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中秋佳節當晚,在廣州市白云區均禾街,人聲鼎沸,鑼鼓喧天,一場盛大的原生態舞火龍民俗活動在清湖村、石馬村、羅崗村、平沙村等村及平和大押精彩上演。數條十幾二十米長的火龍追火逐珠,翻騰炫舞,火花耀眼,氣勢恢宏。
火龍追火逐珠、翻騰炫舞,很是熱鬧。
“舞龍頭,無憂愁;摸龍須,步步高;穿龍底,醒目仔;睇火龍,唔會窮……”當晚,均禾街清湖村黃氏宗祠前,三四十名村民合力舉起一條近20米長的火龍奮力舞動,追火逐珠。在火龍手的吶喊聲中,威武的龍頭抖動旋轉,龍口、龍身不時噴出火花,耀眼絢麗。在眾多火龍手的默契配合下,時而盤旋上升,宛如飛龍在天;時而低空穿梭,猶如蛟龍戲水,引得群眾陣陣喝彩。
今年均禾街總共有28條火龍,這些“火龍”均由藤枝和榕樹葉精心扎制而成。
“這一傳統民俗已經傳承了幾百年,最早起源于驅除稻田里的蝗蟲。”年近七旬的清湖村村民李漢權說,祖輩務農耕田,稻田里遭受蝗災,由于蝗蟲怕火,有村民建議,用禾草扎起火把在田間揮舞,以驅趕蝗蟲,保住莊稼,此法一試即成,效果顯著。后來慢慢地把火把扎在一起,加上龍頭,演變為一條火龍。
“我十幾歲開始舞火龍,到現在舞了50年了。每年中秋舞火龍,這是清湖村的傳統習俗,我教我兒子,我兒子教我孫子,代代相傳。”李漢權說,在清湖村,個個都會舞火龍,龍頭最難舞,一般20分鐘就要換一組人,一晚上有好幾組人輪著舞,“龍頭舞正了,龍身、龍尾就會跟著來”。
當晚,最熱鬧的莫過于“龍騰萬家 火龍聚首”,清湖村四條威風凜凜的火龍巡游、匯聚在清湖牌坊前,開始炫舞表演。現場亮如白晝,四條火龍時而一躍騰起,時而低空盤旋,時而俯沖潛底,龍影翻騰,場面“墟撼”。
“我從小就跟著長輩學扎制火龍和舞火龍,雖然今年才37歲,我也舞了20多年了。每次舞動火龍都感到無比自豪。因為這不僅僅是一項技藝的傳承,更是我們對家鄉的熱愛。”清湖村村民黃裕根稱,每年村里舞火龍比過春節都熱鬧,在外居住或打拼的人都會回村,參加這一盛大活動,在很多人的記憶里,這是一種鄉愁。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白云區清湖、夏茅、石馬等村都會上演舞火龍盛景。火龍追月,傳承數百年。如今,白云區舞火龍這一純原生態的獨特民俗,已列入廣東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村民們通過舞火龍,慶祝中秋佳節,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