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沙推進“五港聯動” 提升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功能 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集聚
拼,拼的是集聚
在企業家和投資者眼中,南沙產業要素齊備、鏈條完整、生態優良、人才充足,創新“熱帶雨林”蓬勃生長,正成為廣州“創新發展核”。
“不怕塞車,省錢省時。”“城市候機樓非常舒適。”這是乘坐南沙深圳機場快線市民的普遍反饋。隨著深中通道、南沙聯絡線通車,深圳、廣州兩座城市實現“握手”,位于大灣區“C位”的南沙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南沙借機開通至深圳寶安機場的快線,聯動“空港”,加強與大灣區機場群互聯互通。
目前,南沙正深入實施海港、空港、數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聯動”戰略,構建全方位開放合作平臺,最大程度整合集聚各領域優勢資源,助力南沙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探索新路徑。
深中通道南沙聯絡線。
拼搏故事:跨城出行更方便了 廣深20分鐘直達
“真的太快了,上了南沙聯絡線只需不到20分鐘就到深圳啦。”來自深圳的黃先生在體驗南沙聯絡線后興奮地表示。南沙聯絡線通車以來,車流不息。據統計,開通一個月來,南沙聯絡線總車流量約60萬車次,日均近2萬車次。
10月31日,廣州南沙至深圳前海跨市定制公交線路、廣州南沙至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快線兩條跨市線路正式開通。線路開通后,為兩地公共交通來往帶來極大便利,開通一個月客流量超6萬人次。
“省時省力!”在南沙生活的陳先生已多次搭乘跨市公交從南沙往返深圳前海,全程只需約1小時。過去他主要通過自駕或搭乘高鐵的方式到深圳,有了跨市公交后出行方便很多,“沿途會在地鐵18號線橫瀝站停靠,相比節假日一票難求的廣深高鐵,大學城的學生、番禺廣場周邊的居民都可以選擇這趟車去深圳。”
24小時無人值守便利店、嶄新漂亮的候機樓、舒適整潔的大巴……南沙深圳機場快線(南沙蕉門公交總站至深圳寶安機場)方便快捷,旅客從南沙出發可直達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的出發層,下車即可進入機場大廳。
對于居住在南沙且頻繁出差的陳女士而言,廣州南沙至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快線的開通簡直是她交通出行的福音。“以前打車去深圳走虎門大橋起碼要160元,還容易堵車。現在經深中通道前往機場,點對點,不堵車,一趟能省100多元的車費,既實惠又便捷。而且,沿途還能欣賞到淡咸水交界的獨特海景,讓旅途心情特別舒暢。”
同樣,常回南沙探望父親的李先生也對這條新開通的快線贊不絕口。“機場快線服務非常人性化,線路配套專門的城市候機樓,里面不僅有舒適的休息區,還有空調、冷熱飲水機等,而且門口對開卡位就是該線路上客處,非常方便。網上購票后,只需在候車樓等待,車輛到站后會有站場保安提醒上車,服務非常細心周到。”
記者觀察:加快打造“黃金內灣”的“黃金支點”
南沙聯絡線開通后,海陸空通達,現在的南沙正從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變身成為區域交通中心和功能樞紐中心。南沙如同“打通任督二脈”,成為“廣深聯動第一站”,加速大灣區交通一體化,大灣區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被進一步激發。
為加強深中通道、南沙聯絡線的虹吸效應,南沙全面提升各鎮街與深中通道南沙聯絡線的銜接效率,提前謀劃建設或升級了萬龍大橋工程與萬環西路、鳳凰大道等多個區內重要市政路橋,打造了一條自北到南的中軸大道。目前,區內已建成市政道路670公里,“雙環+放射”城市道路路網已基本形成。
與此同時,南沙構建灣區立體交通網絡,強化灣區交通中心地位。深中通道、南沙聯絡線通車,加上此前已建成通車的虎門大橋、南沙大橋、廣深港高鐵,以及正在建設中的獅子洋通道、深江鐵路等超大工程,將推動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5個大灣區城市在南沙實現同城化,位于大灣區“C位”的南沙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
目前,南沙正以海港、空港、數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聯動”為牽引,提升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功能,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
南沙借機加快打造“黃金內灣”的“黃金支點”。通過接入深中通道,加強與深圳、中山等區域的產業聯動,促進高端制造、航運物流、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深度合作,“灣區之心”漸成“發展高地”,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大規模集聚。在企業家和投資者眼中,南沙產業要素齊備、鏈條完整、生態優良,各類人才充足,是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縮影,創新“熱帶雨林”蓬勃生長,正加快成為廣州的“創新發展核”。
南沙國際郵輪母港。
數說五港聯動
?海港——截至今年11月底,南沙港已開辟200條班輪航線,其中165條外貿航線,通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
?空港——開通鏈接廣州、深圳、香港等機場的巴士快線、客輪航班每天共72班次。
?數港——部署華南地區唯一的IPv6根服務器。全球數源中心掛牌,超1.5萬家企業參與數源,數源數據6億多條。
?金融港——落地總規模4000億元的廣州產投、創投、基礎設施產業發展3家母基金。廣期所累計交易額超15萬億元。
?人才港——打造中國首個國際化人才特區,近3年引進海外高端人才數量占廣州的1/3,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人員近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