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動高質量發展
1月7日,政協第十四屆廣州市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舉行各界別委員代表座談會。座談會上,來自各界別的政協委員代表踴躍發言,就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強化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廣州“博物館之城”建設、中醫藥創新、高效推動鄉村振興等提出意見建議。
立足廣州優勢 共建大灣區碳市場
方頌
市政協委員、廣州華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
方頌
方頌表示,應在穗港澳生態和金融領域既有合作基礎之上,加快大灣區碳市場實質性啟動建設,釋放《南沙方案》政策紅利,推動交易機構落地南沙,培育配套產業,形成世界級碳交易和綠色金融產業集群。近年來,內地與港澳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合作層次進一步加深。
建議提到,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廣州應立足優勢、主動作為、搶占先機。深入落實《南沙方案》,推動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轉型升級,爭取國家、省層面支持,攜手港澳積極探索、協力推進,以區域碳排放權交易聯通和綠色金融合作為著力點,高水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市場,為我國開展碳交易國際合作當好窗口和出海口。
推動廣州建設大灣區理財和資管中心
朱天芳
市政協委員、廣東國智律師事務所副主任
朱天芳
2022年4月,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州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理財和資管中心實施方案》,而《南沙方案》的出臺,也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理財和資管中心建設。
朱天芳建議,構建全國性平臺,發展特色空間布局;形成有效抓手,打造特色化的市場服務體系和模式;營造環境,加強政策、人才、文化等軟環境建設;強化監管,聯動港澳聚焦跨境風險防范。“廣州可借助‘跨境理財通’業務落地的契機,圍繞大灣區內企業和個人的理財資管需求,緊緊抓住大灣區建設國際金融樞紐的發展機遇。”朱天芳提議著力聚焦空間、機構、產品、市場、人才五個核心要素,把廣州打造成為聯通港澳、輻射全國、影響全球的大灣區理財和資管中心。
強化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黃成
市政協委員、廣州金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成
“廣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進‘雙鏈’融合。”黃成代表九三學社廣州市委員會發言時表示。
為打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鏈、融通創新的資金鏈、產才融合的人才鏈,黃成建議,可以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依托廣州科創軸建設高水平科研機構集聚區;發揮鏈主企業的領航作用,完善以企業為主導的全鏈條融合體系,強化科研項目的市場化導向,建立行業骨干企業創新成果需求池,依靠產業鏈配置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推動高校院所成果轉化常態化和精準化,引進和扶持一批專業性創新服務中介機構;建立以科技金融為主線的產業創新支持體系,依靠優質的平臺和生態培育、吸引、儲備高水平創新人才。
高效利用港澳臺人力資源 助力鄉村振興
廖如
市政協委員、臺盟廣州市委員會副主委、廣州市增城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廖如
粵港澳大灣區的高度融合發展,為吸引人才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機遇。“當前廣州鄉村振興建設發展已取得基本成效,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果顯著、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鄉村產業規模初見成效,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特色鄉鎮與地方‘IP’建設取得成果。”廖如代表民革廣州市委員會、臺盟廣州市委員會發言時表示。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廣州應高效利用港澳臺人力資源,助力廣州鄉鎮發展出新出彩。廖如提出,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人才平臺,完善輔導對接服務;引入和扶持港澳臺專業人才團隊進駐鄉鎮,以陪伴式服務助推鄉村振興工作;加強鄉村企業急需人才的培育和引進,確保人才引得來、留得住、有作為。
加強“類博物館”的培育和幫扶
林冠男
市政協委員、廣州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長
林冠男
“類博物館”指具有或部分具有博物館收藏、展示和教育等功能而尚未注冊成為博物館的文物收藏機構的總稱。現有政策下它們的身份不能被官方認可,收藏的文物無法被很好利用,也無法助力廣州“博物館之城”的建設,林冠男代表民盟廣州市委員會、廣州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發言時表示,廣州要強化“類博物館”的培育和幫扶。
