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花城書寫幸福城市新答卷
一年一度,廣州再與幸福邀約。日前,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論壇在上海舉行,活動現場,“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結果公布,廣州再次入圍。這是羊城第七次獲此殊榮,也是繼2022、2023年后,連續第三年獲獎。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推選中,天河區還第五次被評為“最具幸福感城區”。
怎么定義一座城市的幸福?千個人心中也許有千種答案。但能肯定的是,城以聚民而興,民以城興而安。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5周年,廣州如何以更加智慧的發展戰略和更加精細的治理思路塑造“人與城”的關系,讓民生福祉更可感可知,讓城市治理成色更足,更有溫度,讓城市的人文魅力質感更足?讓我們一起解讀“幸福”二字背后的人民期盼。
民生關懷細致入微,繪就了幸福感的底色
在廣州,幸福感來源于街頭巷尾的言笑晏晏,來自社區里溫暖的鄰里關系,一個個聚焦民生“微實事”的鏡頭,正體現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成為幸福感的來源。每當臨近飯點,在亮堂的社區食堂里,老人們圍坐一桌“搭食”,吃著飯菜,嘮著家常。“平時家里就我一個人,每天都來食堂吃飯”“飯菜很可口,物美價廉。”一張張慈祥笑臉,正是煙火氣的鮮明注腳。“我們想營造好的氛圍,讓長者們樂意走進來。”一名社區食堂工作人員說出心聲。
“一粥一飯”總關情。中國傳統文化里,一頓飯食不僅是生活所需,更代表著穩穩的幸福。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出一點,長者食堂、社區食堂逐漸覆蓋起了街道村居,“中心城區10至15分鐘,外圍城區20至25分鐘”的服務網絡逐漸清晰。
包容與關愛是一座暖心城市的“標配”,廣州擁有近六千個醫療衛生機構,綜合功能的頤康中心進入社區,母嬰室在地鐵、商場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這一年,廣州的社區慈善基金增長至1175個,全市176個鎮街“雙百工程”社工站,2807個村(居)社工點,為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兜底民生。
還有什么細節,能體現出城市的“暖心”?
可能是老舊小區的煥然一新。曾經的越秀區三眼井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隨著適老化改造、照明設施修理、翻新公共墻體等一項項微改造項目落地,社區重新煥發出獨特的人文魅力。近年來,廣州以“繡花功夫”推進老舊小區微改造,成功打造了一批如永慶坊、泮塘五約等具有嶺南特色的亮點項目,讓老社區新起來,人居環境靚起來。
也可能是來自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伸出的援手。在高架橋上,“的哥”面對烈火毅然“逆行”;在馬路上,數十名路人不約而同地共同撐起公交車救人……每逢關鍵的時刻,總有平民英雄作出“逆行”選擇,這種下意識的見義勇為,正是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程度的最好詮釋。僅僅在今年,廣州就有200名平民英雄因為善行義舉受到表彰。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
文脈浸潤延綿千年,成就了幸福感的支撐
12月初,奧地利前總理沃爾夫岡·許賽爾來到廣州參加“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一場場“腦力活動”之余,他開始仔細打量這座城市。幾天后,已經身在西班牙的他再次提起廣州:“那里的歷史讓人印象深刻,比如南越王墓等歷史遺跡,這是值得中國人珍惜的世界遺產。”
誠如外國友人所說,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嶺南文化中心地,廣州2200多年的文脈孕育著獨特的文化。在茶樓品上一盅兩件,到劇院聽一出“私伙局”,走進文化館賞一次雄獅少年翻騰跳躍,這些場景都是“老廣”們的日常,人們的幸福感來源于濃濃的文化認同。
歷史建筑是文化的堅固載體。從北京路步行街的宋代古步道上邁過,千年前先民忙碌的身影仿佛在眼前掠過;古老的城墻斑駁堅韌,見證了歷史滄桑;陳家祠的雕梁畫棟展示了嶺南建筑藝術的精妙,承載著對文化的敬仰與傳承。
創新性傳承,為文化注入持久動力。如果說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化產業則為城市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廣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今年,國漫電影《落凡塵》對中國神話傳說牛郎織女進行現代化表達,頻頻“破圈”收獲年輕觀眾喜愛;剛剛公演的舞劇《英歌》將傳統的民間英歌舞賦予新的時代“精氣神”,讓古老的非遺通過獨具匠心的舞臺演繹傳播到五湖四海,獲得盛贊“出乎意料的震撼”;作為廣州文化產業發展的“金字招牌”,今年的廣州文交會與影博會合并舉辦,參展參會規模、成交金額和行業影響力逐年提升,品牌效應和輻射功能逐步凸顯。
綠美之城詩情畫意,鋪展幸福的“工筆畫”
