬人次;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開展海絲博覽會等各類文化交流活動……
今年1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到訪廣州時,就坦言香港和廣州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同源,期待與廣州在科創、教育、人才、文化等領域深化合作,全力發揮好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攜手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軟硬聯通加速推進 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
要讓大灣區迸發出更強大的活力,更需要“制度破壁”,從而推動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顯著提升。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支撐,對于促進人員便捷往來、物流降本增效、產業優化布局等具有重要作用。這一年,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加快推進,T3航站樓基礎工程完工,旅客吞吐量連續4年全國第一;琶洲港澳客運碼頭投入運營、開辟跨境水上新通道,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工程、南沙港區四期自動化碼頭、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等投入使用,廣州港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均居全球前列;廣州白云站建成投用,廣深港高鐵、南沙港鐵路、穗深城際、廣清城際一期等建成開通?!案圮嚤鄙稀薄鞍能嚤鄙稀闭呗涞貙嵤?,讓港澳私家車可經由港珠澳大橋往來廣東。今年,廣東將進一步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橋,優化完善“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穩妥推進“粵車南下”。
2023年,隨著“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港珠澳“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港澳居民開車“北上”正成為大灣區居民的新生活方式。
規則機制的對接聯通是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推進市場一體化的基礎條件。這一年,廣州率先實施兩批72項與港澳規則銜接事項清單,出臺57項境外職業資格便利執業認可清單,全國首位大灣區律師在穗正式執業,在內地城市中率先制定支持港澳機構獨立辦展工作指引,出臺全國首個RCEP跨境電商專項政策,全面推行采用簡化版香港公證文書,優化升級商事登記“跨境通”服務平臺。
在廣州工作超過15年的香港建筑師盧建能正是其中的獲益者,作為首批獲評“正(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的港澳人才,他坦言,經過多年探索后,兩地建筑業合作發展已逐步觸及體制機制的“深水區”。為了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他也成立了大灣區工作室,希望組建一個具備國際視野又能把項目在內地完美落地的專業建設工程咨詢團隊。他建議,廣州探索以系統的制度創新解決工程行業標準和規范問題,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為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經過3年努力,基本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營商環境制度體系,共商共建共享體制機制運作更加順暢,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全球范圍集聚和配置各類資源要素的能力明顯增強,營商環境國際競爭力居全球前列。
廣州“高”度
對標自貿港實施更多制度型開放
新的起點、新的突破,接下來,廣州將繼續舉全市之力推動南沙開發開放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聚焦南沙重大戰略性平臺建設,全力推進南沙開發開放,爭取南沙總體發展規劃早日獲批,對標自貿港實施更多制度型開放。
聚焦創新驅動發展,攜手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香港科技大學科技成果內地轉移轉化總部基地等項目建設。
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粵芯三期、百濟神州四期、廣汽埃安新能源、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三期等項目建設,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聚焦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逐步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加快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廣州東站至新塘站五六線開工建設,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探索居民“兩證合一”、金融數據流動、知識產權互認等與港澳規則銜接事項,有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
聚焦民生領域深度融合,持續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出臺實施“五樂計劃”2.0版,探索在港澳地區設立“五樂”就業驛站,爭取更多醫療機構納入“港澳藥械通”試點,高標準謀劃建設番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
聚焦拓展經濟縱深聯系,強化廣深雙城聯動,加快廣佛全域同城化,持續推動廣清一體化,深化南沙與橫琴、前海、河套等重大平臺的協同聯動,共同打造“黃金內灣”,為貫徹落實“一點兩地”全新定位提供重要支撐。
專家“高”招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 鄭永年
鄭永年
推動資源高效流動 打造大灣區共同市場
鄭永年表示,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的新定位,對推動大灣區市場的深度一體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市場,可以借鑒歐盟打造區域共同市場的做法和經驗,在貨物、服務、資本、人員、數據以及科創要素等六大重點領域,推動區域內資源要素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從而釋放整個大灣區的生產力。不過,他解釋,大灣區打造共同市場,并非也沒有必要照搬歐盟共同市場的建設、打造關稅同盟,而是要把建設的著眼點放在資源要素在區內的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上。
具體來看,要實現貨物高效便捷流動,清理阻礙三地便利通關的規則和障礙,逐步消除限制商品流通的技術性壁壘。
實現服務高效便捷流動,大幅減少跨境提供、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流動等模式下的制度壁壘。
實現人員高效便捷流動,推進人車跨境、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領域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條件成熟時,基于大灣區居民統一身份標識,探索形成更加自由便利的人員出入境管理制度。
實現資本高效便捷流動,以三地企業和居民更便利地享受跨境金融服務為重點,穩步推進大灣區金融服務市場一體化。
實現數據高效便捷流動,形成大灣區內數據安全有序跨境流通的制度與機制,跨境數字貿易基礎設施實現高水平互聯互通。
實現科創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形成科研材料和儀器、人員、資金及數據等科創要素高效便捷跨境流動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