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花開七彩 滿城鋪錦緞
夏末秋初,空氣里漸漸流動著清冷的味道。在這樣的時節,怒放的簕杜鵑令人欣喜不已。在簕杜鵑嶄露頭角的年代,廣州街坊要花近半個月工資才能買到一盆簕杜鵑;而今,廣州用簕杜鵑綠化的城市主干道橋梁、珠江兩岸、機場高速長約460公里,應用簕杜鵑花色達18個品種。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你只要留心觀察,總能找到簕杜鵑熱熾的容顏。
江南大道人行天橋被紅黃相間的簕杜鵑“包圍”
環市東路一座人行天橋上開滿了各色的簕杜鵑
往時:半個月工資才夠買一盆簕杜鵑
荔灣區葵蓬鳳溪村是廣州的“簕杜鵑之鄉”。廣東人之所以將這種植物叫做簕杜鵑,是因為它的花像“杜鵑云”一樣火紅,且枝條有扎人的銳刺——廣東話稱刺為“簕”。據當地村民張飛焱和葉宇佳等口述整理匯總,當年華南植物園開園前后,鳳溪居民彭棠、彭澤球等先后在那里從事植物養護管理工作并接觸到簕杜鵑,發現其開花勤、容易養,無明顯病蟲害,于是開始引種。由于簕杜鵑是外來品種,周遭鄰居頗覺新奇,有人開始自發種植,掀起了種植簕杜鵑的風潮。
那時,當地人還把簕杜鵑、龍吐珠、茉莉花和菊花一起裝框,用自行車載去市區售賣。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當地種植桃花的老師傅采用嫁接桃花的方式來嫁接簕杜鵑,加快了苗木的繁殖,簕杜鵑越來越火,周邊的村民受到啟發,紛紛改種或增種,以增加家庭收入。
廣州街坊何先生對這段歷史也有印象。據他回憶,20世紀80年代以前,在廣州很少看到有人種簕杜鵑。在1983年的迎春花市上,他看到有人擺賣簕杜鵑,感覺頗為驚艷。“記得當時簕杜鵑價格不便宜,一盆就要10多元,要知道,那會兒一個普通的學徒,每天工資也就8毛錢,一個月24元左右,像我在公司上班,每個月也才30多元。”老何說,讓他驚奇的是,盡管要價不便宜,還是有很多街坊買來送人,“我有一位朋友,就買了一盆送給父母,差不多花了半個月工資。”
老何挺喜歡簕杜鵑,除了在人行天橋、高架橋時不時能觀賞到,在居民小區、公園里也常有這種花卉的身影,“流花湖公園里有座橋上種有簕杜鵑,前幾年我常去拍照。以前周門那邊也有一棵,長得很粗壯,十分美觀。”老何說,簕杜鵑很粗生,定期澆一澆水就能長得很好,春秋兩季特別養眼。
作為攀緣植物,簕杜鵑在有些地方長得老高,幾乎爬滿整面墻。老何認為,正是因為這一特點,簕杜鵑開花的時候,感覺整條街、整座橋都紅彤彤,讓城市顯得很有活力。
今日:“綠化明星”架起城市“空中花廊”
說起簕杜鵑,不少廣州人可能會自行腦補出天橋上繁花似錦的畫面。沒錯,簕杜鵑是廣州橋梁綠化的“明星植物”。據介紹,目前廣州用簕杜鵑綠化的城市主干道橋梁、珠江兩岸、機場高速長約460公里,應用多個花色的簕杜鵑品種18個。經過近20年努力,廣州成了國內橋梁綠化最早、最多、景觀效果最好的城市,橋梁綠化實現了一季有花到四季常綠、四季有花,“空中花廊”享譽全國。
簕杜鵑與廣州有著“雙向奔赴”的故事。當初為了增加綠化面積,園林部門想到了立體綠化的辦法,向天橋、屋頂等借空間。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搜集了100多種攀緣植物,并選取30多種在廣州地區重點推廣應用。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溫志告訴記者,橋上風大,立交橋上車水馬龍,車輛尾氣多,橋面溫度較高,而且花盆或種植槽大小受到限制。因此,在人行天橋或立交橋上種植植物,選擇品種就有一定的要求。“要耐熱、耐寒、耐干旱、耐澇、耐貧瘠,同時,也要耐污染,抗性強。”溫志說,“除此之外,還要求病蟲害少,抗病、抗蟲;枝條下垂性好,綠化景觀效果好。”不僅如此,橋梁綠化品種還要耐修剪、花期長,花色要鮮艷。園科院從2003年開始研究適合天橋綠化的植物種類和品種,一開始除了簕杜鵑,還試種了龍船花、龍吐珠、馬纓丹、黃素馨、軟枝黃蟬,一品紅及懸崖菊等,經試驗觀察,簕杜鵑的綜合性狀表現最好。
