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廣州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七場(2020年總第228場)
時間:2020年11月26日上午11:00
地點:廣州市新聞發布廳
廣州市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與新聞發布處副處長林彥華: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
歡迎大家出席廣州高質量發展的第七場新聞發布會,本次發布會的主題是“建設文化中心城市”。
廣州是嶺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現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是中外文化交匯之地,也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交融之所,擁有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剛剛舉行的2020廣州文交會上,共有11項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簽約落戶廣州,合同金額達182億元。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柯顯東,廣州市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民春共同就建設文化中心城市進行發布。
首先,有請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柯顯東介紹有關情況。
柯顯東: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廣州文化廣電旅游業發展的一直以來的關心與支持。根據發布會要求,我簡要介紹一下廣州市推動粵劇繁榮發展和打造紅色文旅精品、推動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不斷出新出彩的相關情況。
廣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好發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引領,以培育和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旅游目的地為目標,穩步推進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
一、傳承創新粵劇藝術,激發粵劇發展新活力
粵劇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南國紅豆”的美譽。我們一直堅持科學謀劃粵劇事業發展,著力培育粵劇交流品牌,推動粵劇藝術融合創新,豐富粵劇產品供給,粵劇發展活力不斷迸發。
一是科學規劃粵劇事業發展。2020年4月市委宣傳部印發了《廣州市進一步振興粵劇事業工作方案(2019-2021)》,明確振興粵劇的目標和3年規劃,健全粵劇藝術傳承發展工作體系,推動傳承與創新相結合、藝術與市場相結合,努力開創廣州粵劇藝術不斷繁榮發展的生動局面,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到2022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以廣州為核心的中國粵劇文化中心,率先建成國家級戲曲傳承發展示范區,創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此外,廣州粵劇院新址也于2018年9月奠基,今年已實現主體結構封頂,建成后將成為振興粵劇的發展基地和世界粵劇文化中心。
二是推動粵劇藝術融合創新。為弘揚傳承中華戲曲文化精髓,促進文化振興和戲曲改革,9月10日,我市在廣州塔舉辦了《當京劇遇上粵劇》的名家分享會;10月24日,又在廣州塔舉辦“京腔粵韻 唱響灣區”京粵戲曲合作交流活動,京劇粵劇兩大世界級非遺第一次在廣州“相遇”、同臺演出,唱響時代新歌,進一步豐富和滿足了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活動,隆重推出“粵潮粵精彩——廣州、潮州戲曲交流”專場演出,廣受戲迷們喜愛。可以說,粵劇京劇、粵劇潮劇的首度同臺專場演出,充分展現了粵劇與其他優秀戲曲的借鑒融合和新生代傳承粵劇生機勃發的力量。為進一步繁榮發展戲曲事業、強化粵劇人才培育,我局先后和國家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精品創作、人才培養、藝術交流、文創產品開發上深度合作,創作更多高質量、高品位的優秀戲曲作品,做到強強聯動、合作共贏。
三是打造惠民文化旅游品牌。這里,我重點介紹名家周末大舞臺和羊城粵劇節這兩大惠民文化品牌。自今年7月25日起到年底,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每周六晚上在廣州塔舉辦“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惠民演出”,面向所有市民和游客免費開放。“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惠民演出”,依托我市戲曲人才和節目優勢,整合獲得“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梅花獎”“曲藝牡丹獎”等國家級文藝獎項的戲曲名家資源,通過傳承非遺、推廣戲曲、惠民演出的形式,打造現代都市文化與嶺南傳統文化交相輝映的文化旅游品牌,切實增強市民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與幸福感。羊城粵劇節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最具權威性的大型國際知名粵劇文化交流品牌,今年11月17—25日,我市舉辦了第八屆羊城粵劇節,全面施行優秀劇目惠民展演,21場華人華僑社團聯展演出全部免費對公眾開放,除廣州大劇院、廣東粵劇藝術中心的6場演出外,南方劇院、江南大戲院、蓓蕾劇院的11場演出票價優惠到30元,番禺沙灣文化中心、黃埔區石化影劇院的4場演出觀眾還可免費觀看。
