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完成碧道建設200公里 累計建成碧道1000公里
源頭控污力度不減。加強《廣州市河涌水系規劃(2017-2035年)》與城鄉規劃銜接,在新編、調整詳細規劃及規劃管理中落實水系控制線,落實河湖水系規劃管控和保護要求。開展網格化治水,清理整治污染源2279個;新清理整治“散亂污”場所1320個,深化推動村鎮工業集聚區整治提升;拆除涉水違法建設約26萬平方米(累計1600萬平方米);加強國、省考斷面周邊養殖尾水水質監督抽檢,上半年全市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同比減少1.3%和1.5%;開展“清漂”專項行動,清撈水面漂浮物約1萬噸。
深入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新建污水管178公里,新建污水處理廠2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8萬噸/日,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799萬噸/日;排水單元達標建設穩步推進,2022年目標為達到80%,力爭85%,目前達標比例已達到86.38%;推進443合流渠箱雨污分流改造,已完工245條。印發《廣州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30個自然村治理納入省民生實事,已完成17個村;1-6月,全市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總量約12.7億噸,日均處理量700.6萬噸/日,氨氮削減量2.5萬噸;經初步測算1-6月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91.2%,處于全省前列。
完善105個排澇片區洪澇風險圖
打贏多輪防汛攻堅戰。為有效應對5月10日-13日強降雨,市水務局成立11個工作組,下沉各區和市水投集團駐點督導,科學精準實施河湖“預騰空”及水庫蓄水管理。6月中下旬,“雨洪潮”三碰頭,各部門緊密協同、科學調度、搶抓防御,全力做好堤防防御、排水防澇、山洪防御等,未出現人員傷亡事件。面對北江大堤告急情勢,組建應急專班進駐,確保防洪安全。
強化巡防應急保障。落實《廣州市城市內澇治理行動方案(2021-2025年)》,409個項目已完工96個。實施“智慧水務”項目,完成443個內澇水尺、674個河道水位等監測站點建設。算清“水賬”,完善105個排澇片區洪澇風險圖,為水旱災害防御“四預”提供支撐。
城鄉集中供水普及率100%
水資源管理優質高效。建成以西江、東江、北江和流溪河構成的“三江四源”飲用水源保障格局,全市37個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841.67萬立方米,多年供水水質綜合合格率達99.98%以上,城鄉集中供水普及率100%。
水源工程加快建設。大力推進北江引水、牛路水庫戰略備用水源等工程建設,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完成投資66.1%,高新沙水庫壩體填筑完成66%。全年計劃完成農村供水改造55條村,已通水16條村。
節水工作穩步推進。完成海珠、天河、白云、黃埔、南沙、從化區節水型社會省級初審和驗收準備。積極應對2021年底以來東江罕見旱情,印發實施《2021-2022年廣州市抗旱防咸保供水工作方案》,工程、管理措施雙管齊下,有效保障了城鄉有序供水。
廣州市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圍繞四方面繼續深入開展各項工作:深化源頭減污,從嚴從細排查整治各類污染源;緊盯重點難點,強力攻堅推進治水工程建設;聚焦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幸福河湖美麗河湖;嚴格監督考核,壓實壓緊各級河湖長工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