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安靜的機房里值守著幾位工作人員,新一代國產超級計算系統“天河·星逸”春節“不打烊”,持續以超級算力賦能千行百業;在肇慶的廣東鴻特精密技術公司廠房,生產線“吐出”的不僅是汽車發動機精密鋁合金壓鑄件,也是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在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的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實驗室,科研人員早已開工,從無數潛在光電催化材料中“千淘萬漉”,每一次實驗數據的小小提升,都在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積攢力量……這個春節假期里,廣東、廣州科研不放松,創新不停步。處處創新即景,都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如何讓創新即景變為時代盛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隨著春節假期進入尾聲,更多科研人員、科教人才將回到崗位,從高校到實驗室,從新型研發機構到科技企業,以更為充沛的干勁,向“高”而攀,迎“新”而行。
筑牢基石: 以“大裝置”助推產業“大發展”
“中山大學,您已經進入高能非彈譜儀散射室……”“滴”一聲刷卡聲后,向右轉動鑰匙,厚重的混凝土蓋子緩緩移開,揭開了“高能非彈譜儀”的神秘面紗。2023年11月12日,由中山大學與中國散裂中子源合作建設的高能直接幾何非彈性中子散射飛行時間譜儀正式揭牌,填補了我國中高能非彈性中子散射的空白,中國科研人員從事相關研究不再需要奔赴海外。
曾經處處受制于人,如今摒棄“拿來主義”,我國科研人員在原始創新中打開源頭活水,努力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放眼廣東,以中國散裂中子源為代表的大科學裝置“國之重器”相繼落子,多層次實驗室體系日益完善,277家面向產業需求建設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蓬勃發展。而在廣州,助力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基礎設施”也越發堅實。
去年12月,國家超算廣州中心發布了新一代國產超級計算系統——“天河·星逸”,多項能力較“天河二號”實現倍增。“超算是推動前沿科學探索、產業轉型升級和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國家超算廣州中心主任盧宇彤表示,中心將依托“天河·星逸”國產超算系統,堅持應用、研發、服務三位一體,加速超智融合、學科交叉、協同優化,構建粵港澳超算應用互聯網,服務千行百業,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產業核心技術突破提供一流的支撐,將算力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加速廣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如何以科學“大裝置”助推產業“大發展”?在廣州黃埔,一立一臥兩個“巨型輪胎”在陽光下閃著光,這是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的標志性建筑。該院建設飛行起降動力學大裝置,助力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完成航空輪胎國產化技術全鏈條貫通,實現了仿生合成橡膠和數字輪胎軟件兩項從“0”到“1”的原創性技術突破。
“我們還潛心攻關‘卡脖子’核心技術難題,KrF光刻膠、CMP拋光材料和高選擇比刻蝕液等多款芯片制程用化學品和材料通過客戶驗證;瞄準市場痛點問題,醫美妝美用高等級原料實現產業化,并持續迭代提升。”該院院長楊小牛表示,黃埔材料研究院將深化平臺建設,不斷產出標志性科研成果,為廣州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貢獻“埔材力量”。
“躍”向市場:讓創新火花在廣州率先點燃
“我國科技創新鏈尚不完整,0到1突破是科學或技術源頭。4-6級是新成果新技術的轉化研發和小試中試,這是科技創新鏈中我國最薄弱的環節。廣納院的使命,就是為國家科技創新鏈補4-6級研發的短板。”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為廣納院)創始院長趙宇亮說。
趙宇亮所談及的正是業界最關注的“死亡谷”問題:若科技成果無法從實驗室躍向市場,則科技創新“變量”無法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增量”。
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今年的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從機構建設的角度指明了方向:以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引領,系統建好印刷及柔性顯示、新型儲能、納米智造、先進高分子材料等國家級創新中心,支持生物醫藥與新型移動出行未來產業科技園、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其中,國家納米智造產業創新中心正是由廣納院牽頭組建。
該中心是納米領域唯一、全國第十家、廣東省第二家獲批的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將打造成為以納米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以及小試中試為核心能力的國家級平臺。趙宇亮透露,2024年廣納院將與納米醫藥、納米器件和新材料領域來自全國的高校科研院所和11家龍頭企業一起,共同創建上中下游全鏈條科技創新產業聯合體,為廣東廣州乃至全國科技產業打造新的競爭力和持久動力。
