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奮力開創文化強市建設新局面 全力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城市范例的創新實踐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明猶如波瀾壯闊的長河,一路奔涌而來。
“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入闡釋“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對于我們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開幕。他強調,我們要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廣州,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斷擦亮紅色文化、海絲文化、嶺南文化、創新文化等文化名片,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利當下國家發展建設的思想內涵,保持文化自信。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為更好地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如何傳承發揚傳統文化精髓?如何改革創新、打造時代精品?
賞千年瑰寶,聆嶺南佳音,嗅羊城書香,頌詩詞雅韻。
文以傳道,藝以載道。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州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奮力開創文化強市建設新局面,全力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城市范例的創新實踐。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嶺南文化馥郁濃厚。這座敢闖敢試的創新之城,始終堅持在極富生命力的文化生態下,深化公共文化服務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讓市民群眾通過高品質文化供給,獲得耳目一新的感官體驗。
傳承!
“看”英雄花開觸歷史脈絡
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每年三月,英雄花開遍英雄城。
作為廣州市花,木棉花自古與羊城百姓生活相伴相隨,奮發向上的英雄氣概,一直激勵著這座城市砥礪前行。
2023年3月,英雄花開英雄城。廣州舉辦了各類紅色文化活動12大項、6000多場活動,傳唱廣州人民古往今來的英雄故事,傳承著永不落幕的紅色城市文脈。木棉花經歷時代大潮的洗禮,今天被賦予化物、化城、化人的更新價值。
植英雄樹,贊英雄花,致敬英雄城。
以花為媒,廣州以潤物細無聲的細致,展示紅棉昂揚向上的英雄氣質,將木棉形象融入活動主題LOGO,推出紅棉胸針等文化創意產品。通過開展“拍繪頌詠品”英雄花網上征集展示活動,發動廣大市民游客通過攝影、書畫、歌唱、詩歌以及寫作等方式,分享對英雄花的熱愛、對英雄城的認識、對英雄先輩的崇敬。
既貼地氣,也得人心,讓百姓參與其中,持續提振高質量發展的精氣神。2023年,廣州首次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等重點紅色場館推出“花城書房·紅棉悅讀”特色閱讀空間,結合場館特色設計配套風格的閱讀氛圍,增配“紅色廣東”“紅色廣州”等系列圖書,開展主題鮮明的閱讀活動。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團一大紀念館、烈士陵園……順著城市脈絡探索前行,將紅色故事有機串聯,走進廣州市民熟悉的紅色文化場所,便能體驗15分鐘城市文化“閱讀圈”。通過一段典故、一間書房、一次相遇,感受“英雄城”的別樣魅力。
紅色文化是廣州的精神根脈,更是千年歷史名城破浪前行的動力之源。“英雄花開英雄城”以文化物、以文化城、以文化人,讓紅色種子在市民大眾心中特別是青少年思想中生根發芽。
一朵英雄花,一座英雄城。紅色元素營造全城沉浸式氛圍,讓城中人擁有共同的認識和情懷,英雄氣概更加潤澤人心。
弘揚!
