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電影 雙向奔赴
文學作品為電影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電影以更直接的鏡頭語言,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作。9月28日上午,廣州影博會重頭活動之“新時代文學與中國電影融合發展高峰對話”在廣交會展館舉辦,文學界、電影界大咖回望“文學與影視的互融互促之路”,展望“智網時代的新影視文學語境”,共同探討當下文學與影視融合發展所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讓文學在光影中更好觀照時代,走向未來。
廣州影博會集中展示電影產業發展成果。
伴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文學改編特別是現實主義作品的改編佳作頻出,在文學與電影雙向奔赴的當下,如何讓文學和電影彼此滋養、互相提升,進而創作出更高水平、更見精氣神的作品?
文學和電影彼此滋養、互相提升
近年來,中國作家協會不斷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臺,引入新資源,深挖文學的潛能和空間,為新時代文學破圈傳播、跨界生長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
“今年以來,我們通過各種途徑推薦文學作品近800部;今年6月,我們與上海國際電影節合作舉辦文學轉化、影視重點作品推介會,推介了30部適合影視改編的作品。第二天就有作家進行了簽約,多部作品受到影視機構的密切關注。”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主任李曉東表示,在廣州影博會上也將多部優秀文學作品推薦給了各影視單位。“我們會不斷努力,探索更多的方式和途徑,促進新時代文學的多維度發展。”
廣州是電影產業發展的“一片熱土”。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智勤認為,電影自誕生以來,就與文學緊密相連,融合互促,文學經典為電影創作提供了豐沃的土壤,電影也通過銀幕的立體呈現、多樣展現,拓展了文學受眾的群體,為文學經典注入了新的活力。電影和文學共同記錄時代發展,共同反映人們心聲,本次對話活動有助于搭建溝通平臺,促進融合創作,助力推動電影和文學與時代共舞、與人民共情。
從小說《解密》影視化談起,茅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麥家發表《文學如水,電影如云》主題演講。他說,他被改編的電視劇有8部,被改編的電影有5部,加起來有13部。“很榮幸我的小說能夠走向觀眾,我也希望它走向世界,代表中國電影人,代表中國作家,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影視產業促進與投資委員會會長夏潮上臺分享時表示,期待各方共同努力,為文學作品的改編和電影的創作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電影和文學確實是兩個不同的藝術平臺,希望有更多的文學家和電影人攜起手來,把兩個不同的藝術表達載體更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影視理論評論家尹鴻認為,文學與電影的融合,需要更多地探索如何有效地引起觀眾的共鳴。
文學和影視一起擁抱未來
當日,嘉賓們就“文學與影視的互持路徑”“智網時代的新影視文學語境”等話題進行圓桌討論。圓桌論壇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影視產業促進與投資委員會駐會副會長兼執行秘書長向陽主持。
聚焦“文學與影視的互持路徑”這一主題,國家一級導演尹力認為,電影和文學一樣,都是要把“人”進行大寫。“隨著新技術的到來,未來電影的形態是什么樣的,我們無法去揣摩,但是電影講人的故事、表達人類的情感和傳達人類共同的價值觀,我想這永遠不會變。”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梁振華從編劇的角度探討“到底一個編劇怎么去捕捉原著提供的創作信息”。梁振華認為,改編的過程不能改掉作品的核心價值,“文學性如何變成影視當中可以操作的視覺性、動作性和戲劇性,這就牽涉很多編劇的技法——對每個編劇來說都是需要很長時間修煉的過程。”
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從作家的角度談到文學和電影的雙向賦能;慈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馬中駿則從出品方角度分析了資本對文學和電影融合作品的影響。
談及“智網時代的新影視文學語境”這一話題時,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得主、科幻作家陳楸帆認為,科幻作品的設定雖然是“站在未來”,但作品核心還是要回到人、回到情感本身,從而跟當下觀眾形成心靈共振和連接。“如果善用工具,挖掘你自身最獨特、人性的、心靈的、審美上的特點并把它放大,就有可能獲得智網先機。”他說。
