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館旺了 文物活了 文創火了
廣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五六千年的人類活動歷史和2200多年的城市發展歷史,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嶺南文化中心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排頭兵,廣州擁有豐富的文博資源,承載著廣州千年的城脈、商脈和文脈,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廣州大力推動文博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發老城市新活力,努力推動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
讓觀眾看到真正想看的
雖然“博物館熱”在今天已經不是個新鮮詞,但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廣州文博的熱度之高,還是讓人驚喜。
10月1日上午10∶01,2024國慶升旗儀式在廣州博物館舉行。伴隨著雄壯激昂的國歌奏響,升旗手振臂將國旗揮向天空,現場的學生、家長代表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共300余人面向國旗肅立,高唱國歌。隨后,小小講解員張若兮帶領觀眾集體登上鎮海樓,在“廣州解放后第一面五星紅旗”前,聲情并茂地講述了這件紅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朱曉秋介紹,這也是這件館藏一級文物第一次以“全畫幅”形式與公眾見面。作為進一步提升博物館公眾服務的舉措之一,廣博在全新推出的“明星文物”項目中創新地采用了“觀眾點單”的模式,將觀眾的票選結果作為選擇重點文物展出的重要依據,“讓觀眾看到真正想看的”。
服務,是驅動博物館效能提升、讓更多市民游客在博物館中賓至如歸的關鍵詞。近來,廣州的博物館以公眾需求為導向,以公眾視角為參考,在優化服務方面探索出了許多新路。比如,針對客流量的暴增優化預約管理,引入多種技術手段科學、動態地評估和檢測博物館場館承載情況,為入館觀眾提供盡量舒適的游覽體驗。延長開放時間,如暑假期間廣州博物館鎮海樓展區逢周五延長開放時間至20∶30、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每周六晚延長展廳開放時間至20∶30等,不僅讓許多外地游客有了更充裕的逛館時間,也打造出一系列高水平的“博物館之夜”產品,做大了“增量”。
觀眾樂意來了,還要能“看得懂”。今年以來,廣州藝術博物院開展講解2288場次,南越王博物院提供線上線下講解6350場次。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首開人工講解收費服務試點,國慶假期共接待收費講解288批,營收近8萬元。大量的社會志愿者、“小小講解員”們的加入,更烘托出“全城共講廣州故事”的良好氛圍。
小朋友在講解員老師的介紹下欣賞五羊雕塑
讓文物與公眾直接“對話”
作為與公眾進行“文化對話”的前沿窗口,大大小小、類型多樣的博物館、文物點是讓優秀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最佳途徑,是實現文化產品高質量供給的快捷通道。
在廣州的博物館里,既能看到“從廣州出發——‘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這樣的精彩展覽,也能看到南漢康陵遺址的“傾聽·康陵”沉浸式藝術劇場,參與“帥府仲夏夜”“紅色文化輕騎兵”“發現中共三大”等活動,或加入傳統工藝課程校園推廣項目,成為一名身體力行的“文化踐行者”。
年輕人熱衷的文創,更讓許多文物成為了“明星”。國慶假期,陳家祠文創共銷售產品14837件,銷售金額共535497元,日均銷售金額7.64萬元。其中,10月4日的銷售金額達10.07萬元。基于陳家祠建筑元素開發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陳家祠陶塑系列、有福氣系列、福運連綿系列、陳家祠印記系列、一葉藍窗系列等產品深受游客們喜愛。假期期間,全市市屬博物館文創產品營收更是突破100萬元。
各館還在提升場館環境上下功夫,如農講所大院內打造的“火炬燈”將燎原星火的設計概念貫穿場地,并噴印木棉花圖案,成為新的拍照打卡點。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完成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舊址陳列提升,于3月27日首次向公眾開放,讓“小而美”的文物更加深入人心。
讓文物有自己的“地圖”
近幾個月來,在廣州的城鄉各處,常能見到一隊隊風塵仆仆,帶著各種設備,對著老建筑、老碑刻、老樹等測量、拍照的人,他們是開展廣州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文物工作者。廣東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從2023年11月開始,到2026年6月結束。“四普”將對已認定、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開展復查,同時對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開展調查。記者了解到,目前廣州已經組建了普查隊近20支,專職普查隊員100余名,此外,各區還分布著大量熟悉當地情況的“文物聯絡員”。他們將共同繪出廣州全市不可移動文物“一張圖”和各處不可移動文物的基礎信息數據。
番禺區文物普查辦副主任、區文廣旅體局黨組成員、區文物辦主任胥雪松說,這就好像給文物“修家譜”,也像給它們“畫像”。摸清楚了底,才能更好地為下一步的文物保護利用和城鄉建設服務。
廣州是國內最早開展文物地方立法的城市之一,逐步建立以地方性法規《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為主干,以《廣州市革命遺存保護辦法》《廣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規定》等地方規章和《廣州市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廣州市國有建設用地供應前考古調查勘探程序規定》等規范性文件為配套,精細化、全覆蓋的文物保護法規制度體系,在國內率先推出國有建設用地出讓考古前置、設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等頂層制度設計。廣州明確文物、規劃、住建、公安、消防等部門職責,構建起橫向到邊、協同聯動,縱向到底、層層落實的文物保護分工協作機制,文物保護納入城市總體規劃,落實文物保護提前介入城鄉建設,逐步實現城鄉建設過程中文物保護全覆蓋。
讓年輕人愛上歷史建筑
近半個月來,花都塱頭古村廣州春陽臺藝術中心的“1的紀念性:賈科梅蒂在塱頭”大展吸引了眾多觀眾。作為大灣區第一次舉辦的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特展,展覽共展出79件賈科梅蒂不同類型的原作。這些法國國寶級藝術品包括標志性雕塑《高女人I》《迭戈的半身像》等。這是闊別八年,大規模的賈科梅蒂作品再次來到中國。
春陽臺的活躍是廣州盤活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一個范例。通過資金整合,依托紅色文化弘揚傳承示范區、老舊小區微改造、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項目,引入社會資本,多個歷史文化遺產復興的項目落地開花。廣州還積極探索文物建筑社會化運營管理,創新文物建筑利用模式,實現多元化賦能和改造,形成了“政府統籌+專題博物館”“政府托管+企業運營”“政企注資+一體運營”“政府支持+社會力量”等模式。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番禺大嶺村被打造為國家美麗鄉村示范村。越秀區引入社會力量,對萬木草堂、青云書院、東平大押等文物進行委托管理,與廣州市美術有限公司合作,運營管理兩廣區委軍委舊址、文德樓等文物,成功吸引到許多年輕人。增城區派潭鎮引入盟潤公司,對已荒廢的圍龍屋鄧村石屋進行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改造建設為田園度假酒店。黃埔區與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全國首個校園考古工作站。
許多文物成為社區居民的公共活動空間,變成村史館、陳列館、社區活動室、閱讀室……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也引導群眾自發對文物進行管理和保護。
數說文博
截至2024年6月,全市共有各級不可移動文物383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62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64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3016處。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居全省第一,其中國保數量占全省約四分之一。
廣州作為中國近代革命策源地,具有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2021年、2023年先后公布兩批革命文物共222處,其中,國保15處,省保18處,市保73處,區保37處。
國慶期間,廣州市備案博物館共接待游客127萬人次。2023年,廣州地區博物館共接待觀眾約2200萬人次。2024年1—8月,入館人數也突破了1800余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