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著力構建安全、健康、美麗、和諧的國土空間格局
在廣州市從化區的順興石場,藍天白云映襯著層層疊疊的綠色,山坳里一輛輛大卡車在忙碌著,干凈整潔的控制室里十幾個屏幕實時監控著各個生產工序,這是廣州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在廣州海珠濕地,觀鳥愛好者首次發現重量級“旅客”——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瀕危物種東方白鸛,它優雅地停歇于湖心島的淺灘上,至此海珠濕地鳥類提升至197種;在廣州市南沙區鳳凰湖,大型廢棄采石坑變身生態景觀湖,前來休閑的市民隨處可見……
2024年4月22日是第55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統推進生態修復,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宜居花城的重要基礎。廣州正以《廣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為引領,系統推進青山、碧水、藍灣、錦田等系列生態修復工程,著力構建安全、健康、美麗、和諧的國土空間格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在嶺南大地上正徐徐展開。
海珠濕地成為鳥類天堂。
規劃引領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
城市要高質量發展,始終離不開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
廣州地處東江、西江、北江三江交匯的陸海過渡地帶,擁有山林、河湖、濕地、農田、海洋等多樣化的自然資源。同時,廣州作為超大城市,高密度建成空間和超2200萬的實有人口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現實壓力較大,面臨城市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矛盾突出、各類生態要素保護與修復缺乏系統整合、城市韌性與人居環境品質有待提升等核心問題。
因此,廣州亟須加強生態修復工作的頂層設計,通過探索新路徑、新模式以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通過功能和要素統籌配置提升生態空間的綜合價值。
2023年10月,《廣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簡稱《規劃》)正式印發實施,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生態修復,著力提升生態系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超大城市“以人為本”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樣本,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宜居花城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向綠而行 生態修復成果豐碩
向綠而行,廣州積極開展各類生態修復探索實踐工作。
森林城市建設成果豐碩。實施森林質量優化提升工程,全市完成森林質量優化提升工程23.5萬畝,超額完成省下達的14.82萬畝任務。建成1個森林城鎮、6個森林鄉村、3個綠美古樹鄉村和3個綠美紅色鄉村。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卓有成效。扎實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對照“十四五”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目標任務,已實際治理修復面積9.13公頃、完成率達91.3%。持續推進持證在采礦山生態修復,全市已累計完成治理復綠任務144.48公頃,已超額完成省下達我市的礦山石場治理復綠任務。截至目前,全市持證在采礦山18家,已全部于2022年底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其中4家納入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廣州市順興石場有限公司入選首批“全國綠色高質量發展二十佳礦山”。
河湖濕地保護修復穩步推進。2023年全市水環境質量同比明顯改善,蓮花山、官坦國考斷面溶解氧提升攻堅成效顯著,20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全面達到省年度考核要求,已完成治理的147條黑臭河涌均保持不黑不臭標準,流溪河入選全國38個第二批美麗河湖典型案例,增江河入選2023年度國家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名單。
美麗增江
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取得積極成效。重點完成了南沙濕地海岸線生態修復、虎門大橋北側重點海灣整治、海鷗島紅樹林海岸升級改造與生態修復,完成岸線整治修復長度7.3公里,營造紅樹林面積45.27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166.78公頃,全力推進番禺、南沙6宗共69.29公里的海堤工程建設,有效提升了全市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強化了廣州海岸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減災能力,塑造了城海相融的親海景觀。
城鄉生態系統治理修復力度持續提升。實施城鄉一體綠美家園優化工程、白云山“還綠于民”工程,通過拆除違建及環境整治進行生態修復,新增城市綠地0.7萬畝、鄉村四旁綠化1萬畝、立體綠化6.4萬平方米,建成6.2公里“云道”。提升高快速路景觀林品質,建設森林步道308公里、新建綠道40公里、提升綠道205公里,打造美麗空中花廊。2023年全市建設碧道213公里,累計建設碧道1242公里。
廣州云道
生物多樣性保護培育工程有序實施。參與國家林草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建設,開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建設,啟動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本底調查,全面完成水鳥生態廊道4255畝的建設任務,收集保育園林植物4500種(品種)。
問題導向 部署22類重點修復工程
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將基本實現,如何以生態修復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規劃》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區域協同,統籌部署六項行動計劃22類重點修復工程。
謀劃生態藍圖。《規劃》提出將廣州建設為“國家山水林田湖海一體化保護修復先行區,嶺南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價值轉化試驗區”。到2035年,全面構建安全、健康、美麗、和諧的國土空間格局,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建成“山青林環、水秀海碧、田廣人和”的美麗廣州。
堅持全域謀劃。《規劃》從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視角出發,既強調非建設空間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也關注建設空間生態問題的解決和人居環境品質的提升,著力提升城市韌性、完善城鄉藍綠空間休閑游憩體系建設。
堅持問題導向。《規劃》通過開展全域統籌的生態安全格局評估、全要素覆蓋的生物多樣性評估、韌性優先的生態恢復力評估、以人為本的生態服務功能評估,同時疊加各類生態要素保護邊界,識別廣州市生態功能受損與退化區域,繪制全市生態保護修復一張圖。
強調區域協同。《規劃》以區域一體化保護為前提,構建“灣區-市域-重點片區-修復項目”多尺度鑲嵌融合的生態修復網絡體系,實現點、線、面、網生態修復的疊加效益。
注重落地實施。《規劃》制定面向各類生態子系統修復目標,基于生態系統修復任務,統籌部署一體化修復計劃、青山計劃、碧水計劃、藍灣計劃、錦田計劃、筑境計劃等六項行動計劃、22類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全面涵蓋廣州特色生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