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沙河粉 盤一字扣 到文化館來
“用石磨磨米漿、把竹簸箕上的米漿搖勻,太好玩了,我還想繼續體驗!”暑假期間,新港路小學四年級的龔同學跟媽媽李女士來到廣州市文化館廣繡園,參與沙河粉傳統制作技藝親子體驗活動。在專業講解員帶領下,她們一起認識沙河粉起源、發展與師徒傳承等文化,了解非遺美食的來之不易。
據悉,沙河粉傳統制作技藝體驗活動是廣州市文化館攜手社會力量共同打造的“古韻新風”主題系列文化活動之一。今年以來,在確保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的基礎上,廣州市文化館積極探索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盤活公共文化設施和資源,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沙河粉傳統制作技藝親子體驗活動受歡迎。
抽中“心水”課程 孩子邊聽邊看邊學習
暑假期間,廣州市文化館內親子文化活動特別受歡迎。家長們帶著孩子邊聽邊看邊學習,邊玩邊演邊體驗。
“平時我們生活中經常給孩子吃干炒牛河,但沙河粉是怎么做出來的,我們都不知道。所以在網上看到沙河粉傳統制作技藝活動,我就報名了。我可以學習,孩子也可以體驗。”李女士告訴記者,她和孩子在體驗課上收獲很多,“沙河粉看起來很簡單,就是米做的,但其實有很多步驟。我們跟著老師動手做,做完之后還可以品嘗,很有成就感。”
除了沙河粉制作體驗,李女士和龔同學還參加了同樣在廣州市文化館內舉辦的雕版印刷課程,她感慨說:“我們倆運氣挺好的,想參與的課程都抽簽抽中了。這些課程對孩子幫助很大,她在勞動中體驗到樂趣,也在體驗中意識到勞動是辛苦的,甚至懂得體諒媽媽做家務的辛苦。”
小朋友們在體驗活動中開拓視野,大朋友們也找到自己的“心水”課程。7月底,在文化館廣府園內,“古韻新風”主題系列文化活動之“中式服飾的曼妙之花——盤扣”課程吸引了不少對傳統手工藝有濃厚興趣的市民,他們身穿香云紗、傳統旗袍等中式服飾,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盤扣中最經典的款式:一字扣。
“我是業余手工愛好者,對傳統文化內容很感興趣,在公眾號上看到這個活動信息,就報名參加。”市民徐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跟著老師做一字扣,深入體驗傳統文化的韻味,非常開心。
開展多項活動 市民沉浸式體驗傳統文化
據悉,今年,廣州市文化館通過公開招募,最終磋商確定了5家合作機構,在滿足免費開放各項要求的基礎上,開展以“古韻新風”為主題的展覽和體驗活動,給市民群眾帶來現代生活美學和傳統技藝體驗之旅。展覽包含“傳統雕版印刷與書畫修復展”“沙河粉傳統制作技藝文化展”、“從聞名到文明”海絲茶路互動體驗展等,體驗活動包含茶道、香道、非遺美食制作技藝、傳統雕版印刷術與書畫修復等。
“我們從今年6月1日開始推出沙河粉傳統制作技藝體驗活動,到現在已經舉辦了兩百多場。”沙河粉傳統制作技藝文化展、及第粉餐飲(廣州)有限公司企劃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活動特別受親子家庭歡迎,“大人回憶起童年味道,小朋友親身體驗制作流程,玩得很開心。”作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他們希望未來能繼續跟廣州市文化館合作,“讓更多人知道沙河粉、愛上沙河粉這道廣州傳統美食。”
“從聞名到文明”廣州海絲茶路互動體驗展活動負責人、廣州茶文化促進會副秘書長陳女士告訴記者,“中式服飾的曼妙之花——盤扣”課程是“花城茶事”主題活動的其中一場,“我們在廣州市文化館內舉辦的活動類型非常多,包括茶的品鑒、茶的分享、雅集等,未來針對不同市民群體還有劇本游、品茶擂臺賽等活動。”陳女士透露,品茶喝茶等“雅”事受到市民們歡迎,“文化館風景非常美,在這里品茶、穿香云紗參加茶會雅集,都是很好的體驗。我們以‘花城茶事’的名義,通過茶文化的創新創意,期待為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提供茶文化的應用探索。希望讓茶文化深入到人們生活當中,也深入到廣州市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中。”
推進多方合作 開啟公共文化產品配送服務
為響應國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公共文化設施的主陣地作用,近年來,廣州市文化館積極引入社會力量,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廣州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透露,該館與社會力量合作運營開展了系列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主要由社會力量投入資金和人力開展,面向群眾免費開放,旨在豐富群眾文化藝術生活。
廣州市文化館與社會力量合作,形式多樣:2023年中秋節、2024年春節期間,廣州市文化館聯動多家全民藝術普及聯盟成員單位、花城市民文化空間成員單位、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非遺傳承人等多種社會力量,相繼舉辦“穿粵記之尋味中秋”游園會、“尋味紀之廣府年味”活動、春節非遺游園會等游園活動;此外,舉辦文藝匯演活動,包括大型情景詩劇《走進李白》、廣州市第二屆少兒魔術交流展演等;聯合兩家科技文化企業建設數字文化體驗廳,推出智能書法和智能鋼琴等特色展覽展陳。據介紹,今年8月起,2024年廣州市“向美而行”公共文化產品配送服務即將開啟,屆時,廣州市文化館將和更多社會力量合作,持續豐富基層優質產品供給,實現公共文化產品供需精準對接和配送。
“社會力量的參與為廣州市文化館的管理和運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促進了文化的多元發展和社會的廣泛參與,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吸引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激發社會創新活力。”廣州市文化館館長董敏表示,未來將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堅持開拓進取,持續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多種模式,盤活公共文化設施和資源,讓市民群眾享受到優質文化資源。