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廣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列入市“十四五”區域規劃編制目錄清單。為此,我委會同佛山市發展改革局共同牽頭編制了《規劃》。有關情況如下:
一、編制背景及過程
根據廣佛兩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安排,《廣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同時納入了兩市“十四五”區域規劃編制目錄清單,由兩市發展改革部門共同牽頭編制。在深入開展前期研究基礎上,廣佛兩市發展改革部門經反復對接研究并與國家、省以及廣佛兩市的“十四五”規劃綱要進行緊密銜接形成文稿,經兩次書面征求市相關單位意見、提交2021年度廣佛全域同城化黨政聯席會議審議、召開專家論證會、在市發展改革委門戶網站向社會公眾公開征求意見和召開座談會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等社會各界代表意見等多種方式征求意見,充分吸納反饋意見進行修改完善。《規劃》根據《廣東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履行相關程序后,報市政府印發實施。
二、主要內容
《規劃》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總論,包括第一至第三章。主要總結了“十三五”時期廣佛全域同城化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分別從國家、大灣區、省、市層面提出了四大定位:國家新發展格局的戰略節點、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極點、省“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的關鍵支撐、城市間高質量同城化發展的示范區,明確了到2025年的同城化發展目標,提出了共繪協調均衡的同城化空間格局。
第二部分為主要任務,包括第四至第八章。分五大領域闡述“十四五”時期廣佛全域同城化的任務:一是共建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搶抓交通強國建設機遇,統籌提升交通、信息、能源、水利基礎設施同城化水平,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協調配套、高效便捷、城鄉共享、支撐有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體系。二是共促合作共贏的創新驅動發展。充分發揮廣州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創新資源集聚,以及佛山制造業發達、創新需求巨大的互補優勢,推動形成“廣州創新大腦+佛山轉化中心”區域創新發展格局。三是共筑協作互補的現代產業體系。立足廣佛產業比較優勢,強化產業分工和產業鏈共建,重點打造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共同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四是共塑綠色低碳優美的生態環境。將生態優先理念貫穿于全域同城化建設全過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打造全省生態文明共建示范區。五是共享優質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務。進一步推動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高水平供給,強化社會保障接軌和社會治理聯動,更好滿足廣佛兩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部分為規劃實施保障,即第九章。從加強組織領導、健全規劃落實機制、凝聚發揮各方力量等三個方面提出措施,通過分解任務、抓好督辦、開展評估等,對規劃順利實施予以保障。
三、主要特點
一是堅持做強大灣區廣佛極點的目標導向。《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廣佛列為大灣區三大極點之一,對兩市同城化發展寄予厚望。《規劃》立足廣佛同城化十余年堅實基礎,發揮廣佛極點政治、經濟、文化體制相同的獨特優勢,著力謀劃打造大灣區交通、創新、產業中心,提出了加強白云國際機場與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注:選址佛山高明)協同聯動,將佛山西站納入廣州“五主四輔”鐵路客運樞紐,積極參與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共同打造先進裝備制造、汽車等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力爭在服務和支撐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貢獻。
二是堅持將廣佛兩市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十四五”是廣佛推動全域同城化的關鍵時期,《規劃》通篇從統籌布局、融合發展的角度進行謀劃,并立足于兩市全域,提出了打造“一區、三軸、一環”的空間格局:“一區”即南北向的全域同城化引領區,具體以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為支撐;“三軸”即東西向的三條全域同城化發展軸,根據區域發展特點,具體劃分為中部核心發展軸、南部新興發展軸、北部綠色發展軸;“一環”即串聯南沙港、白云國際機場、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等重大交通樞紐和南沙自貿片區、中新廣州知識城、佛山新城等重大發展平臺的聯動發展環。此外,《規劃》還提出了成立廣佛聯合規劃委員會,構建“一張網、一張票、一座城”廣佛城市軌道交通體系,共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任務,整體謀劃推動“十四五”廣佛同城化發展。
三是堅持市場主導的全域同城化發展路徑。廣佛同城化具有內生驅動、市場主導、自下而上的顯著特征,這是“十四五”時期廣佛繼續走在全國同城化實踐前列的最大優勢和動力。基于此,《規劃》在加強政府引導的同時,更加注重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保障和構建良好的市場環境秩序,充分發揮“看不見的手”力量,在兩市間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規劃》提出的構建競爭有序大市場、在問題協調中引入利益補償機制、兩市共同出資組建合資公司建設重大項目和開發重點區域等舉措,均體現了市場主導的思路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