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著近日豐沛的雨水,華南國家植物園內的石蒜陸續開始沖破土面,即將迎來每年的高光時刻。除了“彼岸花”外,它還擁有一個更神秘卻更為人知曉的名字——曼珠沙華。
花姿輕盈曼妙 屬內約90%為中國特有
在烈日下高高地舉起一支支花序,在碧綠的草地上綻放出艷如火球般的花朵,這份來自曼珠沙華的曼妙時刻,是獨屬于植物的“多巴胺穿搭”。
石蒜在分類學上隸屬于石蒜科石蒜屬,花呈鮮紅色,每個傘形花序有花4-7朵,花被裂片向后反卷,并在邊緣有因皺縮而形成的波浪形裙邊。它的花蕊細長且略向上彎曲,長度明顯長于花被裂片而伸出于花冠之外,像穿著華麗舞裙的舞女展開柔若無骨的雙臂。
石蒜呈輻射狀排列的花朵。
記者了解到,石蒜屬在全世界范圍內有約10個可育的二倍體物種,而我國是該屬的分布中心,屬內約90%為中國所特有,這些物種的花色不但囊括了常見的紅色、金色、黃色、白色等,甚至在海濱石蒜中還會出現迷人的藍色漸變。
在我國,石蒜常見于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諸多省份,它們多生長于林下山坡以及溪溝邊。得益于其基部用于儲存營養的肥大鱗莖,石蒜對環境有著很強的適應性,因此自古以來就常有人家在房前屋后種植。
時至今日,國內的花卉市場逐漸開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外來“石蒜”,常見的如原產于南非的尼潤石蒜屬,它們不僅開花時有葉,而且花瓣厚實,花期非常持久,花瓣表面在陽光下甚至能呈現出如珠寶般的璀璨光澤,因此也有“鉆石百合”的別稱。除此之外,尼潤石蒜的花徑也比石蒜大一圈,因此在鮮切花市場上深受花藝師們的喜愛。
鮮切花市場中出售的尼潤石蒜。
因生長方式獨特 擁有“奇妙百合”美譽
有趣的是,石蒜同我們熟悉的“大蒜”都隸屬于石蒜科,但前者在石蒜屬,鱗莖內含有多種生物堿,雖不可直接食用,但卻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后者卻在蔥屬,所以可以說是“此蒜非彼蒜”。
不開花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意識它的存在。石蒜的葉片呈狹帶狀,混生在草叢中時十分的不起眼。每到春夏交替之際,石蒜的葉片便會慢慢枯萎,進入一個短暫的休眠期。
蓄勢待發的美麗,總有一天會讓所有人驚嘆,隨著夏季帶來了足夠的高溫以及充沛的雨水,石蒜的種球便會在某日突然蘇醒,并如同雨后春筍般迅速地舉起一支支的花序綻放美麗的花朵。
“金燈一曰九形,花葉不相見”,因獨特的造型和艷麗的花色,古人將石蒜喚作“金燈花”。值得一提的是,直至花果期的落幕,石蒜的葉片便會在秋季重新萌發,形成一輪循環,即所謂“花葉老死不相見”的奇妙特征。也正因如此,民間寓意其為“相念相惜永相失”,賦予它一種“永遠無法相見”的悲傷。
正是這種獨特的生長方式,讓石蒜屬的物種在西方擁有了“奇妙百合”的美譽;又因它總是在風雨之后開花,于是又被喚作“颶風百合”。
石蒜雖美,但莫要隨意折枝,皮膚接觸其花桿流出的汁液會讓一些過敏體質的人產生過敏反應,所以在觀賞的時候需要盡量避免觸碰和誤食。
據介紹,華南國家植物園內石蒜屬植物有石蒜和忽地笑兩種,前者在8-9月盛開,若是錯過,可在9-10月觀賞花期較遲的忽地笑。
華南國家植物園石蒜觀賞地點:
鳳梨園
忽地笑
約9-10月
露兜島
石蒜
約8-9月
杜鵑園
石蒜
約8-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