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2020海交會新聞發布會(2020年總第235場)
時間:2020年12月3日上午11:00
地點:廣州市新聞發布會
廣州市委宣傳對外宣傳與新聞發布處處長龔艷華:
各位媒體記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歡迎出席市政府新聞辦的第235場新聞發布會,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是2020海交會新聞發布會。
海交會每年舉辦一屆,自從1998年第一場海交會舉辦以來,今年是第21屆了。海交會在為廣大留學生報效祖國,促進中國發展方面做了很重要的貢獻。總書記一直以來非常關心關愛廣大海外留學生,在每年新春團拜會上都會給廣大海外學子寄語。二〇二〇年新年賀詞總書記回顧了2019年中國取得的偉大發展成就。同時,也寄語廣大海外學子,將同祖國人民一道,不懼風雨、不畏險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進共同發展努力奮斗。在今年五四青年節上,總書記一樣關心關愛著廣大青年和海外學子們。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間,總書記也不忘廣大海外學子,在德國留學人員回信,同時,也給在國內留學的巴基斯坦留學人員進行回信,鼓舞他們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學子們的力量。
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的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科技強國的建設離不開廣大海外學子的奉獻,也離不開歷屆海交會發揮的平臺作用。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了我市有關負責同志為我們發布2020年海交會的有關情況,他們是:廣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吳林波,廣州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弓鴻午,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一級調研員李江。
首先,有請廣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吳林波介紹海交會概況和廣州引才情況。
吳林波: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
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簡稱2020海交會)將于12月18日至19日在廣州舉行。目前,籌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受教育部、歐美同學會的委托,廣州市政府牽頭舉辦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我在這里對海交會進行一個簡要的介紹:
一、以“智匯、創新、共贏”為主題,海交會辦會成效突出
1998年創辦的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開啟了中國大規模引進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服務的先河。作為國家級的海外人才交流平臺,大會已經成功舉辦了21屆,大批海外人才通過這個平臺,踏上回國創新創業的圓夢之旅。據不完全統計,歷屆大會共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近5萬人,覆蓋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全國各地輸送近5萬個項目。2019海交會參會人數近3萬人次,集聚美國、英國、西班牙、加拿大、日本、德國等近30個國家的近2000名海外人才參會,覆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金融、環保、管理等多個領域。全國126個政府代表團,116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機構到會,帶來合作項目1761個,職位崗位需求14790個;總體展覽展示面積約2萬平方米。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保障“十四五”規劃順利起航的奠基之年。2020海交會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和“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重要指示,進行市場化轉型、國際化升級,以更專業化、品牌化、智能化的方式招才引才。通過海交會的舉辦,努力引進世界優秀人才,促進科技發展,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二、以“面向海內外、智匯大灣區”為宗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創新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肩負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使命。作為廣東省省會、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引擎,廣州集聚了廣東省大部分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科研人才,科技企業蓬勃發展,有條件、有能力、有責任、有擔當為科技強國、科技創新強省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廣州按照國家和省的部署,著力加強“從0到1”的原始創新和科學發現,帶動從“1到10”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探索并形成“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的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推動廣州科技創新從引進、吸收、再創新的“反向復刻”模式轉向以科學引領產業的“正向推動”新階段。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創新集群百強,首次將廣州與深圳、香港組合,形成“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位;根據《機遇之城2020》報告,廣州排名全國第三位,比去年上升1位,其中“智力資本和創新”的排名從去年第4上升至與北京并列第一。目前,廣州正按照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國家實驗室、落戶國家大科學裝置的要求,引進國際國內一流科研機構,匯聚國家級科研平臺、高層次人才團隊、重大核心技術等高端創新資源,著力構建具有廣州特色的“1+4+4+N”戰略創新平臺體系。
2020海交會致力于整合國際科技創新要素資源,提升高層次國際創新人才資源集聚平臺功能。將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新定位和新任務,以“面向海內外,智匯大灣區”為辦會宗旨,重點聚焦各層次參會目標群體需求,以活動為載體,促進人才和科技項目落地。
三、發揮海交會作為招才引智重要平臺的功能作用,積極踐行“人才強國”國家戰略
廣州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加快構筑具有高度競爭力、輻射力、引領力的全球創新人才戰略高地。2017年出臺高層次人才認定、服務保障、培養資助方案,以及為海交會量身定制鼓勵海外人才來穗創業的“紅棉計劃”;2019年發布《關于實施“廣聚英才計劃”的意見》,提出了19項創新舉措,還出臺改革力度更大的“廣州科創十二條”、《廣州市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經費使用“負面清單”》《廣州市服務科研院所建設發展的若干措施》等先行先試文件,致力為國內外高端人才來穗工作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環境條件。2020海交會將致力于把科技項目、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科技元素進行融合,夯實項目交流對接和落地服務,為海外人才搭建來穗交流對接的舞臺。
長期以來,全國各省市踴躍參與海交會,推介人才創新創業發展政策措施,發布大量崗位和項目需求。今年我們設置了國內各省市展區及各省市推介會系列活動,為各省市提供展示營商環境、人才政策、發展優勢、城市規劃以及招才引智的平臺。海外人才具有全球化思維和國際化視野,掌握最新科技資訊,有豐富的海外實踐經驗和獨特溝通優勢,是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急需的人才。我們熱切希望廣大海外人才充分利用2020海交會這個平臺和機會,深入了解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創新創業環境,抓住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機遇,積極投身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充分釋放創新創業激情活力,為個人事業發展書寫新的輝煌!
