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廣州海珠濕地的稻花香里,人們可以觀賞到正在覓食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禾花雀;在白云山的蔥郁樹林中,不時會掠過白鷴悠閑散步的身影;在流花湖公園的鷺島上,夜鷺在月光的映襯下悠然地站在枝頭棲息……
廣州這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南粵名城,素有“千年花城”美譽,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廣州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樣性。
近年來,廣州市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為城市“留野”,為野生動植物打造“天然家園”、為城市居民打造“都市公園”,生態和諧的樂章在羊城大地處處奏響,“水鳥合唱團”頻頻增員,廣州建設出了一條條生機盎然的水鳥生態廊道。
規劃引領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
水鳥生態廊道指的是將不同濕地連接起來,形成更大的濕地生態系統,水鳥可以從一處濕地通過“生態廊道”進入另一處濕地,向適宜的生境遷移,有利于基因流動并使生命得以延續。
2020年8月,省林業局印發《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0-2025年)》,從2020年開始,珠三角地區將陸續建設水鳥生態廊道,計劃至2025年,廣東將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構建完善的水鳥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和穩定,推動生態文明和高品質大灣區建設。
近年來,廣東多措并舉,著重加強11個國際鳥區建設,提升廣東沿海濕地作為東亞——澳大利亞水鳥遷徙通道上重要停歇點、繁殖地和越冬地的重要作用,持續推進珠三角地區19條水鳥生態廊道、74處生態節點建設,構建“兩橫四縱多支多點”的水鳥生態廊道空間布局,提升廊道節點質量、修復水鳥棲息地生境、打造科普宣教系統、發展水鳥生態旅游和開展水鳥廊道監測。
▲廣州南沙濕地
在此背景下,廣州市相繼制定和頒布了多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法規、文件。法規、文件的制定和頒布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也為廣州水鳥生態廊道建設提供了規劃引領,充分發揮廣州在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的重要作用,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
向綠而行
水鳥生態廊道建設成果豐碩
截至2024年6月,廣州已完成建設水鳥生態廊道902畝,建設森林步道72.58公里、綠道31公里、碧道52.7公里,養護提升高快速路景觀林帶480公里。
▲廣州海珠濕地公園
2024年5月22日印發的《廣州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報告(2024年)》,印證著廣州多措并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扎實成果。以一組數據為例:目前廣州記錄到的野生維管植物231科1366屬3516種,其中117種植物在廣州市有新分布,消失近60年的飛瀑草也重新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