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廣州建設“一帶一路”樞紐城市
黃埔古港千年“海絲”路 續力再遠航
  • 聽全文
  • 2023-04-10 10:28:38
  • 來源: 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從古至今,中國人探索海洋的腳步從未停止。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廣州中山四路發現了一處秦代到南越國時期的造船遺址,證明當時南越國已具備了海洋航運的能力。可以說,廣州是中國走向海洋的起點之一。

  廣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發祥地,唐宋時期,以扶胥港為起點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唐至南宋初年,廣州是中國第一大港。從隋唐至今,雖然廣州黃埔港四易其址,但一直見證著千年來廣州這艘“大舶”不斷揚帆起航。

  海洋門戶 萬里波澄  從“扶胥港”到“黃埔港”

  坐落在廣州黃埔區廟頭村的南海神廟古樸敦厚。很多人好奇,為何南海神廟儀門的東側有一尊穿著中國唐代官服、黝黑臉龐的外國人塑像?原來,古時,許多來華的朝貢使、外國商賈等出入廣州時,都要來南海神廟。南宋學者方信孺在《南海百詠》里說,唐朝波羅國(古印度)使者到京城朝貢,返程時順道登廟。貢使種下了從波羅國帶來的兩粒波羅樹種子,不料因流連廟中景致,誤了歸船。他立化海邊遠眺故鄉……

黃埔古港遺址

  這座人像,折射了當時的繁華盛景。如同唐代文豪韓愈在《送鄭尚書赴南海》所書的那樣,“蓋海旂幢出,連天觀閣開。”斯時,不論是廣州人出海,還是外國海船到廣州,在經過南海神廟古碼頭時,都要來南海神廟祈求“海不揚波,順風順水,生意興隆,買賣兩旺”。

  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代以南海神廟扶胥港為起點的“廣州通海夷道”已長達14000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航道。“廣州通海夷道”,指的就是以南海神廟前的古碼頭為起點的通航之路。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乘“和平之舟”號抵達黃埔港,首站考察南海神廟,并確認這里是中國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其實,早在隋代,扶胥港或已形成。扶胥古港在如今的黃埔古碼頭一帶。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廣州歷史地理》一書中寫道:“扶胥”在古越語中為“人墟”之意。當時,扶胥地區已發展成廣州南海鎮。公元594年,隋文帝下詔,在南海鎮為南海神建祠。南海神廟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廟,也是扶胥古碼頭的地理標志。

  明代以后,因航道淤積,廣州外港向黃埔洲與琵琶洲一帶水域轉移(今海珠區黃埔村),始有“黃埔港”之名。2005年,在建設南海神廟前廣場過程中,發現了清代碼頭遺址。同年,考古專家在南海神廟西南側發掘出明代古碼頭遺址。明清古碼頭和石刻碑文等文物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有力佐證,見證了廣州作為中國的海洋門戶、世界大港的千年輝煌。

  山海遼闊 往來巨舶 見證海絲千年輝煌

  廣東省內唯一一座“海事”專題博物館,坐落在南海神廟東側。踏入館內,向海而行的氣息撲滿而來:托著小鳥的胡人坐俑,波斯薩珊王朝器形的西村窯極品……在唐宋時期,一艘艘載滿了珍品的遠洋商船從廣州扶胥港啟航,跨越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乃至更遙遠的地方,再運回香料、藥材、犀角、珠玉等舶來品。一次次航行就是一場場貿易。   唐代“安史之亂”后,中原通往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被阻斷并衰落,貨物貿易逐漸改走海上絲綢之路,廣州由此成為中國第一大港,碧海揚帆、貨通萬國。海外貿易的興旺帶來了巨額稅收,唐開元年間,朝廷在廣州設立市舶使,宋代則設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作為當時中國第一大港的外港,扶胥港發揮了巨大作用,守護商船的南海神因而被皇家冊封為“洪圣廣利王”(意即廣收天下之利)。  宋代,商船自扶胥港可達“西南諸蕃三十余國”,“夷舶往來,百貨豐盛”,包括瓷器、絲綢、茶葉、香藥、玻璃器等。頻繁的經貿往來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融,造就了廣州兼容并蓄、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色。 

粵海關博物館中展出畫作:十三行館區的行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旨:“口岸定于廣東,洋船只準在廣東收泊貿易。” 寧波、舟山、廈門三個口岸由此關閉,廣州成了清代對外貿易中心。1759年,朝廷指定黃埔港為外國商船唯一停泊港口。那時,外國商船要進入廣州,必須先到黃埔古港停泊,辦理相應手續后,才能進入十三行進行交易。據《黃埔港史》記載,廣州“一口通商”的80多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5107艘。十三行商館區一帶各國商賈穿梭、江面上萬舸競舤,熱鬧非凡。

