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網絡餐飲服務發展迅速,在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豐富群眾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如監管力度不夠、第三方平臺信息監管不嚴、配送環節存在監管漏洞等。如何規范管理網絡餐飲行業,讓市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吃得安心、放心?多位市人大代表關注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代表們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和前期調研,提出規范管理網絡餐飲行業的建議。
市人大代表黃增懌:
建立網絡餐飲多元主體共同治理模式
廣州市人大代表黃增懌在調研中發現廣州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網絡餐飲構成環節復雜,監管覆蓋面過低。二是第三方平臺信息監管不嚴,給食品安全監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三是消費者獲取商家信息渠道不暢通,投訴舉報保障機制不健全。四是配送環節存在監管漏洞,配送人員自身健康素質問題等。
“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利用物聯網和大數據靶向監管,推進‘明廚亮灶’。”在強化政府部門高效監管方面,黃增懌建議由政府部門和通信運營商合作,降低監控設備的安裝、使用成本,逐步將網絡餐飲服務提供者納入市場監管部門的云端監控領域,實現實時監管、隨時督促整改,可極大地提高監管效果。在學校食堂、中央廚房、集體用餐配送單位實現“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全覆蓋的基礎上,帶動網絡訂餐企業逐步納入“互聯網+明廚亮灶”監管平臺并實現智慧監管,促進食品加工過程公開,提升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整體水平。
部分經營者入駐平臺后,存在超出經營范圍的現象。對此,黃增懌認為,第三方平臺需加強自我規制。一方面,第三方平臺需要履行檢查監督義務,對經營者上傳的店內實景、營業執照以及食品經營許可證照片要進行現場核實;利用“網絡爬蟲”技術,自動檢索商戶的經營菜品并將其與食品經營許可證的經營范圍進行匹配。另一方面,建立開放的第三方平臺黑名單體系,將違法行為列入平臺黑名單體系,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在細化配送環節管理制度方面,黃增懌建議,加強配送人員管理,完善配送管理相關制度,增加對配送人員的責任規定,明確配送人員行為義務。同時,明確配送工具衛生標準,主管部門應要求商家采用食安封簽,劃分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和配送單位的主體責任,強化參與主體的食品安全意識。
“政府應樹立社會共治理念,轉變傳統監管模式中以罰代管的思想,把第三方平臺、入網商家作為合作方,把社會力量作為重要參與力量來合作共治。”黃增懌提出樹立共治理念,建立社會多元主體共同治理模式。政府在監管中,應加強與第三方平臺及經營者交流,使其能充分表達參與意愿以及利益訴求,引入對第三方平臺企業及經營者的激勵機制。同時,發揮行業協會的監督作用。
市人大代表魏躍容:
加強“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
“餐飲業在推動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中具有重要作用。”廣州市人大代表魏躍容認為,在培育建設廣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過程中,可以發揮飲食關聯消費的帶動能力,營造更好的國際化消費氛圍和場景,吸引國際客流、商流、人流,將“食在廣州”打造為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流量名片。為此,魏躍容建議以“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作為重要抓手,進一步提高餐飲業的整體服務水平。
魏躍容發現,廣州市餐飲業“明廚亮灶”建設已達到一定水平,為下一步推動“互聯網+明廚亮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認為,“互聯網+明廚亮灶”不僅有利于民眾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同時也可以提振消費群體的獲得感、安全感和滿意度,促進廣州餐飲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如何進一步提高廣州“互聯網+明廚亮灶”的水平?魏躍容建議,制定廣州市“互聯網+明廚亮灶”三年行動計劃,明確行動目標,逐步提高“明廚亮灶”在互聯網的應用水平。對新開辦的餐飲單位,引導其按照“互聯網+明廚亮灶”的要求,優化場所布局,環境上達到清潔、明亮、干凈、安全的要求,同時引導安裝數字化設備,接入互聯網平臺。
同時,她提出建立全市統一的“互聯網+明廚亮灶”監管平臺。利用平臺融合視頻監控、AI圖像識別等技術手段,將餐飲關鍵環節加工制作全過程與企業證照信息、從業人員健康管理、食品安全風險等級、食品原料追溯管理信息等內容通過電腦顯示終端、移動設備手機APP和小程序向社會公眾展示,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監督。
此外,制定“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獎勵制度。對完成“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覆蓋率100%的食品安全示范街區(商圈)實施獎勵;對實現“互聯網+明廚亮灶”改造的餐飲企業給予適當的接入互聯網平臺一次性補貼,調動企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