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綠水青山“顏值”
創造金山銀山“價值”
從化區溪頭村變身北部綠色發展示范區,成為生態價值實現樣板;江蘇鹽城濱海鹽沼生態修復碳匯產品在廣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完成簽約交易,促成全國首單“司法+鹽沼+藍碳”交易……近年來,廣州以規劃為引領,牢牢錨定“雙碳”目標,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創造“金山銀山”價值,推動綠美廣州生態建設向縱深發展。
規劃引領 繪制綠色轉型“路線圖”
近年來,廣州堅持以規劃為引領,劃定“三區三線”,筑牢綠色底色。全市整合9片重要生態片區、5000公里生態廊道、6個重要生態核心,構筑形成連山、通江、達海的網絡型生態空間。此外,廣州以160公里翠環打造環城生態游憩帶,推動環城生態格局完善,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的親近自然、就近游憩的生態空間。
全市結合舊區更新、新區規劃、生態空間保護建設,選取永慶坊二期、中新知識城、海珠濕地三個不同尺度、不同主題的示范項目,研究促進城市通風降溫的技術方法與政策措施,推進城市綠色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將從化區溪頭村全域打造成為北部綠色發展示范區,加強生態維育修復,建立生態價值品牌,提升山林碳匯,聯動廣惠綠色發展,打造廣州乃至灣區“生態價值實現樣板,低碳鄉村典型示范”。
廣州結合國土空間規劃,針對特大城市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探索在密集城鎮化地區構建生態通廊、保護大型生物棲息地的具體路徑,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點“碳”成“金” 提升生態產品“含金量”
如何提升生態產品“含金量”?去年6月,廣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自然資源領域)正式啟動,積極向社會大眾提供以生態系統碳匯產品為代表的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服務。
記者從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截至目前,廣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已促成紅樹林、城市綠地、濱海鹽沼、海草床等碳匯計量與監測方法在平臺備案與發布,有效填補了相關自然資源領域計量和監測方法的空白。
同時,平臺成功服務江蘇鹽城濱海鹽沼生態修復項目、廣西合浦儒艮自然保護區海草床修復項目的碳匯項目開發與產品登記,累計備案簽發31625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與亭湖區人民檢察院在平臺完成了鹽城濱海鹽沼生態修復碳匯產品(共計556噸二氧化碳當量)簽約交易,產品主要用于沿海灘涂破壞生態環境資源造成損害的替代性修復,促成了全國首單“司法+鹽沼+藍碳”交易。
截至今年7月底,平臺已配合并服務廣東省內南沙、番禺和江蘇鹽城亭湖區等各地區的司法碳匯需求,實現了平臺從“走出去”到“走進去”,更好服務和引領國內碳匯行業發展,促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