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化清晰路線圖 一張藍圖干到底
產業興則城市興,產業強則城市強。今年年初,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釋放出重構產業發展新優勢的強烈信號,展現了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的信心決心。藍圖繪就、號角吹響,多個市直有關單位圍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謀新策、出實招,全力推動產業發展的“施工圖”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實景畫”。
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推動戰略性產業在各區錯位發展協同發展
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賦予的使命任務,經過深入調研、反復論證確定下來的產業藍圖,是推動落實、強化國家賦予的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的具體實踐,也是推進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的具體行動。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在優化產業布局、高效配置資源、引育企業項目三個方面拿出超常力度、推出超常舉措,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堅決挺起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
在優化產業布局上持續用力。根據各區的比較優勢,明晰各自發展方向重點,推動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抓空間布局,按照差異化發展原則,統籌考慮每個戰略性產業在3—5個區布局、每個區發展3—5個主導產業,推動實現錯位發展、協同發展;抓細分賽道,發揮市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領導小組作用,成立關鍵產業發展辦公室,定期開展未來技術預見研究,以“數智創新計劃”打造走進千家萬戶、賦能千行百業的“大產品”;抓區域互聯,推進構建區域供應鏈分工協作體系,協力打造大灣區世界級產業體系。
在高效配置資源上持續用力。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服務圍著項目轉”,持續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資源向優勢產業和重點區域集聚。強化政策引導激發內在動力,全力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政策舉措,確保政策紅利精準滴灌至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和核心企業;強化要素保障補齊產業短板,加大用地、資金、能耗(碳排放)指標等要素向先進制造業傾斜,打造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強化定期評估優化配置策略,建立定期評估機制,保證資源配置科學合理,有效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在引育企業項目上持續用力。建立完善招商清單、科技轉化清單、增資擴產清單,大力培育引進優質項目企業,把廣州打造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強化招投聯動,堅持以投促引、以投促產、以投促創,用好國家“兩新”“兩重”、專項債等重大政策利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產業投資;強化培優育強,完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培育和成就更多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強化跟蹤保障,建立健全項目企業跟蹤服務機制,全力打造產業友好型、企業友好型、企業家友好型、科學家友好型營商環境,推動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15個戰略性產業集聚成勢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廣州將迎來產業加速換擋的關鍵期。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將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功成有我的使命感,努力打好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
抓產業拼經濟,推動15個戰略性產業集聚成勢。圍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目前正在組建戰略性產業集群工作組,對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低空經濟與航空航天、新型顯示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產業鏈長、行業面廣、管理部門多的關鍵產業,成立關鍵產業發展辦公室,其余戰略性產業組建“一產業一專班”,整合跨部門、跨區、跨界力量資源,推動15個戰略性產業發展任務全鏈條、全流程閉環落實。針對每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建立“五個一”(一張產業圖譜、一份規劃政策、一批產業項目、一批產業園區、一個產業基金)工作體系,集聚要素資源重點支持戰略性產業發展壯大。展望2035年,力爭形成3個萬億級、4個5000億級、3個3000億級產業集群,率先建成新質生產力驅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抓項目促投資,招引一批重大制造業項目。堅持“項目為王”,通過以投促引、場景應用等方式招引一批十億級、百億級重大制造業項目,在優化產業布局上持續用力,實施重點片區計劃,制訂重大項目作戰路線圖,加強跟蹤服務,推進小鵬汽車廣州工廠南區、工控大灣區現代高端裝備研發生產基地等建成投產,加快維信諾、因湃電池等項目達產增效。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在人工智能應用、生物制造、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籌建一批創新平臺,推動產業科技深度融合,積極促成一批獲獎項目在廣州、在灣區落地轉化。聚焦“優存量、促投資、提產量”,推動黃埔文沖裝備研發制造基地、安捷利封裝載板、國光電器音響系統等超100個增資擴產項目落地。
抓服務優環境,力爭打造企業家最中意的發展地。今年,將重點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帶來效益”,大力營造讓企業放心、安心、有信心的良好發展環境。一方面,將在產業空間載體上持續優化升級,培育建設特色標桿工業園,更新改造村鎮工業集聚區試點,提質增效低效工業園區,布局建設三個新型儲能產業園、四個生物醫藥價值創新園,拓展一批企業項目承載空間,打造一批產業集聚片區,確保企業“有空間可落,有好土地可用”。另一方面,將組建廣州市產業發展基金,出臺融資擔保風險補償資金池管理辦法,擦亮專精特新企業“一月一鏈”投融資服務品牌,實施“廣聚英才”工程和重點產業人才開發培育工程,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充分保障融資、人才等資源要素。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