“品”古韻悠長造詩詞之都
蘭之猗猗,薰風自南,花城之花隨詩意綻放。
以蘭花為特色的廣州蘭圃公園,有古琴曲調再現兩千多年前孔子與蘭花相遇時的萬千感慨,有詩歌吟誦喚起“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思鄉問候。而鎮海樓前那場古韻悠長、別開生面的“薰風自南”鎮海樓吟誦會,則與觀眾分享了一場文、物輝映,情、景交融的詩歌盛宴。
收獲滿滿的詩詞之夜,是廣州建設“詩詞之都”的又一華美篇章。2022年,廣州提出建設“詩詞之都”,深入挖掘豐富的詩詞文化資源,以創新的活動形式,照亮著花城廣州的詩意生活;2023年,立足廣州詩詞文化底蘊與基礎,進一步弘揚詩詞文化,繼續打造“灣區詩會”“廣州詩詞之夜”系列講座等詩詞活動品牌,構筑嶺南文化高地,為廣大市民奉上精彩的詩歌盛宴。
回望越臺煙雨外,萬峰盡處五羊城。
作為嶺南首邑,廣州自古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歷代詩人彬彬濟濟,燦若星辰,創造了豐富的詩詞文化。
作為南方的詩詞重鎮,廣州這片南粵大地自古以來詩詞文化繁盛。從楊孚、屈大均,到陳永正、劉斯奮、汪國真、楊克……活躍在廣州的詩詞名家很多,他們一同堅守在廣州這片詩詞熱土,既傳承詩詞這門古老的藝術,又培養廣州詩詞的后起之秀。從越秀書院、寶墨園,到浴日亭、光孝寺、六榕寺……留存于廣州的詩詞勝跡也有很多,它們是詩意廣州的生動寫照,也是打造詩詞之都的空間載體。
立足當下,詩詞文化已深深鐫刻于粵港澳大灣區,是歷史留給廣州的寶貴財富,也是人文灣區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在如此一城一景、一詩一句的濃郁文化氛圍下,“廣州詩詞挑戰賽”已連續舉辦五屆,以“詩詞+”為核心模式,以“詩詞+競賽”“詩詞+生活”“詩詞+書店”“詩詞+地標”等衍生模式開展系列詩詞活動,生動有趣的形式深受市民追捧。白云區石馬村一年一度的“桃花雅集”盛會,已成為文人墨客向往的盛會。
“灣區詩會·詩意增城”活動
傳承詩詞薪火,熔鑄詩意花城。讓詩意空間回歸,是對中華文明的認同,也是廣州對生活最誠摯的態度。
漫野!
“觸”非遺之美嘆生活萬方
“最近一直在忙‘6·18’,我們接了幾千個單,在趕工。”錦綸會館絲綢香云紗展覽館館長王雪對記者說,難掩笑意。
從1723年到2023年,整整300年的時光,這處廣州城中的紡織業會館舊址,又牽動了一縷古老而時尚的情懷。
作為享譽世界的千年商都,廣州似乎從來不缺精彩的“非遺”,也始終搏動著將這些文化遺產“活化”的熱情。“我們一直在探索更加生活化的展現形式,探索如何在傳統文化的根脈之上,打造東方美學時尚。”王雪說。
而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家獅第五代傳人趙偉斌,則忙著做大廣州醒獅的海外版圖。在不久前舉行的“2023非遺品牌大會”上,他們與新加坡的合作方簽訂了一項向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出口醒獅獅頭2萬頭的協議,簽約金額約2560萬元。“出口的獅頭全部由醒獅幫扶項目——生產車間、非遺工坊等生產。”他說,“全球對醒獅獅頭的需求從2001年的每年6000頭快速增長到2023年的每年10萬頭,這是一片廣闊的天地。”
《醒·獅》表演
“未識廣州,先聞西關”。和趙偉斌一樣在已經成為全國聞名的打卡地的西關永慶坊非遺街區中駐居的,還有廣繡、廣彩、欖雕、牙(骨)雕……這些精彩的手藝,在這些古老又新潮的街巷中,躍躍欲試地找尋著許多新的可能。
“廣彩早在十三行時期已經全球化,出口量非常大,當時已有總部經濟的概念,分工明確細致,可以說一直是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典范。”在永慶坊雅致的“廣彩茶室”中,廣彩瓷燒制技藝番禺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陳韻詩說,“而我們的廣彩茶室呢,則以更接近大眾生活的方式呈現,見人、見物、見生活,在原汁原味傳承傳統廣彩的基礎上,創新發展。”
今年是古琴藝術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20周年。6月下旬,在廣州市文化館新館中,一系列的沉浸式音樂會、實景“快閃”雅集、短視頻制作等新意滿滿的玩法將會上演。
如果“穿越”回20年前,誰能設想,貌似“古舊”的古琴會成為今天年輕人的“潮玩”,普羅大眾的良伴?