紅粉黃橙紫……
“廣州智造”更美麗
據介紹,全世界有簕杜鵑品種約700個,廣州市自2003年開始三角梅屬植物資源收集和種質創新研究,目前已收集保存三角梅屬植物品種300多個,建立了簕杜鵑國家種質資源庫,種質數量居全國前列,種質涵蓋簕杜鵑六大色系,紫花系、紅花系、粉花系、黃花系、橙花系、白花系、復色花系。
溫志告訴記者,園科院收集了多個簕杜鵑品種,持續開展生態適應性、觀賞性觀察和可開發性研究,不斷優選品種,目前已推廣應用至天橋綠化的包括小葉紫、水紅、玫瑰紅、西洋紅等。
記者從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了解到,廣州不但“扮靚”自己,而且向深圳、福州、廈門、珠海、南寧、海口等10多個城市推廣了橋梁綠化技術,并進行了示范施工及養護,“廣州智造”推動華南地區橋梁綠化整體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后續會繼續優選新的簕杜鵑品種推廣應用至天橋綠化上,豐富色彩,打造多姿多彩的天橋綠化景觀。”溫志說,除了篩選優良品種擴大應用之外,園科院還在積極開展簕杜鵑的育種技術、種質創新和新品種培育研究,目前已經建立了比較有效的芽變育種、多倍體育種和雜交育種技術體系,創制了一批特異新種質,培育了多個優良新品系,為最終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簕杜鵑新優品種用于天橋綠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簕杜鵑小檔案
簕杜鵑系紫茉莉科南美紫茉莉屬,原產于南美洲,由法國一位探險家于1766~1769年進行遠航考察時,在巴西首次發現。于是人們利用這位航海家的名字按拉丁文給它一個植物屬名并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簕杜鵑花色多、花期長、花感繁榮,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廣泛引種,19世紀開始傳入歐洲,后經美國和日本傳入東南亞各國。因其傳播經歷和如絹如紙的苞片質地,各地叫法不一。西方國家稱其為南美紫茉莉(因其隸屬紫茉莉科并原產于南美),美國稱其為紙花,日本稱其為九重葛,廣東稱其為刺杜鵑或簕杜鵑,我國北方地區稱其為葉子花,華中地區稱其為三角梅(因聚生的3朵小花的3枚苞葉組成的“花朵”呈三角形)。
簕杜鵑花、葉煮茶能治病?
說起簕杜鵑,廣州市民大概并不陌生,可說到其藥用價值,人們未必知道。據介紹,墨西哥人歷來有喝簕杜鵑葉和花茶治療咳嗽的習慣,印度人也有類似習慣。另據1977年《中藥大辭典》記載,簕杜鵑花性溫味苦,對女性有益。這些表明了簕杜鵑的葉和花含有某些對人體代謝有益的成分。
有報道稱,人們曾從一種簕杜鵑中分離到一種類胰島素功能的物質——松醇,這一研究結果解釋了亞洲人特別是西印度人歷來用簕杜鵑葉治療糖尿病的原理。松醇的分離吸引了研究人員的注意,開發胰島素替代藥物以及在食品中添加松醇也成為商業熱點,因為植物來源的藥物有更高的安全性以及更低的開發成本。另有研究顯示,簕杜鵑的乙醇提取物對于降低動物血脂有顯著效果,其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國栽培品種數量不斷增加
中國最早引入簕杜鵑是在1872年,由英國人馬偕引入中國臺灣地區,由此擴展開去。此外,中國還陸續從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泰國、菲律賓等地引入一些簕杜鵑品種。隨著國際交流的擴大,中國栽培簕杜鵑品種的數量仍在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