人工智能來勢兇猛,以后會不會搶了作家的“飯碗”?《中國作家》雜志社主編程紹武分享了他的相關思考以及對人工智能創作作品的分析。魯迅文學獎得主魏微則表示,自己“不會選擇AI寫作”,而是會堅持使用古老的書寫方式,“進行一個人對于世界、對于人和事的表達,這也是寫作最終的價值所在。”
愛奇藝樂幕工作室總經理張超從平臺的角度分析科技賦能、制作流程如何更好地服務藝術家、創作者。秀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澤寧認為,技術領域上的更新可以賦能創作。“虛擬拍攝為影視行業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創造性,讓大家可以不受位置、空間、時間的限制去完成作品,在整個影視行業還是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大咖論道
麥家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
電影創作要回歸內心和“人”本身
麥家認為,“新時代文學與中國電影融合發展高峰對話”中大家探討的話題,實際上是讓電影重提文學性,讓電影回到藝術的本真當中,而藝術的本真正是人的情感、欲望、理想,“當電影過度類型化,就會把‘人’的要素切割掉。”他表示,電影應該創造出一種新的類型,回歸人的本質之中,把人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來。
“怎樣從類型中跳出來,在自己的內心當中去尋找新的創作源泉,其實是給廣大電影工作者和我們作家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怎樣在個性化當中找到普遍性,是每個藝術家應該去尋找和探討的。”他說。
陳楸帆 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得主、科幻作家
科幻類文學的轉化需拓寬表達
在陳楸帆看來,科幻類文學轉化成影視作品,需要拓寬表達,“比如《從21世紀安全撤離》《宇宙探索編輯部》,都是非常不一樣的科幻類型作品,我覺得都是非常好的嘗試。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可以探索科幻類型跟其他類型融合的敘事邊界。”
如今,中國科幻作品走向國際舞臺,《三體》在全球范圍內變成現象級作品。在陳楸帆看來,還需要更多年輕的創作者把文本變成影像,“中國科幻不缺乏好的故事,我們缺乏的是把好的故事進行有效翻譯轉化改編的能力以及電影工業方面的能力。希望通過國際交流、人才培養等方式,讓更多項目能有落地的機會。”
宋智勤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
文學改編助力電影“出海”
“文學是電影創作的重要源泉,很多經典的電影作品都是由經典的文學轉化而來的。”宋智勤認為,文學為電影增加了深度和厚度,電影工作者應該從文學中汲取力量,提升自己的文學藝術功底;同時從文學中獲得更多電影表達的內容和技巧。
針對中國電影“走出去”的問題,宋智勤表示,中國文學在國際上有較高的影響力,其中有不少值得加以改編,助力電影創作。“如果電影能夠更多地從文學中找到靈感,借鑒好的故事、人物塑造、形象來充實電影的表達,充實電影的文學力量和底色,我們的電影創作會達到更高的層次。”他說。
相關新聞
《中國電影產業影響力數據課題報告》發布
9月28日下午,《中國電影產業影響力數據課題》報告在廣州影博會上發布,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轉化影視重點推薦作品推介會同步舉行。
活動現場,中國電影家協會影視產業促進與投資委員會、中國電影產業影響力大數據課題組、廣州電影產業博覽交易會等單位聯合推出《中國電影產業影響力數據課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呈現了2023年度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區域、院線等多維度數據,同時發布18份詳細數據表,涵蓋票房影響力電影、區域、院線及港臺電影、進口電影等,采用“四位一體”指數評價模型,為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提供科學數據支持。
當日,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主任李曉東針對中國作協文學轉化的電影作品進行了精彩推介,分為第十三屆駿馬獎中短篇小說獎作品推薦、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部分作品推薦、特別作品推薦共三個部分。第十三屆駿馬獎中短篇小說獎作品推薦包括《藍天戈壁》《十尋》《上嶺戀人》《馱著魂靈的馬》《月光緊追不舍》;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部分作品推薦包括《聽漏》《云落》《去老萬玉家》《親愛的人們》《誤入孤城》《平樂縣志》《來日可追》《直溪》《絲路古船》《阿娜河畔》;特別作品推薦包括《催眠師甄妮》《最后追訴》《人人都愛查爾斯》《保衛南山公園》《人生模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