廣州全市現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作216項(含擴展項目)、非遺傳承人200名、非遺傳承基地100個、非遺工作站21個,構成壯觀、豐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群落。這是過去近20年間無數雙手合力培出的花,也是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回望自己從何而來而結出的果。
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配套制定非遺保護資金管理制度及檔案管理制度,建立市區兩級非遺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開展以傳承能力為核心的動態評估機制……活態的非遺,背后是制度、機制的陪伴。
廣州還出版了全國最早的非遺志,開展了廣繡圖像傳播、廣式家具余料利用計劃、嶺南武術動作視覺研究等等一系列非遺主題學術項目,讓高校、企業資源與非遺傳承人對接,推出非遺專項珠江水上巡展,開發水上游、研學游等20余條非遺旅游路線,實施非遺在景區、在博物館、在校園、在商場、在社區“五在”工程,將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令非遺更潤物無聲地走入生活。目前,全市超過500所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實踐,涵蓋幼兒園、大中小學、特殊教育學校等所有教育階段,2/3以上的傳承人長期在校園薪火相傳。
在今年的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前后,百余場非遺主題活動將在線上線下接踵呈現,“廣州非遺購物節”“抖音廣州非遺館”等線上平臺已經成為走出廣州,破壁全國的知名品牌。
現在,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在每一個不經意的時間或者空間里,往往就能與廣州非遺“遇見”。它們越來越成為與我們相伴的一部分,記錄下我們一起走過的時光,有關夢想,有關熱血,有關不滅的光。
開拓!
“嗅”羊城書香延城間鄉野
書香羊城,穗閱靜好。閱讀是幸福的發祥地,能遨游世界,也能徜徉未來。
2022年,《廣州市推進公共閱讀空間試點建設工作方案》正式實施,遴選首批22家“全民閱讀共建點”“全民閱讀示范點”。2023年,廣州在此基礎上推出“花城書房”特色閱讀空間品牌。4月,完成農家書屋、紅棉悅讀、親子悅讀、綠美公園、行走書廂、云端悅讀和廣州塔等7個系列27個閱讀空間建設和授牌。
視通四海,思接千古,全民閱讀進公園,穿過湖間長廊拍打幸福的門環。在越秀公園陌上花開沉浸嶺南文化,鑒賞非遺文創之美;在荔灣湖公園問山書屋品廣府茶文化,聆聽粵劇旋律曼妙;在珠江公園灣區書屋閱讀大灣區,應邀“暮春之約”,參與“音樂之夜”。
“曲戲澤潤 粵韻羊城”廣州市中小學生戲曲展演
移步廣州地標廣州塔,進入專門為游客打造的文化地標閱讀空間。這里有讀懂廣州和嶺南文化相關圖書,還有數字閱讀等多種閱讀體驗,同時引入非遺大師藝術分享等閱讀活動。在城市地標窗口展現廣州人文底蘊,市民游客得以在旅游的間隙,品味廣州文化氣息。
在廣州圖書館親子繪本閱讀館,孩子們在家長的陪同下閱讀繪本
做幸福人,享幸福事,花城書房是幸福開始的地方。如果說綠美公園將清幽書香融匯山水之間,那么農家書屋則將這份溫暖延續至鄉野城田。
2022年開始,參照全民閱讀公共閱讀空間建設模式,在6個區10家農家書屋,按照“一村一品一特色”思路,依托當地的文化資源、自然景觀、旅游資源,構建文旅一體化的閱讀空間。南沙區大崗鎮新聯二村農家書屋榮獲第二屆全民閱讀大會“最美農家書屋”稱號。
氛圍提升了,閱讀自然擁有更多樂趣。近年來廣州這種創新的“農家書屋+”模式,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不斷提升農家書屋的服務能力,引導群眾養成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力。
山間水邊,書香繞梁。花城書房的存在,恰到好處地為閱讀創造了豐盛與幸福的力量,讓廣州市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書香羊城的暖意。
創新!