歷屆海交會的舉辦,都得到廣大新聞媒體的大力支持幫助和廣泛宣傳報道。我謹代表廣州市政府、海交會組委會,誠摯邀請和熱烈歡迎各位媒體朋友到大會進行觀摩和采訪報道。12月18日,讓我們相約花城廣州!
謝謝大家!
龔艷華:
感謝吳秘書長的發言。吳林波副秘書長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海交會的情況。海交會主題是“智匯、創新、共贏”,匯聚智慧、促進創新、實現共贏。1998年第1屆到今年已經是22屆了,這個平臺引進了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近5萬人,覆蓋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全國輸送了5萬多個項目。海交會平臺給予祖國的建設,也給予廣大海外人才提供了創新創業的舞臺。在新的時代面向海內外智匯大灣區,打造大灣區人才高地。特別是落實總書記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戰略,要發揮海交會在引智重要平臺的功能作用,推進人才強國戰略的助力、實施。
歷來的海交會,廣東是海外留學的發源地,赴美留學第一人是生活在中山市香山縣南屏村的容閎先生。在1847年1月4日,容閎先生赴美在耶魯大學留學,獲得學士學位。在他的大力推薦下,在1872年,容閎先生率領30位幼童赴美國留學。在中國海外留學的歷程中,廣東、廣州都作出了很重要的貢獻,在推進留學人才,為祖國建設,在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海交會平臺將發揮重大作用。
接下來,有請廣州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弓鴻午介紹2020海交會辦會亮點和籌備情況。
弓鴻午: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弓鴻午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來到2020海交會新聞發布會現場。首先,我謹代表海交會組委會,向一直以來關心和支持海交會發展的領導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2020海交會由教育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29個城市(機構)協辦,將于12月18日至19日舉行。2020海交會堅持以“智匯、創新、共贏”為辦會主題,以“面向海內外,智匯大灣區”為辦會宗旨,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戰略思想,以更積極、開放、有效的方式聚才引才。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2020海交會的總體籌備情況。
2020海交會將采用“線下主陣地+線上廣傳播+海外分會場”的辦會形式。線下主會場設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展示規模將達25000平方米,規劃了10個以上展覽展示專區,10場以上專業論壇及活動,展示項目超1200項。同時,2020海交會將著力打造線上會場和海外分會場,致力為歸國熱情高漲的海外留學人員來華創新創業發展鋪路架橋。
一、線下主會場主要活動
線下主會場主要活動包括開幕活動、高端論壇、展覽展示、項目和人才交流、專題活動、實地考察6大板塊,將主要邀請已入境的海外人才參加。
第一個板塊是開幕式。擬邀請主辦部委領導、省市領導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同時,邀請國內外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春暉杯”大賽入圍項目選手及其他海外人才代表、協辦城市及其他城市代表、科技服務機構代表、企業代表參加。
第二個板塊是高端論壇。以現場會議與遠程連線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多場論壇活動,實現信息與思想的前瞻性、導向性傳播。主要有2020灣區論壇——《歸·創》、2020中國科技金融論壇、2020中國科學院科學文化創新講壇“格致論道·灣區”、中國留學人員回國服務聯盟成員單位座談會暨2020年最具成長潛力的留學人員創業企業發布會、2020灣區海創大講堂等。今年主論壇以“歸·創”為主題,邀請海內外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知名專家學者與留學歸國創新創業人員與會,共話留學人員關注的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全球人才發展路徑、科技創新趨勢、大灣區招才引智政策等。
