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6日,2025年廣東省“世界濕地日”暨紅樹林保護宣傳活動現場,全面展示了廣州市以及各區濕地保護建設工作成效。
近年來,廣州市堅持守正創新,全力建設灣區濕地保護與利用高質量發展示范。構建“三區六廊三核九芯”濕地保護發展空間格局,形成1+1+2濕地保護規劃體系,設立市濕地保護聯席會議制度,成立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建立濕地資源矢量數據庫,印發《廣州市小微濕地建設導則》《廣州市主要紅樹植物推薦名錄》等技術指引,構建“六個一”濕地支撐體系。同時,廣州培育濕地自然學校,創建全國、省級自然教育基地,研發濕地自然教育系列課程,榮獲全國自然教育活力城市稱號,打造濕地自然教育品牌。推進“濕地+”試點建設,在海珠濕地、花都湖濕地、南沙濕地生態恢復實踐基礎上,樹立復合人工濕地、河口濕地和河道礦坑生態修復典范,營造修復紅樹林230公頃,豐富優質濕地生態產品供給,帶動周邊社區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吸引優質企業和優秀人才落戶的“虹吸效應”。
此外,海珠濕地獲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等榮譽,南崗河、派潭河被評為全國幸福河湖,流溪河、增江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南沙濕地發現東方白鸛、黑臉琵鷺等鳥類頻頻駐留,濕地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廣州建成濕地公園25個、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3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45個、濕地保護小區32個、小微濕地28個,認定國際重要濕地1處、省重要濕地5處、市重要濕地5處,建立濕地分類分級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