“聽”文藝精品顯城市氣質
百年只不過是考驗,美好生活目標不斷實現……一首熟悉的歌謠,唱出了初心從未改變的信念,見證更多奇跡實現。
近年來,廣州著力打造文藝精品,推動文藝人才建設,以優質文藝作品服務人民。歌曲《少年(建黨百年版)》、電影《中國醫生》等作品獲得第十六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作為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廣州一直以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不斷激活著人們的創意和靈感。長篇小說《烏江引》等18部廣州作品獲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國家一級導演王筱頔獲第十七屆“文華導演獎”,國家一級演員吳正丹獲第十七屆“文華表演獎”,國家一級演員李嘉宜獲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南音裊裊,不絕如縷。“廣州出品”是質量擔當,也是流量保證。這不僅體現在屢獲殊榮方面,一眾文藝精品更是頻頻“出圈”。
在“2023非遺品牌大會”開幕當晚,廣州出品的“群星獎”獲獎作品《同心結》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們展示傳統南音的當代表達,作品獨到韻味和深刻內涵令人回味無窮,現場如雷般的掌聲久久不散。
鼓點配樂鏗鏘有力,“獅子”形象活靈活現。2022年《醒·獅》大膽創新,把舞臺搬上云端,從線上到線下48小時內完成網絡百萬人接力,廣州、成都兩地朋友圈現象級刷屏,在互聯網各大短視頻平臺、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廣泛流傳。大型當代雜技舞劇《化·蝶》的“云端”直播,也在“一夜之間”吸引了483.24萬人次在線觀演。
廣東醒獅在街頭表演,贏得街坊一片喝彩
大江南北,遍布嶺南佳作。《醒·獅》《龍·舟》赴江蘇、福建、上海、湖南、云南等地演出,推動廣州紅色文化“走出去”;雜技劇《天鵝》、粵劇《文成公主》、芭蕾舞劇《白蛇傳》、粵曲《人民就是江山》等7個藝術項目共同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資助項目。
創新不但賦予傳統文化力量,勇攀文藝精品新高峰,也讓廣州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散發出更大的活力。一場場來自廣州的原創文藝大餐,讓本地觀眾細品城市文化,也讓異地觀眾感受到這股吹自南國的文藝旋風。
接續!
“感”文脈綿延望前程似錦
“五羊城內若明若暗的燈光與天空中的星斗連在一起,閃閃爍爍地照著這座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這是曾任廣州市考古隊隊長、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黃淼章描述的1983年6月9日,廣州象崗山的夜色。
當晚10時,沿著同事陳偉漢伸下的長竹竿,黃淼章第一個鉆入了剛剛現身的西漢南越王趙眜墓,一代驚世發現,就此重現世間。
春秋代序,歲月不停。在南越文王墓發現發掘40周年的這個夏天,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如期而至,而在這處考古遺址之上建起的南越王博物院,也正式宣布“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今日正式揭牌,投入使用。
這是一座以南越國史專題研究為學術支撐,集專業性、開放性、綜合性為一體的研究平臺。中心里,有面向公眾開放的圖書資料室、文物保護實驗室和海絲主題教育體驗空間,也有專業人士潛心問學、激烈研討的場所。可以想見,南越國相關研究將繼續深入,公眾也能在南越王博物院獲得更深度的參與和體驗。
今年也是南漢二陵發掘20周年。明天,也就是6月10日,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當天,小谷圍島上的“南漢二陵”之一——南漢高祖劉龑康陵遺址將正式開放。它是全國首次發現的五代十國時期的陵園建筑,也是極為難得的該時期完整布局陵園。
無論是南越文王墓還是南漢康陵,都是曾經晦澀、高冷的考古成為公眾熱追的“網紅打卡點”的范例。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就是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這樣的戰略高度令整個社會對文物、文化遺產的認識在逐步改變。
文化遺產可以幫助公眾增強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更能成為關照當下的寶貴財富。
廣州現有不可移動文物近4000處,其中國家級33處、省級63處、市級361處,區級347處。8日,廣州公布了第二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活化利用、西羅鄉抗日民主政府舊址、崗埔圍壟屋修繕工程、黃埔“文化遺產檢察官”制度等17個光彩熠熠的項目,將文物保護利用與紅色傳承、城市更新、舊城保護、鄉村振興等相結合,生動展現了廣州文物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生機與活力。