四是優化粵劇藝術產品供給。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粵劇藝術事業得到空前發展:粵劇藝術博物館2016年正式對公眾開放;粵劇人才薪火相傳,名家輩出;粵劇新創排精品劇目廣受追捧;群眾粵劇私伙局遍布社區、鄉村;積極開展粵劇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公益演出,在有條件的大中小學開設粵劇特色興趣班,有計劃地扶持重點茶座表演團體和私伙局;廣州粵劇院在“廣州市粵劇電影精品工程”的支持下,3年已完成《花月影》《刑場上的婚禮》《南越宮詞》《睿王與莊妃》等電影的拍攝,2019年末上映的《刑場上的婚禮》后來雖然受疫情影響,該影片的觀影人次、放映場次及票房,不僅創下近三年來國內戲曲類電影的最高紀錄,還入選了2020年金雞百花獎提名。
二、旗幟鮮明實施紅色文化弘揚工程,不斷擦亮廣州英雄城鮮紅底色
廣州市旗幟鮮明地實施紅色文化弘揚工程,圍繞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全面開展紅色文旅資源普查,推動文旅融合,多措施多角度豐富文化內涵,提升紅色旅游的服務質量,打造紅色文旅精品,唱響紅色文化時代主旋律。
一是摸清家底,夯實紅色旅游發展基礎。2019年,我市作為全國紅色旅游資源普查試點城市,率先按照國家文旅部總體部署要求,系統開展了紅色旅游資源普查工作。經普查,我市共有紅色資源619項,其中,物質遺存類526項,人文活動類93項,并形成了《廣州市紅色旅游資源普查報告》《廣州市紅色旅游資源普查單體調查圖文集》《廣州市紅色旅游資源普查技術標準》等系列普查成果,既摸清了我市紅色旅游資源情況,又為全國開展此項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同時,積極推動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將其與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廉政文化教育相結合,實現紅色旅游景區創A提質,形成了以4個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12個紅色旅游A級景區、30個廣州黨員教育基地和75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骨干的廣州紅色旅游景區產品體系。
二是傳承紅色文化,推動紅色文旅融合發展。全面開展紅色遺址保護工作,研究制訂《廣州市紅色文化挖掘、保護、利用工作方案》,梳理形成《廣州市紅色史跡(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共115處),推進紅色革命遺址文物保護單位實施保護范圍、有標志說明、有記錄檔案、有保管機構的“四有”工作。實現紅色革命遺址活化利用,開展東山街合群老舊小區、珠江沿岸老舊小區、農講所片區等“微改造”項目,改善提升紅色遺址周邊的人居環境,積極整合文化遺產與旅游資源。支持越秀區建設國家級紅色文化傳承示范區,整體規劃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廣州起義紀念館、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楊匏安舊居等紅色革命遺址,連片打造革命史跡主題區域。其中,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項目已于今年7月1日開工,楊匏安舊居陳列館2019年5月1日正式開放。
三是講好紅色故事,展現紅色文化記憶。制作播放“木棉紅.英雄色”廣州紅色旅游主題宣傳片,通過兩微一抖(微信、微博、抖音)、騰訊視頻等各大視頻媒體平臺播放,邀請沙畫大師創作表演紅色主題沙畫,創新地展示中國共產黨建黨的偉大工程,以及革命先輩在廣州留下的一連串深刻而鮮明的足跡。積極開展“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活動,建立紅色革命遺址網上展館,把革命遺址打造成為各級黨校的教學課堂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以“講好廣州故事,弘揚紅色經典,傳承革命精神”為中心,打造紅色文旅基地(小鎮),舉辦“傳承紅色基因 講好呂田故事”講解員選拔大賽。推出《1927·廣州起義》紅色主題沉浸式話劇,挖掘活化廣州起義的文化內涵和紅色文化精神。推出以廣州起義為背景的芭蕾舞劇《浩然鐵軍》和木偶劇《游曦》,展映展演4K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創作紅色題材芭蕾舞劇《父輩的旗幟》,創排紅色題材粵劇《蘇兆征》,啟動《紅色中國·粵韻飛揚》廣東音樂紅色經典作品巡演,舉辦“藝述·紅色廣州——2020國慶演出周”演出活動,生動形象地展示廣州的紅色記憶。
四是推廣紅色旅游,擦亮紅色文旅城市名片。開展“六個一”系列紅色旅游宣傳推廣活動,即舉辦一場廣州紅色旅游資源普查成果發布儀式——“追尋廣州紅色印記·共繪紅色基因圖譜”活動,編印一套紅色旅游叢書——《尋訪革命記憶 守望家國情懷》、廣州紅色旅游宣傳冊、廣州革命史跡手繪地圖等,推出一部廣州紅色旅游主題宣傳片——“木棉紅.英雄色”,編寫一本紅色旅游導游詞——“穗北紅色文化產業帶”講解詞,推廣一批紅色旅游主題線路——6條紅色精品旅游線路,策劃一次紅色“一日游”活動——紅色主題巴士之旅。同時,通過將紅色旅游宣傳與網紅打卡地相結合、在國際國內社交媒體上播放紅色文旅相關宣傳資料等舉措,進一步提升廣州紅色文旅目的地形象,打造紅色文旅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穩步推進文化旅游業復蘇復興發展,培育和擦亮廣州文化旅游品牌,扎實推進重大文旅項目建設,進一步促進廣州文化旅游業繁榮發展、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為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貢獻文旅人的力量。
我就發布到這里,謝謝!
