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民聲聚民意 共繪幸福藍圖
人大代表結對民情聯絡員,織牢民意“收集網”。
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積極探索人大代表與民情聯絡員常態化聯系工作機制,力求進一步拓展代表收集社情民意的渠道,讓民情民意傳遞更為順暢、更為高效。
在部分區先行探索后,2023年底,市人大常委會在全市推廣“民情聯絡員”工作機制。2024年9月,市人大常委會出臺《廣州市人大代表民情聯絡員聘任和工作制度(試行)》,推進市人大代表民情聯絡員工作規范化,積極拓展人大代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的“觸角”。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做實市人大代表常態化聯系民情聯絡員工作,讓民情聯絡員真正成為人大代表密切同人民群眾聯系的好幫手,充分發揮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眾聯系中的帶頭作用,讓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廣州更加可感可知。”市人大常委會代表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荔灣區彩虹街道民情聯絡員胡一亮協助居民清淤。
延伸代表“觸角”
5322名民情聯絡員來自各行各業
“黃石街道共有市人大代表3名,區人大代表13名,代表們平時都有本職工作,不能時時‘蹲點’在社區,所以我們創新組建了‘民情聯絡員’隊伍,他們成為代表了解社情民意的聯系人。”在人大主題公園展板前,白云區人大常委會黃石街道工委負責人介紹起探索建立民情聯絡員隊伍的初衷。
2022年1月,人大黃石街道工委創新建立“民情聯絡員”制度,并在江夏社區聘任首批民情聯絡員43名,延伸了人大代表收集社情民意的“觸角”。
如今,該街道的民情聯絡員已發展到128名,他們長期活躍在轄區的大街小巷,積極發揮“哨點”“紐帶”作用,協助市人大代表推動相關部門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民情聯絡員工作機制從江夏社區復制到整個黃石街道,進而拓展至整個白云區,民情聯絡員的“朋友圈”越來越大,白云區也成為全市首個全面推行民情聯絡員機制的市轄區。
2023年底,白云區黃石街道建立民情聯絡員工作機制的相關做法在全市推廣,全市各區按照市人大常委會的部署要求,因地制宜開展了民情聯絡員工作的相關探索,并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
2024年9月,市人大常委會在總結各區實踐經驗基礎上,出臺了《廣州市人大代表民情聯絡員聘任和工作制度(試行)》,人大代表常態化聯系民情聯絡員工作進入規范化階段。
截至2024年底,市人大代表共與5322名民情聯絡員建立點對點常態化聯系并組建“聯絡員微信群”。
民情聯絡員來自各行各業,有往屆人大代表、退休老黨員、樓棟長、社區熱心居民、企業員工等,他們猶如遍布社區肌理的“神經末梢”,時刻傾聽基層和群眾的“脈搏”“心跳”,及時將新鮮熱辣的社情民意信息迅速反映給人大代表,成為市人大代表的“好助手”。
白云區黃石街道民情聯絡員和人大代表一起深入社區,了解電動自行車的停放現狀和需求。
參與基層治理
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民情聯絡員來自群眾,具有了解群眾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的天然優勢,能夠協助人大代表更好地吸納民意、匯集民智,賦能社會治理。
荔灣區南源街道一棟舊樓加裝電梯試運行期間,民情聯絡員饒小華在與鄰里聊天時敏銳地覺察到個別居民對收取電梯管理費用有異議,便及時反映給結對的市人大代表。代表進社區深入了解情況后,推動居委會、物業與群眾妥善溝通,使各方達成一致意見,讓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在社情民意通報會上,南沙區橫瀝鎮民情聯絡員珊珊提出了“水浸街”的問題,結對的市人大代表在珊珊等民情聯絡員的協助下,依托各聯絡站進一步收集全鎮范圍內的水浸黑點,在半個月內推動完成17處水浸黑點的整治。
“民情聯絡員是人大代表的千里眼、順風耳、前哨兵,將代表獲取社情民意觸角延伸至社區,真正讓群眾在家門口找得到人、說得上話、議得成事。”橫瀝鎮人大有關負責人介紹道。
以“民聲”定“民生”,讓“民意”變“滿意”。花都區民情聯絡員參與集群街更新改造“自拆自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花都區集群街2號是廣東省首例多業主籌資、政府適當補貼的拆危建新試點。“當初參與集群街2號改造項目時,我們挨家挨戶走訪,與居民聊家常、談困難,收集意見建議。”民情聯絡員通叔說道,“我們先后召開居民大會9次,入戶走訪48次,終于凝聚起共識。”
探索“積分制”
激發民情聯絡員工作熱情
2024年10月8日,花都區新華街道舉行“民情聯絡新華十條”發布會,為11位民情聯絡員發放工作證、工作手冊和民情積分存折等民情聯絡“三件套”。
人大新華街道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民情聯絡員通過參與社區服務、調解糾紛等可獲得一定的積分,這些積分到年底可兌換相應獎勵。
“以前也在為居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現在有了工作證、工作手冊,還有積分獎勵,干起事來更有底氣、更有干勁了。”民情聯絡員蓮姐難掩興奮之情。
在黃埔區大沙街道,外賣小哥周武全正忙著將送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拍照發到“聯絡員微信群”里。“銀豐小區一街7號樓樓下沙井蓋損壞”“軸承廠宿舍下水道堵塞,污水橫流影響居民出行”……“收到!請社區安排人員前往現場跟進辦理。”在“聯絡員微信群”里的市人大代表張茜及時提出處理意見。
“感謝周小哥的上報,您將獲得積分獎勵!”群里的街道工作人員一邊登記處理外賣小哥反映的問題,一邊將積分獎勵信息發給反映問題的外賣小哥。
按照市、區人大常委會的部署要求,大沙街道結合實際,吸納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等新就業群體加入民情聯絡員隊伍,充分發揮他們活動性強、聯系面廣的優勢,同時建立健全“發現問題—反饋聯絡站—問題解決—積分兌換優惠”機制,鼓勵快遞小哥提供社情民意線索,以第一時間收集轄區內群眾的急難愁盼。
去年以來,奔跑在大沙北社區大街小巷的民情小哥們為社區排除了消防安全隱患、公共設施損壞、治安安全漏洞等30余起,成為基層治理中重要的新力量。
實踐證明,民情聯絡員延伸了人大代表收集社情民意的“觸角”,為人大代表更好履職提供了保障和便利,架起了代表與群眾的“連心橋”,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有益探索。
民情聯絡的廣州實踐
2023年底,市人大常委會在全市推廣“民情聯絡員”工作機制。
2024年9月,市人大常委會在總結各區實踐經驗基礎上,出臺了《廣州市人大代表民情聯絡員聘任和工作制度(試行)》,人大代表常態化聯系民情聯絡員工作進入規范化階段。
截至2024年底,市人大代表共與5322名民情聯絡員建立點對點常態化聯系并組建“聯絡員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