推動科技創新“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增量”
2024年,廣州市科學技術局深入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改革舉措,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關于科技創新工作的部署要求,強化科技創新強市建設的任務導向,以“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產業創新、服務成果轉化、服務創新生態”為主要抓手,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增量”,助力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2024年,廣州在科技創新領域實現了一批前瞻性創新、戰略性突破、顛覆性成果,全球影響力持續攀升。我國首艘自主設計建造的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入列;“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全面完成培育階段建設任務;入選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立項數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二。
市科技局從產業創新需求出發,聚焦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實施20項產業鏈創新聯合體攻關項目。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支持體系,科技GI(即原廣州“科技大腦”)系統布局關鍵創新資源,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一批龍頭科技企業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向上攀升。
成果轉化是打通科技產業融合的關鍵。市科技局出臺科技成果轉化“1+N”政策體系,集聚成果、團隊、基金、園區形成“五個一”成果轉化模式,累計設立基金20余支,孵化企業440余家,推動270余項科研成果服務廣州龍頭企業技術攻關。一批創新園區爭創灣區“硅谷”,帶動激發活力創新軸發展勢能。
人才是第一資源。市科技局實施“啟航”“續航”“領航”計劃,支持1787名青年博士留穗科研,新增國家“杰青”21人、“優青”41人。率全國風氣之先,首創高端創新人才出入境便利禮遇機制,首批開展外國人來華工作便利化試點,在穗工作的外國人才數量比2019年底增長40.3%,居全國前三。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廣州率先建成科技創新強市“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市科技局將以促進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為目標,全力支撐市委科技委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優化科技組織實施機制,編制科技創新強市指數,抓好研發投入、企業培育、成果轉化等核心指標,走好從科技強、企業強到產業強、城市強的科技強市路徑,一體推進科技創新強市和“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廣州市委金融辦
支持新質生產力企業縱向并購整合
廣州市提出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金融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制造業服務業“兩業融合”、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的主戰場。
下一步,全市金融系統將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中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質量,推動金融創新與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發展,探索精準有效的優質金融服務實現路徑,為全市“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貢獻金融力量。
廣州市委金融辦表示,將加快建設金融強市,以高質量金融服務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支持廣州新質生產力企業的縱向并購整合。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加快推進《廣州市綠色金融條例》立法。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用好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等政策。大力發展養老金融,加強對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支持。大力發展數字金融,強化金融機構數字化服務科技創新能力。大力活躍資本市場,推進設立廣州市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基金,加快提升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基金份額轉讓試點服務效能,支持廣期所盡快上市鉑、鈀等期貨期權品種,持續推進投顧業態創新發展。
在服務好21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的同時,全面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落實金融強市建設100條具體措施,做大總量,做強機構,做優生態,全面提升廣州金融發展能級量級。
統籌金融發展與安全,完善地方金融監管制度體系,做到風險早預警、早識別、早處置。強化央地協同,積極穩妥推進重點領域風險化解處置,努力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營造安全穩定的金融環境。
廣州市商務局
培育更多千億級、百億級現代商貿重點企業
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國際商貿中心,現代商貿業底蘊深厚、優勢明顯。近年來,廣州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為主線,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現代商貿業實現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4年突破“萬億”、連續2年站上1.1萬億臺階,增速位居一線城市前列。
下一步,廣州將圍繞五個方面重點發力,著力激活消費新動能,進一步增強國際商貿中心核心功能。一是完備政策工具箱。積極爭取上級試點政策,持續豐富支持現代商貿業發展、汽車流通消費改革、促進服務消費、老字號振興等一系列政策,培育更多千億級、百億級現代商貿重點企業。二是聚力打造“羊城消費新八景”。重磅推出時間貫穿全年、空間覆蓋全市、場景涵蓋商旅文體健的“羊城消費新八景”城市消費IP,結合240小時過境免簽等政策辦好精品消費月、國際購物節、精品美食周、直播電商節、“Young城Yeah市”等主題活動,強化產供銷、上下游、政企銀、線上線下協同,創新多元化消費體驗場景。三是加力擴圍消費品以舊換新。充分發揮以舊換新帶動效應,支持更多廣州特色品類上線活動,更好支持時尚消費品、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等新質生產力走進千家萬戶。四是大力推進商圈載體建設。持續打造“5+2+4+22”商圈,加快太古里、萬象城、SKP等高端商業載體建設。積極申報第五批省級示范步行街(商圈)。高標準建設市內免稅店,推動更多老字號、國潮產品進免稅渠道。做好“千年商都”商業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五是建設國家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試點城市。用好中央3億元補助資金,深化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持續推進骨干市場建設,不斷完善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體系,打造現代商貿產業硬支撐。
