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強市發展戰略的關鍵階段。為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貫徹國家、省、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部署,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特制定《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作為“十四五”時期推動我市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建設數產融合全球標桿城市和先進制造業強市的重要規劃和行動指引。
《規劃》在框架上分為六章,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章:發展基礎與形勢。全面總結梳理我市“十三五”時期工業和信息化發展主要成就和存在問題,分析“十四五”時期發展環境和面臨形勢。
第二章:總體要求。明確我市工業和信息化“十四五”時期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堅持制造業立市之本,全力以赴穩增長,堅持“5686”工作推進體系,筑牢實體經濟根基。爭取到2025年,全市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達到新水平,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穩定,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部分重點領域居于國際領先地位,建成“兩城兩都兩高地”,初步建成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和先進制造業強市;爭取到2035年,制造業強市地位更加鞏固,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形成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全面建成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和先進制造業強市。
第三章:構建數字經濟引領的現代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體系。全力建設“一樹五枝”現代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體系,其中“一樹”(諧音)代表以數字經濟為引領,“五枝”(諧音)代表五大支柱產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綠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高端裝備)。堅定不移落實先進制造業強市戰略,實施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戰略引擎工程,聚力發展五大支柱產業,結合產業根植性和兩業融合優勢,轉型發展五大特色優勢產業,提升五大制造服務業融合賦能水平,建成“兩城兩都兩高地”,加快形成數字經濟引領的現代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體系,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第四章:實施深度融合的“八大提質工程”。提出促進全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落實先進制造業強市發展目標的“八大提質工程”,實施數字經濟、產業鏈群、技術創新、主體壯大、灣區協同、三品戰略、綠色低碳、營商環境,推動工業和信息化向高端、智能、服務、綠色方向發展。
第五章:塑造集約高品質產業新空間。圍繞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打造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核心區,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貫通全市重要產業平臺節點,以黃埔、南沙、增城三大國家級開發區為引擎,以花都、番禺、從化三個省級開發區和廣州臨空經濟示范區、白云區民營科技園為區域發展極點,加強其它產業園區及村級工業園等的支撐作用,塑造“一核引領、一廊貫通、三區五極、多園支撐”空間新格局。
第六章:保障措施。包括加強組織實施、構建“鏈長制”、加大要素支持、強化評估督導等內容,將全市發展任務分解為各區發展目標和預期指標,建立規劃評估及動態反饋機制,強化層層負責的評估督導機制,加強規劃實操性。
(一)提出升級打造五大支柱產業。汽車、電子、石化三大支柱提了20年,國內外經濟環境和產業發展理念、形態發生深刻變化,本市重點產業選擇也要適應新階段。本次規劃提出打造五大支柱產業,其主要考慮:一是突出以“數字經濟”為引領的新理念。市委、市政府提出“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2020年,我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2977億元,占GDP的12%。二是突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汽車產業向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方向轉型發展,石化產業面臨城市產業轉移和綠色化發展的新要求,電子信息產業受市場因素等影響,原三大支柱增長乏力,亟待升級規劃。三是突出高端產業集群化。我市“五大支柱產業”的提法與省打造20個產業集群的重點方向基本保持一致,且每個產值均超過3000億元,具有較強的成長性和帶動性。
(二)提出打造“萬千百”規模化產業鏈群梯隊。推進實施全市重點產業“鏈長制”,構建全市重點產業鏈“1+X”政策體系,建立“總鏈長+鏈長+鏈主+鏈長辦”的重點產業“鏈長制”工作推進機制,打造8個萬億級、13個千億級和一大批百億級產業鏈群。建立完善穩鏈、補鏈、強鏈、建鏈工作推進體系,集中要素扶持產業鏈發展,重點保障人才、土地、資金等關鍵要素供給。強化產業鏈招商,積極引進上下游各類企業。支持培養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配套協同發展。落實省20個產業集群實施意見,推動“產業+產業鏈+產業集群”共振發展,促進規劃從“藍圖”到“實施”。
(三)堅持開門問策、市區聯動、部門協同。編制過程中,一是堅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先后開展了各部門、各區、各行業調研座談和專家咨詢,廣泛征詢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公眾意見。二是堅持市區聯動、部門協同,秉承“市區聯動、部門協作、兩化融合、多規合一”原則,力求避免“四個兩張皮”,即:市區不能兩張皮、政府部門間不能兩張皮、工業和信息化不能兩張皮,城市空間規劃和產業規劃不能兩張皮。縱向市、區兩級緊密溝通互動,橫向加強與市直有關部門信息共享,充分銜接國家、省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相關專項規劃,上下左右系統推進規劃編制,合力推動全市現代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