第三個板塊是展覽展示。2020年海交會展覽展示分為國內城市創新展、海外人才項目展、科技創新成果展、創新創業服務展4個展區,下設13個主題服務區。結合當前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與產業發展的趨勢和重點領域,多維度展示國內各省市招才引智與創新創業環境、海外人才和科技項目、引進人才和項目落地成果、創新創業服務資源。
第四個板塊是項目和人才交流。包括“花城之夜”交流會、項目路演對接、人才招聘以及相關座談推介活動,以更積極、開放、有效的形式,開展大會項目和人才交流活動,吸引海外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攜項目參會對接,促進項目開放合作和人才交流。
第五個板塊是第15屆“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專題活動。一方面在線下主會場設“春暉杯”大賽專區,開展“春暉杯”大賽十五周年座談交流活動、第十五屆“春暉杯”大賽入圍項目展示對接及創業環境展示,在線上會場開展項目路演、項目對接等活動。另一方面視疫情防控情況發動已歸國的參賽人才現場參與海交會,走進國家級孵化基地感受創業環境,鼓勵到大灣區就業創業。
第六個板塊是實地考察。圍繞大灣區產業發展布局和廣州科技創新重點產業需求,組織優秀海內外人才走進科技園區與企業,深入了解國內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二、線上會場主要活動
鑒于疫情狀態下部分人員無法親臨線下會場參與活動的實際情況,2020海交會將開設線上會場,通過全新的數字信息技術實現“智慧展覽展示”“項目對接”“論壇直播”“在線招聘”等功能,為大家廣泛參與、共享盛會提供便利,大幅提高海內外人才和項目交流合作的實效。
三、海外分會場主要活動
為應對全球疫情狀態下廣大海外人才不便來廣州參加主會場活動的實際情況,2020海交會將在粵港澳大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英國、德國、比利時、以色列、白俄羅斯等地區開設分會場,舉辦項目展示、海外人才招聘、對接交流等線上和線下活動,借助先進的數字信息技術手段,通過音視頻直播和錄播等豐富的形式,為海外人才搭建全方位的、可對接的交流平臺,幫助海外人才深入了解國內各地創新創業環境、人才政策和科技創新成果。
2020海交會的各項籌備工作均進展順利。截至目前,已有近3000名常駐海外工作、留學的人才攜近3500個項目報名參加主會場和海外分會場活動,報名人才覆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23個國家及地區,其中博士及以上學歷占54.9%。明珠科學園、鵬城實驗室、4家大科學裝置、4家省實驗室、2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以及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的50余個政府代表團報名參展參會;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預計最終將達500余家,重點參會單位包括華為、恒大、美的、華發、越秀、匯豐、比亞迪等知名企業,預計帶來崗位需求逾2萬個。2020海交會籌備工作至今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有意參會的人才或項目、論壇,可抓緊時間前往海交會官網(ocs-gz.org.cn)進行報名。我們熱切期待,通過本屆海交會為廣大海外人才提供平臺與機遇,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聚英才。
最后,感謝各位媒體朋友的關注和支持,希望各位將2020海交會的活動內容更加精彩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謝謝大家!
龔艷華:
感謝弓書記的發言。弓書記就2020海交會相關籌備情況、目前的進展情況和下一步開展工作情況為大家做了發布。海交會舉辦的時間是12月18日-19日,地點是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形式是線上線下相結合,主題是“智匯、創新、共贏”。大會宗旨是面向海內外、智匯大灣區。
剛才發布了線上主會場和線上海外分會場情況,線下的國內主會場有6大板塊,包括:開幕活動、高端論壇、展覽展示、項目和人才交流、專題活動、實地考察。海外線上活動包括智慧展覽展示、項目對接、論壇直播、在線招聘。截至目前,留學人才已經攜3500多個項目參加報名了國內主會場和海外分會場。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高校和企業達到500余家。抓緊在最后的報名窗口期,進入海交會官網進行報名。
現在進入提問環節,也請各位記者朋友在提問前先通報您所代表的媒體機構,謝謝。
廣州日報記者:
剛才聽了發布內容的介紹,感覺今年的海交會將有很多革新。請問與往屆相比,這屆海交會有哪些新的辦會思路?謝謝!