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在城中村改造項目中全面推廣裝配式建筑
智能建造和工業化建筑產業是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特色優勢產業之一。2024年,廣州市在推動智能建造和工業化發展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出臺一項綱領性政策——《廣州市加快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五年行動計劃(2024—2028年)》;形成一套含金量高的政策支持體系,給予裝配式建筑最高3%容積率獎勵、模塊化建筑最高6%的容積率獎勵;打造一批模塊化建筑示范項目。在“百千萬工程”中,廣州積極運用新型建筑工業化創新成果,打造建設了黃埔區逕下村、花都區藍田村智慧零碳新型農房樣板。廣州智能建造試點各項任務成效明顯,獲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通報表揚。
2025年,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將進一步推進智能建造和工業化建筑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規劃布局集研發創新、生產制造以及智能運維一體的融合創新產業園;在城中村改造項目中全面推廣裝配式建筑,推動模塊化建筑和智能建造等運用,不斷豐富產業運用場景,為產業培育壯大提供需求端支持;推動在城央公園建設“好房子”展示區,方便群眾體驗建筑科技最新成果;積極向國家爭取,申報一個國家級新型建筑工業化創新平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大灣區新型建筑工業化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加快模塊化建筑認定指引和技術標準編制,力爭相關標準指引早日編制完成,搶占全國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的技術高地。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推動廣州文旅產品新供給加速“上新”
在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文化創意、旅游休閑被列入現代服務業中保持位勢類的行業。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表示,廣州在文化創意、旅游休閑方面擁有“硬實力”:
在文化創意方面,目前,廣州已打造創意設計服務、文化裝備及消費終端生產、動漫游戲3個千億級文化產業集群。廣州動漫產業總產值約占全國的1/5,廣州數字音樂總產值約占全國的1/4,廣州游戲產業營業收入約占全國的1/3,游戲機、舞臺燈光等文化裝備制造中有不少“全球銷冠”,廣州的文化裝備頻頻亮相奧運會、亞運會、大運會等體育盛會,綻放光彩、享譽全球……接下來,廣州還將持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和顯示度,奠定廣州作為全國文化創意產業重要一極的地位。
在旅游休閑方面,近年來,每逢大小長假,廣州都位列國內熱門旅游目的地前茅。2024年年底,廣州提出打造“一城二都三中心”六張城市名片,并瞄準目標——到2035年,全市文旅消費總額超1萬億元,全面建成具有核心競爭力、彰顯人文魅力、富有都市活力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未來,廣州將以打造“一城二都三中心”城市名片為中心,推動廣州文旅產品新供給加速“上新”,展現生動活躍的廣州文旅新形象,推動廣州文旅高質量發展。
廣東省政協委員、省社科聯副主席、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
有助于廣州在產業鏈價值重塑中開好局
廣東省政協委員、省社科聯副主席、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認為,“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在新發展理念和新的發展要求下,廣州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布局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部署。“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與產業發展趨勢、城市發展定位、全省產業導向高度契合,通過系統布局,形成了清晰的產業發展導向,將有利于增強廣州產業發展勢能,并帶動各類資源向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投入,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筑牢根基,加快培育新的增長引擎。同時產業協同效應可以加速產業循環,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贏得空間,從而推動廣州發展方式轉變、城市能級提升,加快實現“再造新廣州”、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的發展目標。
他表示,“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加突出創新驅動和前瞻布局,更有系統構建產業生態的思維,更加注重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和相互支撐,有利于廣州優化資源配置,重構產業發展新優勢,在新一輪產業創新中搶占先機。同時,新的產業體系與周邊城市產業協作關系密切,產業鏈整合能力強,有助于廣州在產業鏈價值重塑中開好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專家視點
李志堅建議,下一步要圍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具體的落地措施,包括各部門協同,制定清晰的產業發展路線圖,一張藍圖干到底,加大重點產業項目策劃、跟蹤和服務;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加大對創新主體的扶持和培育,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大產業金融的支撐,形成政府引導資金、產業基金和社會資本等多種方式助力產業發展的格局;暢通產業發展要素,高質量推進城市更新,謀劃更優質的產業發展空間;推動數據價值開發和數據要素市場化,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產業發展拓展更多應用場景;制定產業與人才高質量發展計劃,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拓展新興產業領域應用場景,公開征集產業鏈技術供給和場景建設需求,引導優質要素聚集到新產業新業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