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龍年開工之際,跟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的腳步,廣州2月19日第一時間召開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為新一年的高質量發展鳴鑼開道、擊鼓催征。
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廣州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奮力譜寫廣州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朝著中心型世界城市大步邁進,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州實踐中展現新作為、創造新業績。
經濟總量邁上3萬億臺階,內外貿連續3年過萬億,汽車產量連續5年全國第一,科研城市排名躍升全球第八……一個個數字見證了廣州在過去一年,堅決扛起總書記賦予的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使命任務,深入貫徹省委“1310”具體部署,迎難而上、克難而成,以“十二個之進”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躍升,各項事業發展取得新成效。
南沙開發開放
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0.5%;
開行中歐班列1026列、增長56.4%;
新設外資企業6629家、增長92.6%,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1.7%。
以南沙開發開放之進,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現新躍升
2022年6月,國務院印發實施《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明確加快推動廣州南沙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2023年4月,粵港澳大灣區被賦予了“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全新定位。廣州更將加力推動南沙跨越式發展,作為推進深層次改革和引領性開放,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建設的重要抓手。
《南沙方案》加快實施——
稅收優惠政策兌現,首年減免稅額超過7.2億元。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試點,辦理簽注5360人次。實現跨境通辦社保服務項目7個,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正式啟用。新增穗港澳姊妹學校49對、增長14.5%。大灣區跨境理財和資管中心簽約項目21個,金額超過2000億元。
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推進——
實施營商環境6.0改革,“信易貸”平臺建設經驗獲全國推廣。率先完成“區塊鏈+不動產登記”國家試點。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順利收官,組建儲能集團,科改示范企業從4家增至16家。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排名全國前列,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0.5%,提高0.5個百分點。世界500強企業由4家增加到6家,實有市場主體340萬戶、增長7.7%。
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
大力發展外貿新業態,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超過50%。開行中歐班列1026列、增長56.4%。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服務外包執行額增長28%。新設外資企業6629家、增長92.6%,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1.7%。
“百千萬工程”
高標準建設7條新鄉村示范帶,94%以上行政村達到省定美麗宜居村標準;
2023年度廣州市本級財政投入“百千萬工程”預算資金共416.57億元,占財政支出投入比例約25%。
以“百千萬工程”實施之進,推動經濟縱深拓展實現新躍升
2023年,是廣東將“百千萬工程”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頭號工程的開局之年。作為省會城市,廣州把促進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作為“二次創業”再出發的重要課題,推動“百千萬工程”實現良好開局。
2023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82.79億元,同比增長4.2%。主導行業中,種植業、漁業同比分別增長3.1%和1.3%。農業生產服務加快發展,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同比增長10.2%。重點農產品中,生豬產能持續釋放,實現出欄量同比增長9.4%。水果和淡水產品穩步增產,實現產值同比分別增長3.4%和5.9%。特色農產品增勢較好,觀賞魚、花卉實現產值同比分別增長25.7%和9.4%。
增長的數字背后還有一個個“榮譽”:
國家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粵字號”農業品牌數量均居全省第一;
高標準建設7條新鄉村示范帶,94%以上行政村達到省定美麗宜居村標準;
再添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級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等“國字號”榮譽,2區7鎮57村入選全省首批典型縣鎮村名單,鄉村振興考核連續第5年獲得珠三角核心區第一名……
廣州還調動各方力量,推動1833家企業與村成功結對,廣藥集團在粵東西北地區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24個。
聚焦實施“百千萬工程”,2023年度廣州市本級財政投入“百千萬工程”預算資金共416.57億元,占財政支出投入比例約25%。主要用于支持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產城融合發展標桿區,提高綜合服務功能、提升美麗圩鎮品質、提速鎮域經濟發展,促進鄉村產業加快發展、穩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全面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等。
新質生產力
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0.5%;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0%以上;
汽車產量連續五年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65萬輛、增長1.08倍。
以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之進,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新躍升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無論是“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還是“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都充分表明新質生產力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相伴而生。
過去一年,廣州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形成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加快建設——
一方面是推進數字產業化,新增5G基站1.52萬座、總數達9.17萬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2.8%。
另一方面是推進產業數字化,遴選“四化”賦能重點平臺122家,新增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4家,廣汽埃安入選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0.5%。
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生物醫藥和智能制造裝備2個產業集群獲評全國優秀,億航智能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獲頒全球首張適航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0%以上。汽車產量連續五年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65萬輛、增長1.08倍。