林彥華:
感謝柯局的發言。
接下來,有請廣州市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民春介紹相關情況。
吳民春:
各位媒體朋友們:
上午好!
我向大家匯報一下關于廣州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情況。主題是“加快體育強市的建設,努力打造體育名城”。廣州市體育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對體育工作的指示要求,深化改革創新,加快體育名城建設,提升體育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助力提升群眾生活品質,更好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廣州體育事業在全國同級城市中一直占據領先地位。近年來,在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體育大賽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下面我重點介紹“群體通”全民健身公益服務平臺、廣州競技體育工作情況和今后體育大賽的發展方向。
首先介紹“群體通”平臺。
廣州市體育局以體育便民惠民為著力點,開創性地引入“互聯網+”及大數據等技術,于2013年率先開通上線“群體通”全民健身公益服務平臺,該平臺由全民健身網站、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四位一體”組成,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O2O方式,整合各類體育場館和活動賽事資源,提供體育場地(門票)預訂、體育活動賽事報名、體育培訓課程報名、體育設施電子地圖查閱、體質健康管理、運動計步六大功能,搭建“互聯網+”體育惠民便民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打造“智慧體育”生態圈,擺脫傳統線下體育服務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群體通”在落實體育惠民政策、擴大體育場館供需、優化體育便民服務、促進城際合作共享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群體通”平臺將對標《廣東省體育強省建設實施綱要》關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及提高產業服務水平的要求,落實市委領導調研體育工作時對“群體通”平臺提出的新指示,持續豐富平臺體育便民功能、提升平臺綜合服務質量,融合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手段,構筑信息化、智能化、數據化智慧體育新標桿,助推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努力把“群體通”平臺打造成為“引領廣東、推動融合、影響全國”的新型智慧體育品牌。
接下來介紹競技體育工作。
近年來,我們不斷優化鞏固競技體育項目布局,構建更加廣泛立體的業余訓練網絡,建立更加豐富多樣的青少年競賽制度,切實促進體教融合工作,推動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進校園,積極推進足球改革發展。始終堅持以向上輸送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為核心,強化戰略布局,加大選材力度,優化訓練機制,完善競賽體系、深化體教融合,加強科研支撐,狠抓隊伍管理,夯實青訓基礎,不斷增強廣州市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十三五”期間,廣州競技體育保持在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在全省絕對領先的地位。廣州運動員在里約奧運會、雅加達亞運會、天津全運會、山西二青會、肇慶省運會以及國內外單項比賽中表現突出,共獲3項奧運會冠軍、113項世界賽冠軍、69項亞洲賽冠軍、536項全國賽冠軍和1815項省賽冠軍,共向省和國家輸送321名運動員,目前在省隊以上訓練的廣州運動員有483名。涌現出陳艾森、劉詩雯、樊振東、劉湘、劉婷婷、陳一樂等一批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廣州恒大淘寶足球俱樂部獲得2016、2017、2019年中超聯賽3次冠軍,2016年足協杯冠軍。2020年,我市有17人代表國家備戰東京奧運會,6人代表國家備戰北京冬奧會,241人代表廣東備戰陜西全運會。
最后我介紹體育大賽。
我們不斷完善體育賽事布局,把握國際體育賽事發展趨勢,構建國際知名、本地特色的高水平體育賽事體系,積極引進和培育足球、籃球、排球、田徑、網球、羽毛球等具有社會基礎和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促進冰雪、攀巖、三人籃球、電子競技、擊劍、跳繩等具有廣闊前景的體育賽事發展。積極挖掘賽事的平臺價值,持續放大賽事綜合效應,發揮賽事對餐飲、住宿、旅游、會展、文化創意、職業體育、專業體育、群眾賽事等領域的拉動作用,促進體育消費。
