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5日,“粵港澳大灣區網絡視聽與國際傳播前沿對話”活動在廣州舉辦。來自國內外高校和業界的50余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相聚花城廣州,共同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路徑以及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打造國際傳播“廣州模式”的思路與方法。
粵港澳大灣區網絡視聽創作與研究中心揭牌
活動上,粵港澳大灣區網絡視聽創作與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該中心是由國家一級學會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授牌華南理工大學成立的創作與研究機構。
“我們希望搭建一個集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文化交流與政策咨詢為一體的開放平臺,從思想創新、戰略規劃、策略建言、數字提升等方面積極推動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同時充分利用華南理工大學理工科專業優勢,不斷凝聚網絡視聽相關創作與研究力量,努力講好粵港澳大灣區故事,傳承和傳播嶺南文化?!敝袊咝S耙晫W會會長丁亞平研究員講述中心建設目標。
“國際傳播是一個大命題,需要每個人都發出自己的聲音、做出自己的貢獻?!比A工黨委副書記陶韶菁強調,粵港澳大灣區網絡視聽創作與研究中心是一個開放平臺,期待更多學界、業界專家能各抒己見,為國際傳播建言獻策。更重要的是,把灣區實踐和學者理論相結合,從而創造出更具中國味、更有民族情、更講世界語的網絡視聽好故事和研究成果。
廣州市新聞辦負責人表示,將積極加強與華南理工大學的戰略合作,發揮校地資源優勢,在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內容生產、活動舉辦等方面攜手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建設,培育更多具有創新思維、創新方式、創新形式的中國故事講述者、嶺南文化傳播者。
資源挖掘再深入 創作類型更多元
在主題演講環節上,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視頻連線花城廣州,分享他對粵港澳大灣區影視創作的三點思考。胡智鋒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整個中國影視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體表現在其獨特性與引領性、外向性與合作性、市場化和產業化這三點。大灣區影視創作具備極高的國際視野,也早有國際合作聯辦模式。此外,作為全國第一大票倉,廣東連續20年保持全國票房、銀幕數雙第一。但目前也存在三點問題:藝術原創力相對不足、語言共情力相對局限、持續發展力相對缺乏。如何突圍?胡智鋒開出“藥方”:深入資源挖掘、拓展創作類型、提升規劃水平。
在拓寬創作類型上,他強調,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比如通過紀錄的方式來梳理歷史,通過故事的方式來書寫傳奇,通過數字技術、動畫技術來輔助呈現。另一方面要推陳出新,利用新興媒體來進行多元表達。
“當前,相對多數的灣區影視作品仍局限于電影、電視劇、綜藝等傳統媒介的表達敘事中。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崛起,灣區影視的創作類型應更多元,例如可從網絡劇、網絡綜藝、短視頻等新興媒介中尋找創作空間,利用碎片化的方式讓更多觀眾了解到嶺南風俗。當前踴躍出如‘粵知一二’等優質短視頻內容備受觀眾喜愛,但整體上創作類型并不多,經典文本也相對缺乏,需要深入探索與拓展創新。”
最后,他提出了一條規劃路徑:做好題材規劃、加強團隊組建、加大資金扶持、開展學術研究、培育影視人才,建議“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影視行業的優勢,吸納全球資本推動創作實踐?!?/p>
以“工程師思維”強化精準國際傳播
丁亞平研究員認為,中國影視能見度日趨活躍,不斷彰顯著自身的多元性、豐富性和靈活性。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文化差異性會導致受眾在理解影視內容中產生隔閡,形成“文化折扣”。因此他提醒,要進一步建立以受眾為中心的影視理念,兼顧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語言障礙、文化障礙和審美差異等情況。
影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事實上,我們可以研究、采取好萊塢的故事講述方式、敘事規則,吸引國際優質影視與文化資源為我所用,采用‘國際元素,國際表達’方式,實行全球資源配置。”丁亞平說,進而構造出既富有“世界性”又獨具“中國性”的影視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表示,講好中國故事的難點在于提煉、展示故事里的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精髓?!皩嶋H上我們不缺故事,缺的是對故事的有效轉化。”因此他強調,要挖掘中國故事的當代價值,即強化本土性、區域性,也要挖掘中國故事的世界意義,即強化全球視野、全球思維、全球話語、全球敘事。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段淳林從另一個角度為國際傳播建言獻策。她觀察到,隨著5G、人工智能、物聯網、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應用快速演進,媒體布局、傳播方式、輿論生態、終端形態等都在發生深刻變革。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必然要求將精準的國際傳播受眾作為傳播目標,進而才能實現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和分眾化表達。
段淳林表示,計算機技術可通過搜集和分析數字化(在線)行為數據,描述、解釋和預測國際傳播行為?!霸凇畠热菥庉嬎季S’上增加‘工程師思維’,以數據驅動為基礎建立一套精準的國際傳播系統,從而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的‘計算國際傳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