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化“一芯兩翼”格局:中段打造智慧策源芯 北段打造知識轉化翼 南段打造前沿合作翼
科技創新是撬動未來的杠桿,也是提升一個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近期,剛經國務院批復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新賦予了廣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的核心功能定位,明確將優化構建“一帶一軸、三核四極”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空間結構。
其中“一軸”即活力創新軸,為了落實總體規劃賦予廣州全新功能定位,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同步編制完成《廣州活力創新軸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在廣州自古至今已形成的傳統中軸線、新城市中軸線的基礎上,面向科技時代、灣區時代新謀劃了一條重要的城市功能軸線:北起中新廣州知識城、南至南沙科學城,串聯了東部中心、獅子洋增長極等重要戰略節點,貫通廣州南北、縫合灣區東西的關鍵區域,面積約1567平方公里。
建設活力創新軸既是廣州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部署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灣區東岸科技走廊完型、引領西岸科技創新走廊成型的核心承載,更是廣州加快自主創新、凝聚新質生產力、實現經濟大市挑起經濟大梁的重要抓手。
《規劃》提出活力創新軸3大定位,即“國際開放合作承載地、國家自主創新策源地、灣區四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融合引領地”,4大核心功能,即“大灣區科技攻關引領區、創新轉化示范區、未來產業先導區、政策創新試驗區”,將積極打造引領廣州向新而行的“創新之軸、開放之軸、活力之軸、山水之軸”。
活力創新軸貫通廣州南北、縫合灣區東西的關鍵區域。(資料圖片)
貫通科創鏈條 優化“一芯兩翼”
活力創新軸是全市創新資源的集聚高地,擁有30%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40%的碩博學歷人口,51%的高新企業和74%的獨角獸企業。基于資源優勢,《規劃》加速貫通“創新策源—孵化轉化—產業應用”完整鏈條,按照北、中、南三段,提出優化“一芯兩翼”的空間結構,構建分工有序、創新發展格局。
中段打造智慧策源芯,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國際生物島、大學城、獅子洋增長極為核心載體,彰顯專業服務和創新孵化引擎作用,聚焦總部服務、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未來交通等領域,深化校企合作、多元創業空間供給,推進與佛山、東莞等周邊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合作平臺,依托高等院校和交通條件助力粵港澳優質生活圈建設。
北段打造知識轉化翼,串聯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東部中心、天河智慧城等重要平臺,彰顯智能制造企業鏈群優勢,主攻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領域,加密中試平臺、研究院和實驗室布局,以高水平產業園區配套服務吸引智造龍頭企業集聚,推動科技研發—智能制造聯動發展,引領賦能北部區域,推進與空港經濟區—花都高新區—佛山三水地區共同打造智造產業集群。
南段打造前沿合作翼,包括慶盛、南沙科學城、明珠灣、南沙樞紐、萬頃沙等重要平臺,彰顯深海深空新興領域引領力,主攻海洋科技、空天科技、人工智能與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等領域,前瞻優化深空深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布局,推進與深圳光明新城、東莞松山湖地區共建灣區“創新三角”,加快建設成為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和泛珠三角區域的交通中樞和科創交流服務中心。
塑造科技動脈 強化四個“之軸”
當前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功能的城市功能發展軸線日益成為引領城市乃至區域、國家發展的重要引擎。“活力創新軸的提出不僅是基于對廣州一個片區自身發展的路徑思考,更要面向黃金內灣甚至更廣闊區域持續拓展發展縱深,思考如何利用資源稟賦優勢,落實承接國家賦予廣州的定位和核心功能,如何在大灣區創新發展格局中找到發力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基于此,我們依托活力創新軸的比較優勢與區域角色,錨定了四個適配活力創新軸發展的關鍵詞——創新、開放、活力及山水。”
創新
打造勇攀高峰的創新之軸 推動產業與科技互促雙強
圍繞原始創新策源,《規劃》提出打造知識型、企業型兩類共16片創新集聚區,加強“學校—企業”互動,實現“科研—前沿”躍升。持續推進“國之重器”在廣州落地集聚,深化環五山、環大學城、環港科大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加強創新主體1千米范圍內眾創空間、孵化器、概念驗證中心、校企合作實驗室等嵌入式創新空間供給,統籌力量加強關鍵技術領域科技攻關。面向不同類型科技創新企業發展需求,加強土地“收儲—供給—建設”全流程引導,營造大中小企業集群創新生態。