  天時地利,十三行也因此涌現出一批巨富,如潘振承、伍秉鑒、盧觀恒等,其中伍秉鑒更是當時的世界首富。他擁有2600萬兩白銀,相當于今天的50多億元。伍家在珠江岸邊的豪宅,據說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媲美。

  四易其址 風物燦爛 史上三度入選羊城八景

  漫步在黃埔港,片片青磚記錄著風云際會,篇篇碑文銘記著千年繁華。沉淀的歲月造就了這里風物光華。斗轉星移,黃埔港雖然四易其址,但與黃埔港相關的美景曾三度入選羊城八景。

  第一次是在宋朝。在南海神廟西南角,有一處名為章丘的山崗,沿著古樹遮蔽下的綠蔭拾級而上,便來到浴日亭。古時這里三面環水,拂曉時分登臨,萬頃碧波染金光,太陽從海上冉冉升起,稱“扶胥浴日”。

古港場景“再現”

  北宋紹圣初年(1094年),蘇東坡慕名前往南海神廟游覽,他在這里揮毫寫下《南海浴日亭》一詩。蘇軾之后,楊萬里、湯顯祖、劉克莊、陳恭尹、湛若水等文人墨客都曾慕名而來,賦詩唱和。

  第二次是元代。“扶胥浴日”再次列為羊城八景之首。

  第三次是1986年,黃埔港迎來新一輪騰飛,浩渺珠江云集的船舶,宛如顆顆明珠靜臥江面,開闊磅礴的“黃埔云檣”于1986年被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

  如今,如果去黃埔欣賞美景,遠不止古碼頭,黃埔區梳理了701處、十類古遺存(簡稱黃埔“十古”),活化歷史、沉淀文化,成為黃埔的文旅名片:始建于南宋端宗景炎年間的蓮塘村,是華南地區第一大姓陳氏族人南遷之后的居住村落。擁有800多年歷史的玉巖書院,是廣州現存最早的書院。在聯和街八斗村里,既有清代傳統客家古建筑三捷何公祠,又有歷經300余年不枯不腐的八斗古井,可以看到當地村民仍保留著七夕取水的傳統習俗。位于大沙街道橫沙社區的橫沙書香街,260多米的彎曲小道上分布著53家百年私塾祠堂。

  向海而行 古港今貌 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巨輪不絕,帆檣如云。1950年10月,黃埔港復港,并進行了大規模擴建。1959年9月15日,載重1.3萬噸的波蘭“捷爾仁斯基”號遠洋貨輪駛進黃埔港,這是黃埔港首次停泊萬噸級巨輪。1960年2月,中國自行設計施工的深水碼頭第一個萬噸級泊位在此投入使用。

黃埔古港相關模型

  改革開放后,黃埔重新成為外資登陸中國市場的“橋頭堡”,助推了黃埔港新一輪的騰飛。如今,黃埔港按照國際航運中心的總體規劃轉型升級,逐步退出了煤、礦等粗放性貨類運輸,主營業務是集裝箱、鋼材和其他清潔貨類運輸,目前是華南地區最大的鋼材接卸港之一和設備進出口主要口岸,也是廣州和臨港企業成本最低的物流通道。

  歷經千年的黃埔港仍然舉足輕重、不可或缺。黃埔港擁有一個靈活實用的貨運轉運體系。如“穿梭巴士”就是使用中小型駁船,通過廣東發達的水系,將香港、深圳、廣州等大型港口運來的集裝箱迅捷地運往珠三角各地。黃埔港港區內設有鐵路專用線,與京廣、廣深鐵路相連,“水鐵聯運”業務通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快速推進和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概念的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迎來發展新機遇。黃埔港在下一步的轉型升級中,將走好“港城融合”之路:航運新興業態入駐,城市更新加速,成為航運服務業集聚區、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服務創新區。

  南海滔滔,絲路迢迢,是歷史,也是現實,是傳承,也是創新。

粵海關模型

  今天,黃埔港往來的不僅有中外巨舶,更有越來越豐富多元的交流互鑒。它將經歷一場更高層次的“升級”——從有形港到無形港,從工業港到文化港,從傳統港到智能港。歷史、現實和未來在此交會,黃埔港連同廣州城見證了千年的遼闊山海,熱鬧繁華,如今正開始新一輪的蓄勢騰飛,而下一個千年,就在眼前。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