現代服務業發展能級提升——
全面恢復廣交會線下展覽,展覽面積、參展企業均創歷史新高,設立總規模2000億元的產投、創投母基金,廣州期貨交易所上市交易新的期貨品種,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的66%以上。
產業興則人民富、城市強。過去一年,廣州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達30355.7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商品進出口總值連續第3年雙雙超過1萬億元、分別達11012.62億元和10914.2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8623.66億元、創歷史新高。
城中村改造
新批復城中村改造項目14個,新開工12個;
至2035年,擬推進272條城中村(行政村)改造、涉及289個項目。
以城中村改造之進,推動城市環境品質實現新躍升
就在1月30日,繼康鷺片區首個地塊啟動清拆后,廣州城中村改造又一里程碑消息公布:
廣州市白云區羅沖圍片區潭村、民科園片區大瀝村等14個城中村改造項目獲得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首批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授信1426億元,首筆發放15億元。資金用于項目前期工作、征收補償安置、安置住房建設以及安置住房小區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
這是全國首批首筆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在廣州實現成功落地,其中羅沖圍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獲得國家開發銀行全國首筆專項借款1億元,標志著廣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決策部署,取得實質性成效。
城中村改造為何如此重要?作為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既可以通過固投拉動經濟,同時也能提升民生水平、為城市發展騰挪更多發展空間。廣州去年就提出,要讓城中村改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縱深新動能,城中村改造相關政策陸續出臺,196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及4個重點片區改造加快推進。
堅持“拆、治、興”并舉,廣州強化政策、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推動城中村改造取得突破:推行“依法征收、凈地出讓”新模式,新批復城中村改造項目14個,新開工12個。
風物長宜放眼量,廣州還為城中村改造制定了清晰的規劃。1月26日正式公布的《廣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1-2035年)》《廣州市城中村改造專項規劃(2021-2035年)》明確,至2035年,擬推進272條城中村(行政村)改造、涉及289個項目。
科技自立自強
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增至1.3萬家和2.1萬家,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5家、實現翻倍增長,入選全球獨角獸企業22家、增量全國城市第一;
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3.6萬件、增長31.9%,獲評首批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全國商業秘密保護創新試點地區。
以科技自立自強之進,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實現新躍升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建設近悅遠來、宜居宜業人才高地,廣州持續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力、產業創新引領力和教育人才保障力,放大高質量發展倍增效應。
看科技創新策源力——
推動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2個大科學裝置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高性能集成電驅、海洋溫差能發電等重大科研成果取得突破。國內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鉆探船試航成功。重組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7家。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掛牌,4個項目入選國家顛覆性技術專項,居全國第二。“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躍升到全球第八位。
看產業創新引領力——
出臺高企“26條”等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增至1.3萬家和2.1萬家,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5家、實現翻倍增長,入選全球獨角獸企業22家、增量全國城市第一。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3.6萬件、增長31.9%,獲評首批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全國商業秘密保護創新試點地區。
看教育人才保障力——
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8.72萬個,增加普通高中招生計劃7485個、增長11.9%。學生午休“平躺睡”比例達到99.6%。新增辦學條件完全達標職業學校13所。廣州選手在全國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金牌13枚,居副省級城市之首。全市新增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平臺86家、國家級領軍人才48名。廣州地區新增“兩院”院士6名,創歷史之最。新發放人才綠卡1738張,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數躋身全國前三。
城市規劃建設治理
目前,“穗智管”已對接全市40個部門共計115個業務系統,建成主題應用26個,歸集城市運行數據100億條,形成了城市體征數據超3000個;
2023年全市老舊小區改造開工127個、完工59個,惠及9.5萬戶家庭、30.4萬人。
以城市規劃建設治理之進,推動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實現新躍升
城市發展戰略事關長遠。就在這個春節前,一個廣州面向2049的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再次引來各方關注。
歷時一年多,廣州立足新征程新使命,謀定4個層面的發展定位,即面向2049提出“建設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總體愿景,從世界、國家、灣區、省會四個層面,錨定廣州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引領型國家中心城市、開放型大灣區核心引擎、高能級省會城市”發展定位。
在面向灣區的“兩洋南拓、兩江東進、老城提質、極點示范”16字空間發展方針指引下,聚焦“三脈”“三軸”“三核”構筑廣州戰略空間新圖景:延續廣州千年城脈、文脈、商脈;以老中軸彰顯歷史底蘊與商都繁榮,以新中軸強化世界城市核心服務功能與魅力名片,以活力創新軸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實現老城區“歷史文化核”品質提升、東部中心“現代活力核”功能提升、南沙“未來發展核”能級提升。
作為我國智慧城市首批試點城市,廣州按照“一圖統攬,一網共治”總體構想,創新打造了集“運行監測、預測預警、協同聯動、決策支持、指揮調度”五大功能于一體的“穗智管”平臺。目前,“穗智管”已對接全市40個部門共計115個業務系統,建成主題應用26個,歸集城市運行數據100億條,形成了城市體征數據超3000個。
去年8月,《廣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和“新城建”十大標桿應用場景》公布,以智慧品質住宅、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智慧地下綜合管廊、智慧停車等10大應用場景以及63個關聯項目,加快智慧城市應用落地。
宜居城市建設離不開老舊小區改造。2023年,廣州堅持以“繡花”功夫推動老舊小區改造提檔升級,進一步完善政策“工具箱”,出臺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老舊小區既有建筑活化利用等配套政策,推進廣州北站東側、江南西等成片連片示范區改造。全年全市老舊小區改造開工127個、完工59個,惠及9.5萬戶家庭、30.4萬人。廣州的改造經驗還入選住建部新一批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向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