從聯手企業,到孵化企業,作為廣州生物醫藥和健康產業領域的“黃埔軍校”,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在20多年的發展中,孵化出廣州恩寶、恒諾康、華南疫苗、銳博、派真等業界知名企業,成為廣州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
“生物醫藥研究要瞄準臨床需求,以國家需求為導向進行基礎化研究,這些基礎化研究直接與未來的技術突破、產業轉化相關。”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段子淵這樣解讀“轉化密碼”。新的一年,廣州健康院將全力推進建設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設施,聚焦細胞與基因治療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創新成果轉化落地,繼續為廣州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起勢賦能。
“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位列九大重點任務的第一項。
顛覆當下,是為了布局未來。在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王茤祥看來,顛覆性技術就是顛覆了某一領域主流產品和發展格局的戰略技術,能改變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去年,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掛牌運作,著力引進國家乃至全球成熟度較高的顛覆性技術創新項目在廣州落地轉化。同年,廣州獲國家顛覆性技術項目第一批立項數居全國第二。
如何顛覆?他表示,要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找方向、找問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找方法、找答案。“中心將加快構建‘有核無邊’顛覆性技術創新體系,挖掘大灣區特別是廣州創新主體的潛力,引入全球頂尖創新資源,加速前沿性、顛覆性創新,開辟制勝新賽道、搶占科技戰略制高點。”
人才驅動:培育未來科學家、企業家、工程師
經濟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是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人才引領驅動”。
如何培養出能夠引領未來的高水平創新人才?廣東高等教育界一邊實踐一邊思考。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主力軍,進一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要聚焦到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認為,一方面要加強基礎學科的教育,促進交叉培養,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要深化研究生分類培養改革,在研究生培養踐行“高端人才供給”和“科學技術創新”雙重使命。
目前,中山大學正著力加強綜合性、基礎性、交叉性學科平臺建設,建立了面向國家和地方需求的綜合研究平臺和智庫(如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等),與科技領軍企業成立聯合實驗室,與國家和地方實驗室聯合培養研究生。這些平臺和舉措一方面為學者發展新的研究領域和方向提供了有效和重要支撐,另一方面又發揮著育人功能,讓學生能盡早接觸和開展前沿科學與未來技術研究。
“企業家的搖籃”“工程師的搖籃”“新能源汽車界黃埔軍校”……這一個個稱呼,是人們送給華南理工大學自主培養人才的一頂頂“桂冠”。作為廣東高校“雙子星”中的其中一顆,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雙一流”建設和廣州國際校區建設雙輪驅動,初步走出了一條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子。
“為深入貫徹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學校剛剛出臺了《華南理工大學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行動方案》,從項目、師資、機制等方面推進拔尖創新人才的有組織培養。”談及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張立群信心滿滿。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學校長邢鋒看來,暨大的使命是以“僑”作為學校的立校之本和興校之源,堅持“僑校+名校”的發展戰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全方位人才和智力支撐。
邢鋒特別提到,學校將加強對學科交叉和多領域聯合攻關的戰略引領與政策支撐,重點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和集聚力量實施有組織科研,聚焦廣東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在網絡空間安全、碳達峰碳中和、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新賽道”上挖掘學科交叉新增長點,開展從基礎到應用的貫通式研究,為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回看過去45年,廣東、廣州一直走在改革開放的最前列,在經歷傳統產業快速發展、形成較大經濟體量之后,現在又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前列。”趙宇亮表示,那就是投資于教育、投資于人才,投資于科技,以獲得高質量高技術,新知識新產業,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速提升科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