構建上下游產業鏈集聚共融的產業集群,《規劃》謀劃數字經濟、智能交通、生物經濟、空天深海、先進制造五類18片產業集聚區。保障產業連片優質發展空間,結合城市更新重點推進“產業保障房”和“工業上樓”,探索產業混合用地、存量土地和建筑功能轉換等,提供多元彈性的產業空間載體。賦能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攻關組織方式,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打造創新應用場景,提升現代金融、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保障能力,實現科技強、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
開放
建設高效共享的開放之軸 暢通平臺與要素無界交互
實施“雙1小時”暢聯計劃。軸內近期重點建設永九快速至開放大道至東部快速通道,打通3處斷點和13處堵點,未來軸內將形成3條高快速通道和3條軌道通道,實現軸內南北1小時貫通;在與灣區兩岸的鏈接方面,將加快蓮花山通道建設,謀劃港深西部鐵路延伸至南沙,通過與灣區兩岸10條沿江通道的銜接建設,推進灣區兩岸1小時可達。
適應新興技術作用下城市空間流動化、自由化、復合化的發展趨勢,加快打造開放無界的交流平臺,比如圍繞知識城、新塘站、蓮花灣站、慶盛站、南沙站等多個區域交通樞紐,打造功能復合的灣區交流與服務平臺,提供廣泛的生產服務、會議交流、成果展示等功能;依托琶洲、明珠灣、中新廣州知識城內的會議會展設施,將建設3個國際科創客廳,暢通創新企業的國際推介與宣傳渠道,培育全球科技峰會、企業家論壇、未來城市雙年展等會議會展品牌;適應企業需求和新興技術發展,前瞻部署多個算力中心,支撐資源互惠共享,織密創新要素對流網,推進全球智慧匯聚于此、本地智慧走向全球。
活力
營造宜居宜業的活力之軸 助力人才與城市共同成長
知識—創新經濟時代的新地理模式強調企業跟著人走,高品質、自由宜居的生活環境成為當前吸引人才的主要發力點。
《規劃》積極以青年友好、人才友好為目標,提出建設10處青年人才社區、11處粵港澳或國際人才社區、5處科學家社區。積極為各類人才落戶安居、就業創業、研發攻關、展示推廣等構建全周期、定制化高品質服務,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實現個人成功與城市繁榮的互相成就。針對國際及港澳科技頂尖人才,將著重滿足出入境便利、科研經費(包括科研財政資金過境免稅等)、團隊支持等需求,加快推進國際化社區建設;科學家人才方面,將積極營造自由寬松研發環境,探索簡化流程、長周期資助制度、彈性考核等制度;企業領軍人才方面,將著力加強優質醫療、教育資源的供給;創業人才方面,將加大在安家補貼、研發、產權、投融資、培訓與專業服務方面予以支持,加強軌道站點周邊人才住房、微創新單元、低成本辦公空間等的供給。
山水
塑造風景優美的山水之軸 促進藍綠和城園共融共生
以塑造風景優美的詩意棲息地為目標,規劃提出了構筑1條長約150公里南北貫通、山江海連城的綠美科創公路的設想,并分段規劃6條特色主題游憩徑,7處生態公園、13處城市公園等,鏈接軸內山、江、海、村、田等獨特的景觀資源,激活軸內山水本底要素的生態價值與歷史文化資源的文旅潛力,塑造優美風光與人文底蘊交織的創新空間。
同時,可隨時隨地交流的交互場景對放大創新轉化的乘數效益尤為關鍵。《規劃》明確將加快在重要創新集聚區、產業集聚區等開展生活街道優化,增加咖啡廳、書店、藝術館等第三空間密度,以“公園+”“街道+”“廣場+”“屋頂+”等推進大眾文化、創意藝術、休閑經濟等功能融合。
廣州活力創新軸總體規劃
3大定位
國際開放合作承載地
國家自主創新策源地
灣區四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融合引領地
4大核心功能
大灣區科技攻關引領區
創新轉化示范區
未來產業先導區
政策創新試驗區
一芯兩翼
智慧策源芯
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國際生物島、大學城、獅子洋增長極為核心載體,彰顯專業服務和創新孵化引擎作用,聚焦總部服務、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未來交通等領域,深化校企合作、多元創業空間供給,推進與佛山、東莞等周邊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合作平臺,依托高等院校和交通條件助力粵港澳優質生活圈建設。
知識轉化翼
串聯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東部中心、天河智慧城等重要平臺,彰顯智能制造企業鏈群優勢,主攻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領域,加密中試平臺、研究院和實驗室布局,以高水平產業園區配套服務吸引智造龍頭企業集聚,推動科技研發—智能制造聯動發展,引領賦能北部區域,推進與空港經濟區—花都高新區—佛山三水地區共同打造智造產業集群。
前沿合作翼
包括慶盛、南沙科學城、明珠灣、南沙樞紐、萬頃沙等重要平臺,彰顯深海深空新興領域引領力,主攻海洋科技、空天科技、人工智能與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等領域,前瞻優化深空深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布局,推進與深圳光明新城、東莞松山湖地區共建灣區“創新三角”,加快建設成為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和泛珠三角區域的交通中樞和科創交流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