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
荔灣區將自覺擔當起打造“老城市新活力”重要展示窗口的使命任務,狠抓改革目標任務落地落實,聚力打造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廣州實踐貢獻荔灣力量。將以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牽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塑造區域新優勢新動能。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力提速推進“百千萬工程”。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提升廣佛極點核心區發展定位。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報告主題鮮明、目標明確、催人奮進,展現了廣州以領頭羊火車頭姿態開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定信心決心,必將有力引領全市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新成效新進步。荔灣區委書記劉晨輝表示,荔灣區將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要求上來,全面提振“二次創業”精氣神,自覺擔當起打造“老城市新活力”重要展示窗口的使命任務,狠抓改革目標任務落地落實,聚力打造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廣州實踐貢獻荔灣力量。
加強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招引
以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牽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大力推動激光與增材制造、現代中藥與高端醫療器械制造、智能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主導產業發展。深化產業載體建設保障機制,推動西村發電廠等一批老舊物業提質增效,提升省級廣州荔灣產業園區運營效能。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動力活力,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深入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若干措施。著力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強化穩增長的制度保障,建立政府投資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構建“1+3+6”聯合作戰招商體系,加快建設產業友好型、企業友好型、企業家友好型、科學家友好型營商環境。
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塑造區域新優勢新動能。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健全集團化辦學體制機制,持續引入優質教育品牌,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海龍圍科創區打造“廣佛極點”科創中心,加快建設廣州未來增材制造研究院、激光與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等高水平研發平臺,建立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產學研機制,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面向重點產業加強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招引,探索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深入實施“荔灣英才”計劃,深化“荔灣—南海”區域人才合作,擦亮“荔智匯”人才服務品牌。
深化綠美荔灣建設 打造高品質中心城區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力提速推進“百千萬工程”。堅持以人為本,以“繡花”功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活化利用、老舊小區微改造,健全居民主動參與共治共管機制。推動“第五立面”整治,探索優化“住改商”備案制,推動老城區面貌煥新。積極探索“依法征收、凈地出讓”城中村改造新模式,深化房票安置改革。規范集體經濟組織管理機制,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擴面提質,發展壯大花卉、茶葉、觀賞魚等特色產業。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創新資金投入模式,提升交通路網承載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實施城中村綜合環境治理,深化綠美荔灣建設,打造高品質中心城區。
推動設立廣佛產業協同示范園區
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提升廣佛極點核心區發展定位。強化廣佛極點功能,探索廣佛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推動設立廣佛產業協同示范園區,積極構建荔南產業“雙向飛地”,強化共建共治。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大局,主動融入南沙數字經濟產業鏈條,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探索特色產業外向型發展。推動嶺南文化創新發展,擦亮“十三行”文化坐標,加快建設白鵝潭大灣區藝術社區,打造嶺南文化對外展示窗口。
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搭建基層社會民主治理“3+5”聯動平臺。完善法治建設體制機制,推進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繼續辦好白鵝潭春節煙花匯演,擦亮“食在廣州 味在西關”金字招牌。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完善就業優先政策,深化“零欠薪城市”創建工作成果;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探索困難人員救助“共助”新模式;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探索構建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