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序更替,華章日新。2024年是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的一年,廣州緊緊抓住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機遇,以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為統領,以綠美廣州生態建設為牽引,以做好全運會生態環境保障為契機,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不斷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不斷深入推進,廣州執“綠”為筆,探索超大城市美麗城市建設路徑,全面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書寫美麗中國的“廣州答卷”。
率先探索 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
廣州積極爭取生態環境部和省生態環境廳支持,率先探索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編制工作方案經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后印發實施,全面部署開展10項重點工作,推進打造5大示范樣板。
充分挖掘廣州獨有的“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態資源和環境優勢,依據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等,立足廣州北部城鄉融合示范區、中部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區、南部未來城市示范區,首創“美麗廣州—美麗區縣—美麗單元—美麗細胞—美麗工程”的美麗廣州立體建設模式。
廣州知識城—逕下美麗單元建設項目。
率先探索區域性環保建設項目金融支持模式,市生態環境局與國家開發銀行廣東省分行簽訂為期三年的《美麗中國城市樣板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全國首開落地知識城—逕下美麗單元和黃埔區嶺頭片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2個投融資示范項目。同時搭建美麗廣州建設成果展示平臺,為公眾打造直觀呈現美麗廣州建設的“見美見綠”窗口。
2025年2月13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與花都區政府在花都區赤坭竹洞村召開全面推進赤坭鎮建設美麗中國示范鎮工作實施方案發布會暨投融資合作項目簽約儀式,標志著赤坭鎮在全市乃至全國率先開展美麗中國示范鎮建設,成為廣州奮力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的又一范例。
再創佳績 大氣水環境質量歷史最優
2024圓滿收官,廣州生態環境質量再創佳績,大氣、水環境質量達歷史最優。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AQI達標率)由90.4%提升至94%,PM2.5平均濃度由2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1微克/立方米,創歷史新低,繼續在國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優;國考、省考優良斷面比例由85.0%提升至100%;推進美麗河湖創建,增江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近岸海域無機氮濃度1.47毫克/升,同比大幅改善21.4%,首次達到年度考核要求(低于1.55毫克/升)。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危險廢物100%安全處置。入選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打造“生態環境數據要素創新基地”。2023年度環境目標責任考核全省第一,連續五年獲評優秀。
藍天白云、璀璨星空,良好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也是人民群眾對幸福感、獲得感的具體感知。變美的不僅僅是藍天與星空,家門口的河湖也在不斷蛻變,變成了“詩與遠方”。
美麗的荔枝灣涌。
流溪河里消匿60年的飛瀑草回歸,滅絕40年的唐魚重現;增江上白鷺蹁躚,魚翔淺底,為魚群和191種鳥類提供重要生境節點;荔枝灣涌兩岸,碧道怡人、文化悠遠,成為深受市民喜愛的“西關水客廳”……廣州市按照“三水統籌,全域治理”的系統治水思路,深入推進碧水保衛戰,全力打造美麗河湖精品體系,奮力在粵港澳大灣區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中作示范當樣板。2024年,廣州已建成超30個市級美麗河湖,并計劃在十五運會前完成100個市級美麗河湖創建任務。
綠色轉型 廣交會歷史上首次實現碳中和
越秀公園通過節能減排、增加生態碳匯、資源循環利用,逐步打造成為零碳公園;百年古村花都塱頭村建設游客個人碳賬戶、打造碳普惠線路,鼓勵游客以綠色出行換取碳積分……廣州以碳普惠機制為零碳場景提供本地化碳減排量來源,為兩山轉化理論提供廣州生動實踐,奮力實現生態價值轉化閉環。
氣候變化受環境影響,同時也與經濟和產業結構密切相關。廣州牢牢錨定“雙碳”目標,出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助力碳達峰碳中和“1+1+N”政策體系。持續推動零碳+場景打造,推動廣交會歷史上首次實現碳中和,打造國內首個寵物行業碳中和展覽。支持做好廣東碳交易市場擴容,廣州企業連續11年100%完成履約。成功舉辦2024年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持續深化南沙開發區全國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園區建設。
在無廢城市建設方面,印發《廣州市“無廢細胞”示范點建設工作方案》,遴選38個企事業單位開展首批“無廢細胞”示范點建設,充分發揮示范引領標桿帶動作用,新增建設“無廢細胞”1846個,番禺區“無廢縣區”試點示范建設在全省率先通過驗收。
美麗全運 所有場館已完成綠色建筑設計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不僅意味著藍天白云,還要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廣州堅持“辦賽事就是辦城市”,秉承綠色低碳理念,印發實施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廣州賽區綠色行動計劃、打造美麗全運實施方案、環境質量保障工作方案等,全面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首次提出大規模運用地方碳普惠制、融入零碳場景理念、倡議供應零碳產品等亮點舉措,出臺林業、氫燃料電池汽車行駛等碳普惠方法學,組織開展碳排放數據核查,持續開發廣州碳普惠自愿減排量,推動國有林場碳匯捐贈,推進賽事碳中和。所有場館已完成綠色建筑設計,6個綠色低碳場館已完成綠色低碳技術設計。編制印發“無廢細胞”建設指南,推進賽事相關“無廢體育場館”“無廢酒店”等類型“無廢細胞”建設,打造“無廢全運”。
向“綠”而行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城市發展的“含綠量”越高,“含金量”就越足。在新的一年里,廣州向“綠”而行,繼續以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為統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上展現新作為。
全面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編制美麗廣州建設規劃綱要,系統設計美麗廣州路線圖和時間表。繼續探索創新區域性環保建設項目金融支持模式,推動更多項目落地實施。加快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基地,推動花都、從化、增城等區域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開展美麗場館、美麗街區、生態社區、寧靜小區等美麗細胞建設。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化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加強移動源污染防治,深化固定源氮氧化物治理,優化揚塵污染等精細化管理,精準應對污染天氣。全面推進重點區域一級支流水環境綜合整治。督促排水單元達標改造和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按計劃推進。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確保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督促關閉搬遷企業做好地塊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健全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體系。
著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化南沙氣候投融資試點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創新試點,推動探索建立碳預算管理制度,建設一批零碳園區,助力碳交易創新發展。深入開展環境健康管理試點,探索超大城市全域開展環境健康管理的示范路徑。
健全現代化環境治理保障體系。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打造智慧高效“生態大腦”。拓展非現場監管的手段及應用,做好無人機、污染船等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應用推廣,助推低空經濟與生態環境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