廣州還有70多座備案博物館,數以十萬計的館藏文物。從南越王博物院的“虎小將”到南漢二陵博物館的“百變鸮小”,從“文物里的廣州智慧”展到“帥府之夜”品牌活動,從各家博物館的“數字人”到“陳家祠文創”,越來越多的文物、藏品,和伴隨它們的故事一道走出深閨,變成多樣化的文化產品,滋養著今天人們的心靈。
廣州南越王博物院是公眾了解感受嶺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整整100年前的6月12日,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100年來,許許多多在這片土地上行走的人,初心不變,腳步不停。在廣州起義紀念館,他們踏上“紅色輕騎兵”之旅;在農講所,他們尋訪學員與后人的足跡;在黃埔軍校舊址,他們聆聽先烈們的心聲……
1000多年前,廣州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100多年前,就是在這里打開了近現代中國進步的大門。40多年前,也是在這里首先蹚出來一條經濟特區建設之路。
回溯歷史,其實就是展望未來。前人的篳路藍縷、守正創新,正需要我們接過火炬,砥礪前行,再創輝煌。
接下來,廣州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此次賀信中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精品創作,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講好中國故事、廣州故事,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2022年攝,無人機照片)
透過數據看廣州
文化設施
目前廣州正積極推進省“三館合一”、市“三館一院”等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到2035年,每萬人公共文化設施建筑面積達到2000平方米,公共文化設施覆蓋率達到100%。
廣州基本形成以國有文化部門所屬博物館為主體、行業和非國有博物館為重要補充的博物館體系,登記注冊博物館73家,預計到2025年博物館數量將達到120家以上,初步建成“博物館之城”。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將在年內開放,外貿博物館今年年底建成,嶺南中醫藥博物館正在建設中,華南農業大學博物館完成備案,廣州博物館新館立項完成,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新館立項。
截至2022年底,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分館)、服務點、自助圖書館共1368個,全市公共圖書館的館藏總量為3243.39萬冊(件),人均藏量為1.69冊(件),全市公共圖書館(分館)建筑面積為57.47萬平方米。2022年全市公共圖書館注冊讀者總量達511.33萬人,超過1/4的廣州市常住人口為公共圖書館注冊讀者。
今年,廣州市文化館新館與市民游客見面,建筑面積約5.4萬平方米,占地面積約14.2萬平方米,居全國首位。
文化產業
廣州市統計局發布最新統計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廣州文化產業實現營收1162.63億元,同比增長7.2%,增速高于全國的4%,開門“紅了”。
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3220家,同比增加146家;實現營業收入約4816億元,營業收入規模保持穩步上升的態勢。近5年,廣州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6%以上,是廣州支柱性產業。
文化產業涵蓋的各個領域廣州均有布局,同向發力,讓增長的動能源源不斷。其中,新聞信息服務業總營收達650億元,同比增長10.9%。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達12.99億;廣州日報、廣州市廣播電視臺融合傳播指數分別位列地方黨報和城市臺第一名。動漫產業產值超250億元,約占全國產值五分之一,擁有近400家動漫企業,原創漫畫發行占據全國漫畫市場30%以上的份額。
游戲產業營收近1000億元,居全國第二,約占全國市場份額三分之一。擁有游戲企業近3000家,其中上市企業14家。超高清視頻產業實現產值超2000億元,位列賽迪“2022年新型顯示十大城市”之首,顯示模組市場占有率、4K板卡出貨量連續多年居全球第一。
一季度的開門紅猶如一聲號角,廣州更有信心,也更有底氣,繼續成為大灣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和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