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綠山水煥發當代生命力
12月8日,“當代青綠——鄭百重中國畫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了鄭百重歷年來創作的100多件青綠山水精品,也涵蓋了老先生早年的書法創作、藝術家手記等。觀眾可以從中深刻體會到畫家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力、青綠色彩運用,以及撲面而來的時代氣息。青綠既是一種技法,又是一種精神上的繼承,鄭百重的青綠山水畫在堅守中華民族審美理想的同時,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展示了傳統和當代在碰撞與融合中生發出一種新的形態。
展覽現場
謳歌壯美山河 展現蓬勃精神
鄭百重自幼受家學熏陶,詩書畫印齊頭并進。年輕時,他做過玉石雕刻設計,從中體味到技藝美感的秘訣。躋身專業畫家行列之后,他拜訪大師陳子奮、陸儼少、林散之及周昌谷等,并進一步追溯古代經典,研究龔賢、石濤、漸江等人的作品,深入求藝追道,確立自己山水畫創作的藝術方向。之后的旅居生活更使他能以一種“他者”的目光重新審視民族文化的特征和文化個性存在的價值,最終在自己的作品中實現時代性、民族性與畫家個性的統一,成為當代具有杰出藝術成就的藝術家。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表示,鄭百重是當代畫壇具有堅定文化理想、始終堅持守正創新的藝術名家。他在中國畫的研究和創作上傾注心力,熱情謳歌祖國壯美山河,表現出高邁的文化情懷,尤其在青綠山水畫上精研傳統,開拓創新,自成一家,成就斐然,為當代中國畫的發展做出了可貴的貢獻。他的作品氣勢宏闊,以大山大水的大格局大氣象為醒目圖式,體現了他寄情山水、歌詠自然的胸襟抱負。他在傳統青綠山水理念的基礎上注入了當代的生態意識、家園意識、家國意識,使作品在主題和內涵上擁有鮮明的當代文化屬性,體現了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他在青綠山水的表現語言上以工筆為骨,以寫意為魂,將工與寫兩種筆墨語言結合起來,也將現代繪畫形式與中國傳統的山水畫經驗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從而構建起青綠山水的當代形態,展現出蓬勃的精神。
《溪山行旅圖》
營造既清新又悠揚的詩意表達
鄭百重尊崇唐宋院體畫重視造型和色彩的傳統,又仰慕之后文人畫在筆墨寫意方面所達到的高度。其作品在理論和實踐上“以書入畫”和“以史入畫”,兼重寫實造型和寫意技巧,以形寫神,畫面充實,以“實”求雄渾,但實中又有虛,實與虛的結合所形成的神韻賦予畫面似音樂般的節奏。
在鄭百重的心目中,水墨與色彩、工寫和意寫兩者不可分割,彼此可以相互交融,形成新的風采。他深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原理。他通過認真觀察和體驗,以客觀物象為范本進行精心醞釀和構思,寫胸中丘壑,而不是拘泥于客觀物象的描摹。他訴諸畫面濃郁的情,構建富有詩意的畫境。其作品首先以畫面的整體氣勢、匠心獨運的構圖、亮麗而和諧的色彩引人注目,后以精妙的細節和富有情趣的筆墨耐人尋味。勾勒設色、潑青潑綠、沒骨點筆與水墨淡色等技法的有機結合也極大地強化了山水畫的視覺張力和藝術表現力。
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許欽松表示,鄭百重拓展了青綠山水的題材,他筆下的青綠山水,不再是古代的山水圖示,而是融合且拓展了其廣度和深度。同時,鄭百重有很深的藝術修養,他在作品中與天地問答,與古人對話,既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又具有深厚的藝術修養。他還突破了青綠山水的原有模式,把水墨的皴染和營造的意境融合到創作中,營造了一種既清新又悠揚的詩意表達。
《天游桃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