林冠男建議廣州成立“類博物館”工作領導小組徹底摸查、梳理廣州“類博物館”資源;對實際承擔著博物館功能,且有意愿注冊成為博物館但尚未注冊成功的“類博物館”進行身份認可。此外,在“類博物館”培育和孵化過程中要給予針對性幫扶,進行定期等級評估,助其有機會成為國家認可的正規博物館。
加大廣州期貨交易所國際化特色
陳陽
市政協委員、廣東華興銀行授信審批部高級經理
陳陽
陳陽代表民建廣州市委員會、致公黨廣州市委員會發言時表示,廣期所(廣州期貨交易所)要以“綠色、 國際、 數字”為特色,增強粵港澳經濟融合,掌握碳中和下重要資源全球定價影響力。
陳陽建議,廣州要加大出臺配套重大金融扶持政策,提高獎勵力度,大力發展期貨生態圈;建議國家以廣期所為平臺統籌全國碳排放權現貨和期貨;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制度靈活性優勢,探索加大廣期貨交易所國際化特色;以數字化為基礎做智慧期交所,以服務綠色低碳產業為基礎做綠色金融期交所;圍繞期貨生態圈發展優化金融業營商環境和政府服務,推動總部提質擴容;創辦廣州品牌高規格國際化期貨論壇,加強廣州的期貨學科和研究中心建設,擴大人才庫。
打造大灣區中醫藥創新發展新高地
畢清
市政協委員、廣州市荔灣區政協副主席
畢清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廣州應在現有的良好基礎上,尋找中醫藥發展突圍之路,把廣州這座老城市“與生俱來”的中醫藥傳統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畢清代表農工黨廣州市委員會、民進廣州市委員會發言時建議,改革完善制度設計,推動中醫藥發展政策的落細落實;重視整理療效成果,增強中醫藥臨床治療的話語能力;綜合研究產業布局,探索提高中醫藥經濟貢獻的力量;提升中醫藥科研創新能力,加快建成中醫藥集約發展的創新平臺;加快培養各類人才,切實保障中醫藥發展根基的原動力;融合文化健康服務,全力打造中醫藥面向世界的宣傳陣地。
做好“加減乘除” 讓民營企業“青山常在”
周四陽
市政協委員、廣州市時代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集團聯席總裁
周四陽
周四陽代表廣州市工商聯、廣州市政協經濟委員會發言時建議,采取“加減乘除”的策略,讓民營企業的市場主體“青山常在”。其中,加法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活合理市場需求;減法指稅費減免,稅費延期,減免租金,減掉負擔、減少成本;乘法指貸款展期,放寬融資,大力支持合理融資需求;除法指消除企業家顧慮,加強企業家信心。
“調整影響消費的限制性措施,優化政策限制。”周四陽以房地產行業為例,建議調整限貸的行政性限制性政策,對于剛需購房群體,建議首付比例從30%調整為20%。對于改善型需求,比如賣小買大、賣舊買新、二胎改善、老人投靠等合理購房需求,建議首付比例從70%調整為40%。此外,增值稅征免年限建議從5年調低為2年。
扶持壯大“頭雁”企業 開創數字經濟新局面
張華
市政協委員、“仕邦集團”董事長、“明日聯合”聯合創始人
張華
張華代表廣州市政協經濟委員會發言時建議,廣州要利用好得天獨厚的本土市場優勢,著力培育本土民營企業,以本土市場、本土資金孕育出更多扎根本土、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 “頭雁”企業。
“本土‘頭雁’的成長,離不開健全的產業環境、優質的產業配套和充分的資金支持。”張華提到,加大政策、產業配套及資金支持。由政府牽頭,成立行業協會,提升配套服務能力,給予有創新精神、敢于投入的民營企業稅收返還、租金減免等政策支持。并強化金融機構信貸保障。此外,全力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和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促進國企民企緊密合作,充分發揮民企的創新活力,與國企相輔相成,共同助力廣州開創數字經濟新局面。
推進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更加緊密對接RCEP
付偉
市政協委員、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廣東農墾》副主編
付偉
付偉代表廣州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發言時表示,廣州應發揮優勢、用好“王牌”,推進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更加緊密對接 RCEP。
付偉建議,建設大灣區“菜籃子”RCEP農產品國際采購交易中心,出臺扶持大灣區“菜籃子”企業對接RCEP專項政策。在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增城)通關便利區(一、二期)基礎上,對接南沙冷鏈項目,擴容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RCEP農產品國際采購交易中心,并在從化、花都等地新建交易中心或農產品跨境電商前置倉,推動冷鏈倉儲、預制菜、前置關口等環節集聚發展。在大灣區“菜籃子”各產地配送中心加掛RCEP農產品國際采購交易中心分中心牌子,助力鮮活產地農產品直接出口RCEP國家。
設立“雙減”工作專項補貼 縮減校際之間差距
胡國勝
市政協委員、廣州市英東中學校長
胡國勝
胡國勝代表廣州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發言時提到,一年多來,廣州“雙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遇到一些新的問題亟待解決。
針對“雙減”工作存在的痛點難點,胡國勝建議相關部門加大力度,指導學校教學質量上新臺階、幫助家長形成育人新觀念、凈化廣州市教育培訓市場新環境、推動課后服務質量邁上新臺階。“要設立‘雙減’工作專項補貼,加強對廣州市鄉村學校和薄弱學校財政支持,尤其要在教學場地、教學設施設備等方面加大投入,盡最大努力縮減校際之間差距。”胡國勝提到,“雙減”工作這場持久戰需要學校、家長乃至全社會都拿出耐心,尊重教育規律,緩解“教育焦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