生態美則城市美,生態興則文明興。廣州北部依偎蔥蘢云山,中部流淌悠悠珠水,南部擁抱浩瀚海洋,念好“山海經”,打好“生態牌”,正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走進城市社區,只見河涌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步步成景令人心曠神怡,水面上不時鋪滿的落花,不禁讓人想到詩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意境。一個個口袋公園、市民公園,使人們推開窗戶即看見綠蔭、走出家門能步入自然,營造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
走進山林湖泊,“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的畫卷徐徐展開。這里山、水、林、田、海自然生態資源齊備,北回歸線穿城而過,擁有全省過半數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廣州還擁有世界城市中心城區面積最大國家濕地公園海珠濕地,建有全國規模最大、植物種類達到2萬多種的華南國家植物園,這些都是亮麗的城市“生態名片”。
森林步道255.8公里、森林覆蓋率41.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4.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23平方米,各類公園1426個……一串串亮眼的數字,正是廣州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成績單。近年來,廣州確立了“樹蔥蘢、道千里、惠萬民”的愿景目標,制定《綠美廣州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實施綠美生態建設“八大工程”,主要綠化指標在全國特大城市中位居前列,PM2.5平均濃度保持國家中心城市最優。
本月內,廣州市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成果展示平臺正式亮相。該展示平臺聚焦廣州市打造美麗中國城市樣板成果,市民們可以足不出戶欣賞自然風光,探尋城市新魅力,還可詳細查看全市空氣質量狀況、水環境質量狀況、空氣負(氧)離子濃度和花粉濃度指數等環境數據,廣州又多了一個“見美見綠”的新窗口。
高質量發展與國土空間優化并驅,積蓄幸福的動能
只有當發展的土壤足夠優渥,城市才能真正成為人們的向往。從這個維度講,幸福感來自城市的向上動能,以及個體在城市內感知到的發展期許。
2024年,全球最權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機構之一的“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aWC)發布了最新的世界城市體系排名,廣州位居第22位,排名創新高,穩居世界一線城市。近年來,廣州不斷加快改革和創新的步伐、持續推進營商環境的提升,不斷擴大國際交往的“朋友圈”,排名提升可謂實至名歸。
這里消費熱情高漲。從春季“廣州過年,花城看花”,夏季“Young城Yeah市,夜夜精彩”,到秋季“千年商都,購物天堂”,冬季“時尚之都,品質生活”,繽紛多彩的消費活動貫穿全年,讓人目不暇接。
這里新質動能澎湃,擁有三萬億元的“城市家底”,有35個工業大類行業,6個產值超千億元的先進制造業集群,7個增加值超千億元的服務行業。24家全球獨角獸企業在這里集結,超高清顯示面板產能全國第一,生物醫藥企業總數全國第三。
這里應“運”而興,整備待發。目前,第十五屆全運會各項籌備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推進。在廣州市的發展歷程中,體育運動和體壇盛會的角色舉足輕重,人民在運動中感受到幸福感。
這里融灣向海向未來。如今《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賦予了廣州“建設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新使命。千年城脈、文脈、商脈將繼續傳承發展,傳統中軸線、新中軸線與活力創新軸將融合互動,中心城區“歷史文化核”、東部中心“現代活力核”、南沙新區“未來發展核”將聯動發展,推動又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蓄力高飛,一個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緊湊布局、融灣發展的“中心型世界城市”將屹立南海之濱。
鏈接
什么是“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
“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由《瞭望東方周刊》主辦,迄今已連續舉辦18年。本年度調查推選活動以“改革創新,讓城市生活更幸福”為主題,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策部署,以城市居民為參與主體,聚焦共建人民城市、共創幸福生活,對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城市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行調查分析,展現中國城市增進民生福祉的創新舉措和顯著成績。
據悉,2024年度的調查推選活動歷時近3個月,經過了大數據采集、問卷調查、材料申報、實地調研、專家評審等環節的嚴格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