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眼”碧道讓鄉村振興落到實處
江風落日,水清岸綠,自然生態景觀相融,市民在碧道上悠閑漫步、騎行,船舶在碧波中來往穿梭……東涌鄉村振興示范帶碧道、沙灣水道、騮崗水道等十里碧道蜿蜒,日漸成為市民的休閑地,也不斷激活水經濟。預計到2027年,東涌鎮將新增綠道、碧道20公里。
這是南沙高質量助力廣東萬里碧道建設的一個縮影。位于廣州最南端的南沙,依托城市生態水網,形成“一環二核四帶”的總體規劃結構,到2035年,南沙全區將共計建成碧道319.2km,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嶺南水鄉風貌。
南沙東涌碧道蜿蜒。
碧道串珠成鏈 盡顯水鄉風貌
青春活力的沙灣水道,清新治愈的騮崗水道,田園風情的東涌鄉村振興示范帶碧道……在南沙,多條碧道盡顯嶺南水鄉風貌,鑄就“養眼”風景線,一經亮相就吸引了眾多粉絲前來打卡,成為騎行、散步、拍攝、慢跑的好去處。
“在沙灣水道有獨特的日落拍攝角度,構圖會更精美,這里還集合了船舶、白鷺、晚霞、江河等水鄉特色元素,很有特色。”攝影愛好者黃先生贊嘆道。沙灣水道以碧海藍水波紋為主元素,通過彩繪手段來美化沙灣水道整體河岸;沿岸草坪搭配運動主題景觀和立體金句造型;在圍墻宣傳欄,還繪制了如吉祥圍、水鄉風情街等地標建筑。東涌鎮城鄉建設和管理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整個項目設計采用波瀾壯闊的浪潮形象打造水道,點綴飛鳥、貝殼等細節,讓人有種乘風破浪之感。
馬克鄉村休閑產業體驗園、抗日戰爭細瀝涌口遺址、聽風渡口、田園噴繪……全長6公里東涌鎮鄉村振興示范帶碧道串聯起馬克村、細瀝村和萬洲村,各類文旅特色點位串珠成鏈,和美鄉村綠意成片。細瀝段的建筑彩繪融入了祥云、荷花、疍家艇等水鄉元素,繪出一幅近三千平方米的綠美畫卷,如臨山水田園之境,展示東涌門戶節點,彰顯全鎮奮力推動鄉村振興的精神面貌。聽風亭成為周邊居民的最愛:“每天都喜歡到聽風渡口聽風亭走一走,岸邊有大樹遮蔭,亭外陣陣江風吹拂,坐在亭中還可以欣賞海浪拍打著碎石的美景。”楊女士表示。
漫步騮崗水道,如在畫中游。全線600米的健身步道,是周邊村民茶余飯后休閑運動的不二之選。步道以活力藍為基調,契合奔流不息的江潮,紫嬌花蕾含苞待放,還有一目了然的騮崗水道景墻,整體彰顯著“嶺南特色、田園風格、中國氣派”的清新風韻。
碧道在建設過程中落實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理念,為魚類、鳥類、兩棲類動物提供棲息生境,豐富陸域植物種類,營造了更好的水環境。
挖掘水鄉文化 保留城市記憶
“三五好友相伴,吹江風看日落,東涌碧道作為易出大片的‘養眼’風景線,成為騎行、散步、拍攝、慢跑的好去處。僅去年東涌就新增10公里綠道、碧道,預計到2027年,我們將總計新增綠道、碧道20公里?!睎|涌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東涌鎮作為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首批典型鎮,緊緊圍繞典型鎮“1+4+7+9+N”建設要求,落實“百千萬工程”的具體行動。東涌鎮先后完成了沙灣水道(勵業路至三沙港路段)、鄉村振興示范帶碧道(馬克村、細瀝村、萬洲村段)、騮崗水道(小烏村段)堤圍等環境提升工程的建設。同時,隨著綠美東涌“五大工程”實施,增加建設農業公園、口袋公園等多個綠美生態小公園,重點打造濠涌水鄉風情街至東涌人工湖一帶美麗河道,形成了貫通城鄉、色彩繽紛的美麗景觀廊道。
同時,碧道在建設中挖掘水鄉文化,保留城市記憶。東涌多條碧道加入了吉祥圍、疍家艇等水鄉元素彩繪。市民還可以到東涌水鄉風情街乘上烏篷船聽疍家妹唱咸水歌,在青磚黛瓦、小橋流水中領略嶺南水鄉風情。
