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合十五運會城市品質提升行動,實施珠江兩岸片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閱江路品質提升(增設黃埔涌跨涌步行橋)、濱江綠帶綠化品質提升等一系列項目,提升水岸環境、貫通濱江慢行系統、建設濱水活力商圈,打造世界級“濱水中央公園”。
地處南方豐水區的廣州,境內河流水系發達,大小河流(涌)眾多,水域面積廣闊。豐富生態“綠水”如何變身高質量發展的經濟“活水”?今年年初,廣州市政協城建資源環境委在政協第十四屆廣州市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提交了《關于廣州大力培育綠色水經濟新業態的提案》。
對此提案,廣州市政府辦公廳(督查室)、市水務局認真推進辦理,并在日前予以正式答復。答復表示,近年來,廣州積極謀劃推進綠色水經濟建設工作,已先行先試探索出一份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水經濟發展“廣州經驗”。
規劃先行:啟動編制水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劃
科學有序推動水經濟建設,廣州堅持規劃引領,已啟動編制《廣州市水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劃》,擬依托河湖資源優勢,謀劃推動涉水三產產業鏈條延伸及綠色新業態培育,統籌謀劃水經濟建設工作。
在濱水產業方面,廣州已完成《廣州市珠江碧道水上運動產業帶選址專項規劃》(初稿)編制,擬明確一批適宜開展水上運動的水域選址意見。
在濱水空間方面,持續推進兩岸貫通和生態綠廊建設,為釋放濱水經濟活力打下良好空間基礎。截至2024年7月底,全市已建設碧道1328公里,建設了鴨洞河、閱江路、荔枝灣涌等一批亮點碧道。
2023年6月,廣東公布“10+2”省級水經濟試點名單。廣州推進南沙區粵港澳大灣區水上運動基地(水上運動類)、從化區天人山水大地藝術園(水利風景區+水文旅文創類)兩個省級水經濟試點建設。
令人期待的是,廣州還聚焦珠江一江兩岸,著力打造綠色濱水公共空間,科學有序推動水域開放。提出優化提升水上休閑與客運,拓展珠江游航線至珠江后航道,構建“1+2+N”水上客運網絡。
同時,廣州還高標準謀劃實施珠江沿線碧帶建設,在前航道21.3公里的碧道基礎上向兩岸延伸升級打造前航道碧帶。結合十五運會城市品質提升行動,實施珠江兩岸片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閱江路品質提升(增設黃埔涌跨涌步行橋)、濱江綠帶綠化品質提升等一系列項目,提升水岸環境、貫通濱江慢行系統、建設濱水活力商圈,打造世界級“濱水中央公園”。其中,黃埔涌步行橋連通項目,貫通黃埔涌口斷點,直接聯系廣州塔北廣場至琶醍,打造廣州中軸線極佳觀景眺臺與濱水陽臺,成為廣州中軸線上最美濱江帶的重要一環。
此外,廣州還建立健全制度化保障,實現高質量生態價值轉化。在持續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推進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升,拓展“兩山”轉化路徑。如探索開展流溪河流域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工作。
多點發力:探索“水經濟+農旅文工體科融學”等新業態融合發展
根據廣州市政協城建資源環境委的提案建議,豐富的水資源有助于廣州改善城市景觀、維持城市生態環境穩定。
廣州利用水環境治理成果推動水經濟相關優勢產業發展,因地制宜配套支持政策,以流域水空間為主要平臺,加快推進涉水三產產業鏈條延伸及綠色新業態培育,探索“水經濟+農旅文工體科融學”等新業態融合發展,推動建設梯度發展、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的水經濟產業體系。
以“水+文旅”為例,廣州將天河路—珠江新城、金融城—黃埔灣、白鵝潭、廣州塔—琶洲、北京路—海珠廣場等濱水商圈建設納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重點工作。同時,加快珠江日游與夜游聯動發展,打造多層次、全方位的珠江游產品體系,不斷豐富水經濟消費體驗。
在“水+體育”的水上運動產業發展方面,廣州依托碧道、碧帶建設,積極培育帆船、皮劃艇、龍舟等水上運動,豐富水上賽事活動供給,并積極推動構建水上運動產業布局。目前已編制完成《廣州市珠江碧道水上運動產業帶選址專項規劃》(初稿),力爭構建“游—訓—賽”一體的水上運動產業格局。其中,擬開展黃埔涌沿線水上運動基地規劃建設,組織環琶洲“黃金水上賽道”策劃水上運動賽事,形成濱水綠美新空間、經濟業態新模式、城市文旅新名片。
廣州國際龍舟隊在海珠濕地公園石榴崗河段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水務產業中凈水、供水是水產業的兩大“壓艙石”。凈水產業方面,2021年至2023年,凈水公司產值分別達到33.87億元、37.12億元、38.25億元。在拉動水務主業發展的同時,培育發展了污泥運輸、設備維修、再生水回用等業務,逐步形成了水處理產業鏈。供水產業方面,全市共有自來水廠36座,供水能力達850萬噸/日、居全國第三,累計完成超19萬戶老舊用戶供水設施改造,廣州市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任務全部完成,黃埔區入選全國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優秀試點城市。
接下來,廣州將繼續積極探索推進水經濟高質量發展,錨定新興特色水產業集群發展,抓緊推進《廣州市水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劃》研究編制工作。同時,協調各部門在水經濟政策制定和項目審批、扶持等方面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進一步完善水經濟發展行業政策體系,保障濱水公共空間有序開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