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禺區大龍街大龍村全村共有5個生產隊,轄區面積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118人,有著名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孔尚書祠以及孔氏宗祠闕里南宗祠。近年來,大龍村大力推進文明創建工作,努力打造環境整潔優美、思想道德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的文明新村,先后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廣州市計生先進村”“番禺區出租屋外來人口管理先進工作站”等。
說到番禺區農村文化大禮堂建設的典型,不得不提大龍街大龍村,這個文化禮堂如今是當地村民的“網紅打卡地”,也成了推動鄉村文化興盛、弘揚鄉風文明、創新鄉村善治的重要陣地。
依托孔子文化
建設文化大禮堂
大龍村,雖然看似平淡無奇,可和其他鄉村相比,大龍村有著獨特的文化優勢,該村是孔子第71世至78世后裔常年居住著的百年鄉村。大龍村孔氏族人南宋年間遷至番禺,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大龍村孔氏后人被稱作番禺小龍房,是孔氏世家嶺南派的長房,一直以來,大龍村每年均按圣祖孔子的農歷誕辰在闕里南宗祠舉行誕辰祭祀,至今已有數百年了。
大龍村的文化大禮堂位于大龍村大龍路18號,由三部分建筑群組成,分別是闕里南宗祠、孔尚書祠和孔子文化中心,三座建筑呈對稱結構,新建的孔子文化中心根據孔尚書祠原貌而建。
2002年,孔尚書祠和闕里南宗祠被列為廣州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被專家稱為見證孔子后裔南遷的歷史實證。2018年,大龍村打造為“一村一品牌”文明示范村,更激發了孔子文化新活力。
據大龍村村委工作人員孔凡榮介紹,2016年,大龍村將位于玉書堂旁的舊學校原址改建為“大龍村孔子文化中心”,為廣州市唯一的村級孔子文化中心。
走進孔子文化中心,隨處可見古樸精致的文化宣傳欄,內容與黨的十九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家風家訓、廉政文化等相關,讓村民在休息娛樂的同時,也感受著正能量的熏陶。大龍村文化大禮堂真正做到將文化宣傳融入生活場景、群眾身邊,營造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孔子儒家思想的濃厚氛圍。
節目喜聞樂見點亮文化禮堂
豐富活動打造村民精神家園
文化禮堂需要用文化滋養。2017年10月16日,上千孔氏后人齊聚孔子文化中心,參加了盛大的紀念孔子誕辰2568周年祭孔大典,孔子誕當晚的聚餐和武術、舞獅、粵劇、誦讀孔子著作《論語》等傳統文藝節目表演成為每年祭孔的重頭戲。近幾年,孔子誕當天,聚餐宴近500席,人數在4000人左右,場面十分壯觀。
當天,“廣東省孔子儒學文化促進會”“廣東省孔子后裔聯誼會”也在大龍村孔子文化活動中心掛牌成立,將其升格為番禺區的儒學文化示范基地。孔凡榮介紹,對村民而言,每年的孔子誕已成為親戚朋友聚會的一個好機會,村里的外嫁女會攜家帶口回來,香港、澳門的鄉親也會借機回家鄉看看,彼此交流。孔子誕辰活動融合了鄉土文化和民間傳統文化,彰顯了大龍村本土文化特色和魅力,是大龍村創建“一村一品牌”的特色活動。
為豐富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大龍村文化禮堂還積極開展各類群眾文體活動,自2017年至今,送春聯、游園、戲曲展演、趣味運動會、攝影作品展、志愿服務、書法培訓等各類活動近20場,參與人數約6000人次。
大龍村村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村委會充分發揮文化大禮堂的作用,用身邊的文化激活農村文化禮堂的活力、用常態化的文娛活動保持文化大禮堂的新鮮度,使農村文化禮堂成為村民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家園。
從建設文化禮堂到培育禮堂文化,村民真正成為文化禮堂建設的主角,文化禮堂也從物化的載體,逐漸內化為村民的精神追求。如今大龍村的文化大禮堂,已成為該村豐富多元的文化綜合體,補上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短板,使村民的幸福感指數得到了質的提升。
番禺區內,除大龍村之外,還有一些村的文化大禮堂用“活”了農村文化的各類資源,激發了鄉村文化活力,讓村民更有文化獲得感,村中彌漫著濃濃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