綠道、碧道的建設讓環境優化,文旅休閑元素串珠成鏈,也不斷激活水經濟。格?;ê!ⅫS花風鈴木、水果采摘園……隨著鄉村振興示范帶碧道的建成,馬克鄉村休閑產業體驗園與附近的馬克生態園形成集約效應,旺季時客流絡繹不絕,美麗鄉村“霸屏”街坊朋友圈。
“周邊環境變得更加干凈漂亮,旅游旺季訂單猛增,最近還新增了慢跑、騎行運動愛好者過來品嘗美食?!彬t崗水道旁一家農家樂老板表示,美麗碧道富民惠民,讓鄉村振興落到了實處。
這是南沙碧道建設的縮影,記者從南沙區水務局獲悉,南沙區的碧道建設按照廣東萬里碧道建設“三年見雛形、六年顯成效、十年新跨越”的目標要求,穩步推進全區碧道建設工程。南沙區碧道總體布局依托城市生態水網,形成“一環二核四帶”的總體規劃結構,到2035年,南沙全區將共計建成碧道319.2km,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嶺南水鄉風貌。
對話
解答人:
南沙區水務局副局長周瑛
問:南沙碧道建設情況如何?如何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請展望一下南沙區未來碧道藍圖。
答:為實現碧道從藍圖變為實景圖,南沙區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開展碧道建設,截至2024年11月底,南沙區累計完成碧道建設90.9公里。
碧道在建設中注重生態保護和修復。新建碧道堤防盡量采用生態護岸,生態護岸比例大大提升,保留了河道蜿蜒曲折的形態,達到“雖自人工、宛若天開”的效果。南沙區碧道建設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建設透水鋪裝、植草溝等,進一步改善碧道沿線河道水質及凈化入河雨水。
接下來,南沙區碧道將結合大灣區堤防提升工程、南沙全民文化體育綜合體生態堤等建設項目及“百千萬工程”、鄉村振興等工作,進一步挖潛南沙特色,構建碧水清秀、水陸聯動的南沙碧道系統。
到2035年,南沙全區將共計建成碧道319.2千米。南沙區碧道成網,河湖保護、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河湖生態環境得到根本好轉,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全面呈現。
問:南沙碧道成為網紅打卡點,如何凸顯南沙特色,挖掘水文化,留住城市記憶?
答:南沙通過舉辦大賽等形式充分挖掘南沙水文化特色,留住城市記憶。
為深入推動水文化、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和水安全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南沙區聯合有關單位發起了“‘廣州南沙杯’——首屆大灣區世界水谷水文創大賽”(下簡稱“大賽”),以“傳承水文化精神,賦能大灣區建設”為主題。參賽者通過深挖先秦遺址、媽祖文化及香云紗、扒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特色文化,結合南沙水利工程項目,在南沙區碧道、南沙全民文化體育綜合體生態堤建設項目、南沙海防教育基地、南沙濕地公園、粵港澳大灣區水上運動基地等場地征集作品。
作品涵蓋了水傳播平面設計、水經濟南沙藝術新星等五大賽道,積極探索科創成果在南沙在地轉化,推動水利工程、科技創新與水文化傳承的融合發展,建立南沙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凸顯南沙特色。目前大賽已征集眾多優秀作品,部分優秀作品將優先考慮在南沙全民文化體育綜合體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