李江: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一級調研員李江
謝謝您的提問。
海交會在繼承往屆大會成功經驗的基礎上,2020海交會將以更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智能化的方式為廣大海內外人才搭建開放合作的廣闊舞臺,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致力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著力集聚世界一流的高素質優秀人才隊伍。
一是著力實現市場化轉型。2020海交會創新辦會模式,由政府全權包干轉變為市場自主運營、政府指導監管。依托市場化辦會機制,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多元投入,拓展各類合作渠道,引入人力資源、投融資、創業孵化、科技服務等多個行業的專業服務機構,共同搭建平臺,為海外人才、留學人員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全鏈條服務。
二是著力實現國際化升級。剛剛已經介紹到,2020海交會將采用全新的“線下主陣地+線上廣傳播+海外分會場”辦會形式。這是針對今年疫情在世界蔓延的趨勢創新的辦會方式。本屆海交會將整合國際資源,在粵港澳大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英國、德國、比利時、以色列、白俄羅斯等地區開設分會場,以海內外聯動的方式擴大海外覆蓋面,為海外人才、留學人員參與海交會提供便利。
三是專業化提升。2020海交會將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海洋經濟等領域,策劃系列生物醫藥專業活動和板塊,如廣州生物醫藥創新研發論壇、生物醫藥展區、防疫抗疫高科技成果展區等,形成政產學研集聚效應,打造生物醫藥行業機構、人才、項目集聚的盛會。廣州“1+4+4+N”高端戰略創新平臺體系中的“1”(明珠科學園)、“4”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4”個省實驗室、“N”個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將齊聚2020海交會。
四是著力提升品牌化。2020海交會將深耕人才項目落地服務,利用科技金融手段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建立海交會人才服務窗口、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國際科技孵化基地、服務機構集聚基地等線下服務實體,拉動海外人才的交流循環,不斷發揮“中國海外留學人員交流第一品牌。”
五是著力提升智能化辦會。2020海交會將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打造“云海匯”線上海交會平臺,全面推動傳統辦會方式的數字化轉型。搭建集政策咨詢、融資撮合、合作對接、人才招聘為一體的線上服務平臺,在會前、會中、會后的不同階段為參會單位、參會人員提供全終端的“線上海交會”服務,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為海外人才、項目的順利落地對接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服務平臺。通過建設海交會高層次人才及項目數據庫,建立全平臺線上需求采集、分析、跟蹤、對接、服務全鏈條需求跟蹤服務體系,引入市場資源,借助市場力量提供常態化、專業化的優質服務,真正打造“永不落幕”海交會。
今年的海交會創新著重是市場化轉型、國際化升級、專業化提升、品牌化拓展、智能化辦會。
謝謝!
南方日報記者:
剛剛聽到歷屆海交會辦會成效突出,共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近5萬人,向全國各地輸送近5萬個項目,不知道是否可以作更詳細一點的介紹?謝謝!
李江:
謝謝您的提問。
海交會作為國家級的海外人才交流平臺,22年來大批海外人才通過海交會平臺踏上回國創新創業的圓夢之旅。
在前面發布中已經涉及到,我通過一組典型的案例回答這個問題。如益善生物的創辦者許嘉森,自耶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后,于2006年通過第九屆海交會找到理想的創業園區,創業第一站選擇在廣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開創我國個體化醫療產業先河。還有一個是邁普醫學的袁玉宇和徐弢通過海交會邁出理想第一步并獲得資金,企業成為全球生物3D打印技術的領導者;禾信儀器的周振通過大會落戶廣州開發區,10年時間打造全國領先的質譜儀器企業并掌握自主研發核心技術,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省,周振向總書記匯報企業發展情況并受到親切勉勵;廣汽“傳祺”系列汽車研發團隊領頭人陳子棨博士通過大會回國發展,陳博士也是通過海交會回國發展,在廣汽開創一片新的天地;還有從事“基因沉默技術與治療研發團隊”主發起人張必良博士通過大會落戶廣州;海交會還吸引諾貝爾獎得主克雷格·梅洛教授加盟并入選廣東省引進第二批創新科研團隊;百度集團李彥宏也通過大會得到創業發展的支持。
除了引進人才和項目外,海交會還直接促成一批與國際接軌的孵化機構、研發機構及服務機構的設立。如首屆留交會后,作為倡議人之一的李大西博士在深圳籌劃創立深圳留學生創業園,成功孵化了朗科、迅雷等一大批明星企業;由廣州威格林董事長范群主持,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歸國內而打造的“創業—生活”一體化新型生態孵化模式園區“廣州歸谷科技園”誕生于第17屆海交會。
謝謝!
龔艷華:
謝謝李江局長給予的回應,也感謝媒體的提問。
今天的發布會就海交會總體的概況和本屆海交會籌備情況、進展等相關情況給予媒體朋友做了通報。工作人員會將歷屆海交會的相關背景資料提供給各位媒體朋友,希望結合本次海交會的舉辦,深入挖掘海交會在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戰略中所發揮的作用,給予全面立體、深入地報道。
再次感謝出席發布會的市政府副秘書長吳林波先生,科技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弓鴻午先生,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一級調研員李江先生。感謝媒體朋友出席今天的發布會并進行報道。
今天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