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廣州市從化區東北部,是經原林業部批準建立的首批國家十大森林公園之一,已開發“流溪湖景區”和“五指山景區”,園內生物資源豐富,共記錄野生植物1252種、野生動物255種。
近年來,流溪河林場在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引領下,積極踐行綠美廣州生態建設,通過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確保森林資源得到科學管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實現“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目標。
先行先試
打造森林可持續經營“流溪樣板”
五指山景區存在部分的老化竹林,林內通風透光不暢,竹林老化,殘次老弱竹較多。針對該情況,林場選取代表性小班,結合花卉苗木林果產業體系建設工程,實行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
截至目前,林場已對試點地塊進行了近兩年實行竹林殘次林改造,保留原竹林中多齡級、多徑級、多品種的闊葉樹種混交狀態,在林窗和林下套種了廣寧紅花油茶、岑軟油茶,取得初步成效,接下來,將繼續加強試點地塊改造與撫育,強化生態保護與監測。
同時,加強宣傳培訓,提高相關工作人員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預期形成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異齡混交復層風景林,提高森林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森林旅游和林下經濟產業發展。
緊抓綠美機遇
擦亮“流溪彩葉”品牌
流溪河林場緊緊圍繞《綠美廣州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富有嶺南特色的多彩森林。
一是“新質生產力”賦能,打造“山地石壁彩林”。結合林區山地條件,保留原有鄉土樹種的同時,在緩坡地種植銀杏,天然石壁旁點綴紅楓,同時,通過無人機+奧維地圖輔助人工精準定位,打造“楓葉狀”紅楓林;營造一片以銀杏林為主,楓葉、冬青為點綴的“山地石壁彩林”。
二是保土固土,營造“水源涵養彩林”。在靠近水域的公園水庫綠廊,以“品”字分布多排種植落羽杉;同時,在公園外距水域稍遠的緩坡,采用落羽杉、山烏桕株間混交的方式,對清理后的林地進行適當補植。固土護坡的同時,提升水庫消落帶的觀賞價值,形成有季相變化的“水源涵養彩林”。
三是多管齊下,構筑“特色公園彩林”。公園因地制宜,在郁閉度較高的大樹林下,種植赪桐等耐陰苗木;對透光較好的林地進行林地清理,間種紅楓;對黧蒴密集的低效林進行改造,種植鐘花櫻;在土壤貧瘠的護坡補植胡枝子、花葉絡石等耐旱苗木……多管齊下,營造層次豐富的“特色公園彩林”景觀。
創新“森林+”發展模式
賦能鄉村振興
1986年開業至今,森林公園發展已陷入瓶頸,如何破解發展困境、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路?森林公園交出了一份以“自然教育”和“森林康養”為主線,以生態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答卷。
森林公園利用“森林+”創新模式,推動森林與戶外運動、休閑康養等內容的深度融合,重陽節期間森林公園在五指山的一條落差高達1100m,長度達20公里的山地緩跑徑舉辦五指山開山節活動,吸引了近千名市民游客前來徒步登山。
森林公園大力發展實踐型、探究型、參與式、行動式的自然教育,開設水源涵養、動植物多樣性和森林療愈等主題課程,完善4條自然教育徑路線的科教配套設施,2024年共舉辦23場自然教育活動,約2000人參加。
森林公園重啟流溪紅葉節、潑水節和梅花節等活動,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助推鄉村振興,以流溪梅花節為例,森林公園引導當地居民種植梅花,現有梅林3000多畝,是東南亞最大的一片賞梅勝地,并在12月上旬至次年1月中旬舉辦梅花節,與當地居民共享生態紅利,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