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過伶仃洋,“澳車北上”再創新高,單月驗放突破13.48萬輛次;亮相廣交會,19家澳門企業組成“澳門館”共拓市場、齊覓商機;在廣州南沙,“粵澳社保一窗通”讓澳門居民可一窗辦理粵澳兩地社保業務;在澳科大,越來越多“澳門研發,廣州轉化”項目見證著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崛起……
濠江潮涌,珠水連城。澳門回歸祖國25年來,穗澳合作的“蒸蒸日上”,正是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連城一家”的縮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年多來,在這片昂揚奮進、熱氣騰騰的土地上,“硬聯通”迅速推進,“軟聯通”成果斐然,“心聯通”愈發緊密,“三向奔赴”的熱度不斷攀升。
“熱度”的背后更凝聚著大灣區共同期盼——每一座灣區城市都在互聯互通中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每一個灣區兒女都在融入國家發展大潮的奮斗中乘風破浪、成就夢想。
“城相連”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是中國人的堅定,更是浪漫。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多項超級工程投入使用,梅龍高鐵等新線路接入高鐵網絡,粵港澳大灣區架起了一張輻射全省乃至全國的高速立體交通網。
連接深中通道和南中高速的南沙聯絡線
在廣州中醫藥大學讀研究生的澳門青年何泳儀體會頗深。過去,她往來穗澳單程就要大半天,隨著高鐵通車、口岸新增通勤時間大大減少。何泳儀期盼的“軌道上的大灣區”,正在廣州加速成型,“一小時生活圈”不再是夢。
“城相連”的另一個關鍵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軟聯通”。據悉,廣州先后制定實施三批99項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工作事項清單,4個創新性、示范性事項入選廣東省發布的兩批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落地實施“跨境理財通”2.0試點,實施境外職業資格便利執業認可清單,對港澳司法、會計等10個領域57項境外職業資格實行便利執業。成立全國首個大灣區律師工作委員會和港澳律師執業孵化站,在穗粵港澳聯營律師事務所達7家。
“心相連”
近年來,越來越多港澳居民來廣州上學、就業、就醫、養老。三地在教育、醫療、就業等領域越發融合,“同心圓”越畫越大。
如何讓港澳青年更好地“安居樂業”?一個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尤為關鍵。為此,廣州印發實施“五樂計劃”2.0版,建成55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粵港澳大灣區是具有國際窗口活力的灣區,年輕人未來能夠發展的空間無限大。”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工商聯會會長何敬麟不僅是推動者,更是親歷者。早在2018年,他帶領34名澳門青年企業家到廣州創業。如今,何敬麟團隊已在廣州搭建了粵港澳青年全方位科創服務平臺。
“灣區人”逐夢的起點,不限于創業青年。隨著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和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納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與考學校”,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獲批自2024年起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澳門保送生,越來越多港澳籍學生可領取到廣州學校“入場券”,享受穗港澳教育一體化的紅利。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醫療服務方面,廣州全市20家醫療機構成為“港澳藥械通”指定醫療機構,2家醫療機構納入香港“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4家養老機構納入香港“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在港澳地區設立25個境外社保服務點、實現7項社保公共服務跨境通辦。“一老一少”,都能在大灣區找到心安處。
“夢相連”
經過多年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已進入提速換擋、縱深推進的新階段,朝著努力建設更具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國際一流灣區的目標奮進。從“城相連”到“夢相連”,三地擘畫的發展藍圖已是深度互嵌、你中有我。
南海之濱,卷起千層浪。被賦予建設重大戰略性平臺重要使命的南沙,正把“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從藍圖變成實景圖——三大先行啟動區加快建設,南沙灣在建項目、慶盛樞紐綜合開發項目、南沙樞紐起步區項目均完成總投資的60%以上;三大稅收優惠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已為港澳居民和鼓勵類行業企業合共減免稅額約11億元;廣州(南沙)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啟動建設,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已形成10類共104項境外投資服務清單……
建設中的慶盛樞紐TOD項目
向“新”而行,攀上更高峰。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經省政府同意并印發實施,“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加快建設。廣州實驗室建成大灣區首個生物樣品跨境快速檢測中心,布局建設18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占全省6成。在全國率先實現市級財政科研經費跨境進入香港,廣州超算中心服務港澳地區用戶近300家。推出大灣區首個綜合性人才政策“廣聚英才計劃”,推進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試點……
從珠江水、深圳灣到伶仃洋,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到發展規劃,從“城相連”“心相連”到“夢相連”,粵港澳大灣區唱響共同繁榮奮進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