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白云區人和鎮清河村內一片忙碌,2024年度廣州市“農民豐收節”將在這里舉辦。
這場農業盛會為何選擇清河村?去村里的明星項目——人和園鄉村振興農業觀光園(簡稱“人和園”)看看,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早上,這里是農業科研的“試驗田”,以稻魚共生示范基地為代表的多個院士項目集聚在這里,研究人員將設想變為實踐,來研學的學生都驚嘆農業原來這么酷。
晚上,這里是夜游遛彎的好去處,五彩斑斕的燈光將這里變為一片燈海,又“潮”又“土”的各色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讓園區人氣在夜間達到峰值,越夜越精彩。
人和園早晚的巨大差別,展示了現代都市農業產業園的一個新趨勢,既可以是高大上的科研基地,也可以是接地氣的“網紅打卡點”,生產和生活可以絲滑切換。早“研”晚“游”讓清河村的土地利用效率更高,人氣旺了,新的創新項目也紛至沓來。
白天研學忙
稻因魚而優,魚因稻而肥。
目前,人和園最名聲在外的項目是稻魚共生示范基地。作為院士項目,其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優質稻育種首席科學家周少川聯手打造。
所謂稻魚共生,是一種田面種稻、水體養魚的生態農業模式。
“魚在田中游,如果放了農藥,魚就活不了了?!眲⑸佘娊忉屨f,稻魚共生將水稻種植與漁業養殖相結合,將資源利用最大化,在提高農田生產力的同時,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促進農田生態恢復和保護。
科技賦能下,稻魚共生示范基地種上優質稻——美香占2號,養上優質魚——合方鯽2號,都是高經濟價值的優質品種,讓農業生產也更有“錢”景。
“傳統水稻種植每畝產值為2000多元,通過稻魚共生模式,我們希望可以實現每畝產值8000元、1萬元,甚至2萬元?!敝苌俅春玫爵~共生的經濟潛力。
無論是生態價值,還是經濟價值,稻魚共生都要實現“1+1>2”的效果,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稻魚共贏”的目標。
科研項目看專家,園區運營看運營方。2021年,在白云區、人和鎮的支持下,清河村流轉水體農田1800多畝,由食尚(廣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成人和園,開始了新探索。
“農業始終是園區的底盤,一二三產融合都離不開農業生產。”作為人和園的“管家”,人和園總經理顧文妹對于園區內的農業項目已是如數家珍。
企業加入帶來了市場思維,讓優質農業項目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實現了科研價值到經濟價值的有效轉化。
“我們研學項目的收入,這兩年已初步實現了園區的收支平衡?!鳖櫸拿盟懔艘还P賬,他們以科技農業為依托,服務好科研項目的同時,也建設了小樂農科技園、水上樂園、向往的田園等面向大眾的農文旅融合新項目,投入市場后反響熱烈,如今成為研學游、親子游的熱門選擇,一年四季預約不斷。
這只是開始,更多的優質項目還在“上新”。今年,隨著人和園二期建設正緊鑼密鼓地開展,除了稻魚共生示范基地,人和園還引進劉少軍院士、周少川研究員工作室落戶并揭牌啟用,建成周少川水稻研發基地、智慧溫室大棚、水肥一體化示范區和院士林、月季園林等項目。
人和園正成為越來越多的創新農業項目的“試驗田”,也成為孩子們了解農業科技的戶外課堂。
晚上夜游旺
夜幕降臨,人和園也切換為“夜間模式”,最近化身為“九州風情不夜城”開門迎客。
晚上走進人和園,在田間地頭的燈具的點綴下,稻田、瓜田、魚塘等搖身一變成為燈景,共同上演“國風花燈秀”。田間道路上,除了各色特色攤位,還有柔術表演、水霧門舞蹈、篝火晚會等表演項目輪番上演,游客也換上漢服游園、喝彩拍照。
“以前不會想到清河村晚上還這么有人氣?!鼻搴哟宓谝粫涏囀珂抡f,越來越多的村民都自豪地招呼親朋好友來玩,夜游已經在村里興起。
清河村的燈光秀如此迷人,是專業團隊量身設計過的,既不影響作物生長,也因地制宜設計了燈景。顧文妹表示,此次“九州風情不夜城”的主題將持續到國慶假期,即便日常沒有主題活動,晚上入園人數也能達到約3000人次。
燈光秀的火熱,是團隊有了想法就大膽去試,讓園區的每一塊土地充分利用起來,在持續坐穩農業底盤的同時,更多的配套服務項目也將陸續落地。
“我們正把塘基路創新改造為越野卡丁車場,將成為園區的下一個‘打卡點’。”顧文妹介紹,人和園會展中心、稻田餐廳、鄉村音樂酒吧、頂級民宿集群、省級垂釣基地等創新項目都在推進中,不斷實現“廣州現代都市農業產業園、廣州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園”的核心目標。
村園聯動下,人和園對清河村的拉動效果也很明顯,帶動周邊村民就業500多人次,村集體經濟年增收達590萬元。2023年,清河村集體經濟收入達905.3萬元,同比2022年增長3.67%。
產村融合是大勢所趨?!扒搴哟褰柚魃?、草地社面朝人和園、背靠流溪河的地理優勢,以人和園產業輻射帶動周邊資源,盤活流溪河岸、青磚大屋、百年古樹等文旅資源。”清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蘇桂佳說,更多的好項目正慕名而來
不久前,清河村就與廣東省恒廣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打造草地社海滣社文旅項目,將對人和園周邊華僑舊宅進行統一改造,打造觀光、民宿、民旅一站式生態旅游項目。現已與村民簽署合作協議,預計項目可推動改造范圍內村民平均年收入增加約5000元。
農文旅融合之路,清河村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