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造”人形機器人亮相廣州國際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展覽會。
2月25日的廣州國際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展覽會上,一臺“廣州造”的人形機器人,精準地把一個方盒子拿起又放下,其末端重復精度達到±0.05毫米——比頭發絲還細;去年11月17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正式入列;2024年6月,全國首條12英寸智能傳感器晶圓制造產線在廣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啟動投產,首期投資達70億元。
一個個科技創新項目,在廣州產業版圖上“開花結果”“串珠成鏈”;一個個產業創新成果,在“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支撐下助力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勇擔當、挑大梁。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廣州在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競逐未來產業新賽道“三管齊下”,向實為本、向新圖強。
傳統產業勇于擺脫“舒適區”。傳統制造業在廣州勇于擁抱新技術、布局新賽道,一批老牌企業“老樹發新芽”:華糖公司年產9萬噸液體糖低碳生產技術改造項目已完成產品初試,進入設備單機調試階段,建成后預計實現年產值4.2億元。一批傳統產業正“破壁”而出,希音憑借柔性供應鏈模式,以“小單快反”模式改寫了全球時尚產業規則。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沒有終點,廣州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去年同比增長22.1%,今年廣州還將持續推動傳統產業向成名成品升級,開展工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行動,推進國家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奮進“高地”。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廣州“3+5”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超萬億元,占全市GDP比重提升至32.3%。其中,在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廣州直面挑戰、應對巨變:廣汽集團啟動了為期三年的“番禺行動”,小鵬汽車2月交付量同比增長570%,實現連續4個月交付量突破3萬輛,穩居造車新勢力榜首。五年后,一座“萬億產值、智車名城”將在廣州崛起。
未來產業挺進“無人區”。2024年廣州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首次超千億元,近三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年均增速10.4%,高技術制造業投資近三年年均增長26.4%。以真金白銀投資未來,就將會收獲未來——智能無人系統、具身智能、細胞與基因、未來網絡與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等6個未來產業勢將拔節生長。
產業引擎持續運轉,要依靠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當廣州將“構建科技成果轉化‘1+N’政策體系”寫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當廣州百億天使母基金向“硬科技”伸出橄欖枝,當廣州知識產權行政保護績效考核蟬聯全國第一;當廣州工業投資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我們有理由相信,廣州這座“千年商都”將挺起現代化產業體系“硬脊梁”,激發新動能、重塑新優勢、持續點燃產業高質量發展“強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