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廣州建設“一帶一路”樞紐城市
報告連續八年@大灣區 正朝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大步邁進
  • 聽全文
  • 2024-03-06 09:41:15
  • 來源: 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粵港澳大灣區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3月5日上午9時,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指出,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

  自2017年3月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已連續八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到“出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從“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到“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報告中的每一次“新表述”,對于持續、全面、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賦予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為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正錨定“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朝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大步邁進。

  大灣區為何如此重要?——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全球,正加速跑向灣區時代!從世界各國城市群發展的空間格局來看,沿海灣區城市群是發展條件最好、最具有競爭力的城市群。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全球經濟總量中約有60%來自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

  攤開中國地圖,可以看到,當前中國的城市群基本上集中在“兩橫兩縱”,兩橫即長江沿線一帶和隴海鐵路,兩縱即沿海軸線和京廣鐵路的縱向。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粵港澳大灣區正與京津冀、長三角等一道,逐漸成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南臨南海,與東南亞隔海相望,區位優勢突出,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運的重要樞紐,向西、向東、向南都可到達世界重要的經濟區。

  往前回溯,2015年3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和行動》,首次提出要深化與港澳臺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一年后,“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被寫入“十三五”規劃。

  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至此,粵港澳大灣區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隨后連續八年,“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列入政府工作報告。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公開發布。這也意味著,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進入全面實施的新階段。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黨的二十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多個重大會議、重要場合上,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殷殷囑托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也開啟了廣東改革發展的新征程。

  大灣區發展成效如何?——世界級城市群加速融合

  從首次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到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規劃綱要》發布到“一點兩地”全新定位,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躍然紙上。

  特別是《規劃綱要》發布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已成為媲美世界三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以及東京灣區的第四大灣區,是中國參與全球競爭,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在粵港澳三地和有關部門有力推動下,大灣區建設熱潮澎湃,11座城市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動能持續提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大灣區經濟總量從《規劃綱要》發布前的約10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超13.6萬億元。

  在大灣區建設大背景下,廣東經濟總量也屢創新高,目前擁有廣州、深圳兩座GDP超3萬億元城市和東莞、佛山兩個萬億元城市,大灣區人口從約7000萬增長到超8600萬人。

  幾年時間,我們看到,從“硬聯通”“軟聯通”到“心聯通”,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加速融合。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從此,一橋連三地,打通了粵港澳大灣區道路交通網。如今,大灣區“立體交通網”越織越密,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設進展順利,“軌道上的大灣區”基本建成,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逐步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融合發展的格局已然形成。

  基礎設施快速建設便利了粵港澳三地的“硬聯通”,政策層面的持續發力則為三地“軟聯通”打好了基礎。橫琴、前海、南沙三個方案先后發布,助力粵港澳制度銜接,跨境執業、就學等愈加便利。2月1日,第二批“灣區標準”清單公布,在第一批110項標準基礎上新增73項標準,覆蓋食品等32個領域,進一步促進了大灣區聯通融通。

  隨著“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經珠港飛”等政策落地,灣區內“雙向奔赴”已成“新常態”。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前五天就有超200萬人次港澳居民經廣州、深圳、珠海到廣東;2月10日至16日,約210萬人次內地游客到訪港澳。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戰略定位。1月初,第三批1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名單出爐,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總數達31家,三地協同創新平臺規模不斷擴大。錨定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廣東攜手港澳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動能轉換,初步建成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在廣州、深圳、東莞等城市,我們看到供粵港澳三地共享的大科學裝置和實驗平臺已經形成集群之勢,廣深港科技集群連續4年位列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無論是五年,還是八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須臾一瞬,在南粵大地卻已萬象更新,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階段如何縱深推進?——讓大灣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依托著水陸相連、港闊水深,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的粵港澳大灣區,以不到全國0.6%的面積,創造了全國12%的GDP。走進粵港澳大灣區,處處都能感受到蓬勃向上的發展活力。

  然而,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粵港澳大灣區還要錨定更高的目標,勇擔更大的使命,實現更大的作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報告還提到,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時鐘撥回到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廣東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為主陣地,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綿綿厚望,字字千鈞。

  去年6月召開的中共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指出,要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牽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攜手港澳辦好這件大事,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做深做實科技產業合作,高水平建設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臺,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全國經濟重要增長極,加快建設具有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特質的國際一流灣區,充分發揮大灣區建設的示范帶動效應,扎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去年12月召開的中共廣東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要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圍繞做實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深化粵港澳合作,更好發揮大灣區支撐帶動作用。

  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粵港澳定會把握機遇、通力協作,把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歷史川流不息,發展永無止境。

  在這片5.6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上,風華正茂的粵港澳大灣區定會以更大的氣魄乘勢而上、勇立潮頭,在南海之濱續寫著更多激蕩的“春天故事”,再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廣州實踐 抓緊做實大灣區建設大機遇大文章

  對廣州而言,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歷史機遇,更是使命擔當。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廣州緊緊圍繞“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全力打造南沙高水平開放平臺,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持續激發動力活力,拓展經濟縱深,不斷增強支撐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核心引擎功能。

  南沙地處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是連接珠江口兩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區的樞紐型節點,近年來戰略地位持續攀升,重大戰略性平臺建設已起步成勢。自2022年6月國務院印發實施《南沙方案》以來,國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相繼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和舉措,為南沙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近年來,廣州將南沙放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思考、謀劃和推動,以落實《南沙方案》為抓手,以打造南沙重大戰略性平臺為重點,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強化廣州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推動大灣區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方面,兩批72項與港澳規則銜接事項清單已完成56項,10個領域57項境外職業資格實行便利執業。在科技創新方面,以南沙科學城為核心加快打造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加快建設,廣州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躍升至第10位;在產業合作方面,截至去年11月,香港在穗累計投資企業超3.2萬家、實際使用外資897.7億美元,澳門在穗累計投資企業超1000家、實際使用外資超10億美元;在打造粵港澳優質生活圈方面,建成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55個,累計落戶港澳臺創業項目2100多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投入使用,全市開設85個港澳子弟班,9家醫療機構成為“港澳藥械通”指定醫療機構,港澳居民在穗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超4萬人次。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會議中心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征程喚醒新擔當。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實施五周年。站上新起點,廣州將以“二次創業”奮進姿態,錨定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州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擺在重中之重,攜手港澳推動大灣區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在服務“一國兩制”大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中擔起廣州責任、展現廣州作為。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大灣區

  2024年

  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

  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2023年

  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防控疫情、保持穩定。

  2022年

  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

  2021年

  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支撐體系。扎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

  2020年

  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繼續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2019年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

  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

  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更好發揮自身優勢,全面深化與內地互利合作。

  2018年

  出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

  2017年

  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