2020廣州馬拉松賽將于12月13日舉辦,比賽設馬拉松(42.195公里)項目,參賽名額20,000人。起點設在天河體育中心,途經越秀、荔灣、海珠、天河等四個區,終點設在花城廣場。今后廣州馬拉松賽,將不斷提高賽事專業化水平,積極求新求變,增強賽事服務,凸顯賽事特色,不斷提升賽事品質,對標國內外知名馬拉松賽,創建國際知名馬拉松賽品牌。
今后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將積極擴大賽事規模,增加傳統龍舟隊伍參賽數量,大力邀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龍舟隊伍和外國龍舟隊伍參賽,在賽事期間舉辦龍舟嘉年華等系列推廣活動,傳播龍舟文化,提升賽事內涵,弘揚中國文化,提高賽事的知名度、將賽事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嶺南文化特色的國際龍舟賽。
廣州也將致力于辦好廣州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世界羽毛球巡回賽總決賽、國際攀聯中國攀巖公開賽、廣州南沙國際帆船賽、廣州黃埔馬拉松賽等重大體育賽事,大力發展亞冠聯賽廣州賽區、中超聯賽廣州賽區和CBA聯賽廣州賽區等職業賽事,活躍職業聯賽市場,打造具有廣州本土特色的職業體育賽事精品。將重點提升以上體育賽事的質量效益、品牌形象和輻射影響力。
積極對標國際知名的體育城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鼓勵各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力量舉辦體育賽事,探索創新重大體育賽事舉辦模式。陸續引進符合廣州城市特點、匹配廣州一線城市地位,滿足市民觀賽需求、具有良好社會基礎的高水平國際體育賽事,大力提升廣州自有品牌賽事國際影響力,讓市民群眾有更多機會近距離欣賞精彩國際賽事,提升廣州城市知名度,推進國際體育名城建設。
媒體朋友們,下一步,廣州體育將大力推進與文、商、旅、創、居、醫深度融合,積極推動智慧體育、電競體育、文體博覽和體育醫療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不斷加大對體育設施的綜合利用力度,不斷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優化規范各類競賽體育服務保障工作,提升辦賽專業水平及賽事組織能力,將廣州體育事業不斷推向新高度,為加快體育強市建設和打造國際體育名城做出更大貢獻。
發布完畢,謝謝大家!
林彥華:
感謝吳局的發言。
現在有請媒體提問,也請各位記者朋友在提問前先通報您所代表的媒體機構,謝謝。
廣播電視臺記者:
我想請問一下廣文廣電旅游局,能否簡單介紹振興粵劇事業的中長遠規劃和三年重點工作?
柯顯東:
謝謝你的提問。
我們粵劇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重要藝術門類,也是廣府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站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的高度,振興粵劇,廣州責無旁貸。目前我們在2014年振興粵劇十項工作的基礎上,集中資源統籌發力,制定了中長遠規劃,即打造人才培養工程、傳承創新工程、精品創作工程、市場培育工程、推進影像工程、場館建設工程、院團發展工程。爭取三年內完成15項重點工作,即:建設粵劇人才梯隊;建成廣州粵劇院新址;整修提升八和會館、鑾輿堂;開發一條粵劇主題旅游線路;提升“戲劇創作孵化計劃”;建立粵劇名家工作室;創作一批粵劇精品劇目;開展粵劇“三進”活動;推進粵劇“走出去”;打造粵劇文化品牌活動;出版一批粵劇研究文獻;實施粵劇影像工程;加強粵劇院團建設工作;扶持民營粵劇藝術表演團體;提升粵劇的宣傳與推廣。
謝謝。
廣州日報記者:
這個問題問一下吳局,“群體通”已經發展了好幾年,使用的用戶越來越多,成績之間的合作以及共享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吳民春:
剛才在介紹里面提到,“群體通”是我們在2013年率先推出的。經過7年的發展,每年惠及了幾百萬的群眾。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也向周邊城市推廣,惠及珠江三角洲。首先,在2017年和2019年分別在佛山和肇慶共享,我們是無償提供這個平臺給這兩個城市。當時是“廣佛肇一體化”去推廣,讓佛山肇慶市民在佛山肇慶也可以定到他們當地的球場,也可以定到我們的球場,因為球場在佛山定,基本上不會跑來這邊打。基本是服務當地的佛山和肇慶。
在這兩個地方發展之后,現在清遠、中山、東莞近期準備簽約,這三個城市如果順利,12-1月就正式簽約,我們也是無償提供平臺的。基本上“群體通”項目就覆蓋了珠江三角洲,下一步陸續向全省內各兄弟城市免費開放,這個平臺在市委領導的要求,還要將一些服務功能,例如運動場館、運動器械+運動服務、運動訓練的問題也將會在這個平臺里面展現,更加便捷去服務我們的市民。后面我們也更加努力把這個平臺做好,更加貼心地為我們民眾服務,提升他們在提煉鍛煉中的獲得感和愉悅性和方便性。謝謝!
林彥華:
感謝兩位記者的提問,也感謝兩位發布嘉賓的解答,上午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